天天看点

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班上的那个“学霸”,输给了所谓的“学渣”

作者:妈妈网

抓紧这个寒假,这只是一个开始。

作者:池音+栗子

爸妈研究所(ID:mama_cn)原创首发

最近,孩子们都进入了寒假假期了。

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没有作业,没有辅导班。

不少宝妈宝爸开始吐槽,孩子假期没有事做,已经在盘算着要如何放飞自己了:要看电视、玩游戏、刷小视频……

为了限制孩子们玩游戏的时间,腾讯游戏公布了“寒假限玩日历”。

为大家解读一下这个日历:

1月21日—23日(周五、六、日)1月28日(周五)

1月31日—2月6日(春节假期)2月11日—13日(周五、六、日)

—以上每日的20时至21时之间,未成年人可登录游戏。

寒假期间,除以上限玩时段外,其余时间未成年人均无法进入游戏体验。

*特别提醒:1月29日—30日(周六、日)为禁玩日期。

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班上的那个“学霸”,输给了所谓的“学渣”

也就是说,未成年人寒假期间玩游戏最多玩14个小时,竟然还要调休?!

不是腾讯游戏夸张,而是由于双减,作业是噌噌噌地减少,孩子们的体重和近视则噌噌噌地往上涨。

要家长如何不忧心?

要知道,每年的寒暑假都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而今年更是特别。

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学渣”和“学霸”的区别,不在学校,不在成绩,而在于孩子的见识、习惯和综合素质。

01

走得远的孩子,

都不是被催着走的

世界上最恐怖的事莫过于,你在玩的时候,你的对手在默默努力,在你意识不到的时候,就已经把你远远抛到身后。

其实,“学霸”和“学渣”最大的差距,不仅仅是学习习惯的差距,还有德智体美劳的差距。

在你死抠孩子成绩的时候,别人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方面面都比你更优秀。

寒假是弯道超车最好的时机,但是,真正能超车的,并不是那些一直被家长逼迫的孩子,是自己能逼自己的孩子。

还记得田亮的女儿森碟吗?

今年13岁的森碟,学习之余,爱好也相当广泛。

参加标枪和田径比赛,拿下了比赛第三名。

艺术和创作能力也十分在线,在家拉个小提琴,用废旧纸箱搭建机器人。

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班上的那个“学霸”,输给了所谓的“学渣”

当年在节目里只会哭哭啼啼的小女孩,如今已经成了“别人家的女儿”。

森碟的“学霸”气质,归根到底,是因为她有足够的自驱力。

刚学小提琴时,运弓不熟练,森碟也不着急,慢慢练习,熟能生巧。

决定要学网球后,哪怕要挥动的网球拍再重,森碟也依然目光坚毅,分秒必争地打好每一个球,脚板因练习起了水泡,也不叫苦,不放弃,依然逼迫自己继续前进。

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班上的那个“学霸”,输给了所谓的“学渣”

《你的亲子关系价值千万》中有这样一句话:

“内驱力是君主、篮球巨星、商界领袖等世俗意义上取得成功的人,在已经坐拥权力、名声和财富之后,仍然能推动自己前进的东西。”

真正能跑在前面的人,必定是在背后花费了无数心思,拥有强大自驱力的人。

经常听到有家长吐槽:“我也知道自律是好,但是我家孩子就是做不到啊!”

其实,很多孩子的自律自强意识和学习力,是被父母一点一点地亲手破坏掉的。

这些事情,你做过吗?

× 不断催促,使孩子感到疲惫,甚至亲子关系出现间隙

√ 给予理解与支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在孩子学习时,有的家长会忍不住不断地催促,在父母眼里,十分钟就能完成的作业,孩子能“磨蹭”一小时。

孩子心理:

成年人看上去一眼就能懂的题目,于孩子而言是一道坎,他们要经过不断探索、思考、消化。

频繁催促打断学习思路,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疲惫和厌烦,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和控制力。

× 急于帮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感到“我不行”

√ 让孩子体会“成就感”,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难度,让孩子开心学习,感到“我可以”比什么都重要。

有的家长,则非常喜欢“代劳”,孩子一旦遇到不会的题目,马上跳出来做“救世主”。

这样的“搭救”方式,其实是在不知不觉中剥夺孩子独自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权利。

每次停顿都是孩子的思考,每次思考都是孩子的进步。

急于替孩子解决问题并不会促进他们进步,反而是拖累他们进步的步伐。

× 奖励法,错误激励孩子,消灭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 让孩子学习真正喜欢的东西,建立跟自我实现有关的目标。

还有的家长,喜欢用“奖励法”来激励孩子学习。孩子完成学习任务后会奖励孩子零用钱、玩游戏时间等。

“奖励法”会在不知不觉间压缩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快地达到目标,领取更多的奖励,他们会渐渐加快执行任务的速度,过分追求效率,无视结果。

久而久之,学习的效果和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

引导孩子学习,从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节奏。

当家长少做多看,便会发现:

孩子在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时,根本不用父母追赶,便已自行奔跑。

02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生活

除了文化成绩,素质教育也是不容小窥的一部分。

素质教育格外重视能力培养和品格塑造,让孩子拥有能走向社会的资本。

作为家长,在假期里给孩子安排社会实践,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感受生活、感悟生活。

如何让孩子的寒假变得更多彩有意义,不如试试参加这些活动!

①志愿者活动报名

寒假期间,家长不妨和孩子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一起去做社区志愿者、给空巢老人送温暖等,不仅可以为孩子树立好榜样,还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与人为善、脚踏实地。

当地的科学馆、博物馆、图书馆,在寒假期间也会招募青少年志愿者。

有的当地图书馆志愿者的招募年龄最低11岁,小学生也能参加!

家长们可以关注当地城市的公众号,或者是各位公共设施的公众号,第一时间了解寒假志愿者招募信息和要求,带孩子及时报名。

部分志愿者招募信息

1、武汉科学技术馆志愿者招募

2、无锡市图书馆志愿者招募

3、淮安市图书馆志愿者招募

(考虑到各地疫情情况,具体能否参加或者怎么引导孩子参加,按照具体情况为准。)

②参观博物馆

如果说什么样的地方最适合孩子边玩边学,那一定是博物馆了。

在博物馆里,孩子能亲眼看见穿梭千年时空的文物,不仅能丰富他们的历史修养和科学储备,还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见多识广的孩子,思维自然更活跃,更开阔。

现在,不少的博物馆也已经开启了线上博物馆。

手机、平板、电脑都看到,还能看到博物馆内的全景、细节、以及各种精美的藏品介绍。

让孩子在寒假期间,足不出户就能打开知识之窗。

③培养孩子的习惯和能力

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孩子多了更多的自主时间,这也是父母培养孩子能力和习惯的好时机。

陶行知曾说:“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

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不仅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自觉学习、专注做事的习惯。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坚持、做事有计划、注重时间观念。

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班上的那个“学霸”,输给了所谓的“学渣”
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班上的那个“学霸”,输给了所谓的“学渣”

(小学阶段的习惯列表)

这些习惯,会融入孩子的血液,在他们的一生中演绎重要而不显眼的作用。

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父母不断推动、助力。

言传身教的力量远远比光说更强大。

在好习惯的推动下,孩子就像是内装了一台永动机,无需外力便可自行前进。

03

拉开差距,关键看家长

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对:没了辅导班、没了家庭教师,现在的孩子想要跑得更快,要拼的,一定是他们的爸妈。

拉开孩子差距的,一定是在背后奋力托举的家长。

双减以后,家庭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对家长的考验也变得更重。

“双减”,不减陪伴的质量。

不管双减实行与否,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莫过于就是给他高质量的陪伴。

陪伴,不仅仅只是“在场”,而是参与到与孩子的互动中。

前段时间,一张相隔20年的照片被刷上热搜。

一个是20年前的妈妈,一个是今年18岁的女儿。

两母女不仅外形相似,就连做实验时的专注和眼神,都几乎一模一样。

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班上的那个“学霸”,输给了所谓的“学渣”

照片中的王同学,是药学专业的一名新生,一家三代人,都是药学专业的。

在妈妈的耳濡目染下,王同学也渐渐地爱上了药学,经常和妈妈一起翻看厚厚的药学书籍。

她说:“学药学对化学的要求是很高的,我的化学成绩还有待提高。我还得多向妈妈讨教学习方法。”

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班上的那个“学霸”,输给了所谓的“学渣”

优秀的父母,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活成孩子的榜样和偶像,在引领孩子前进的同时,也成为孩子追逐的目标。

好的教育,是一种传承。

“双减”的风刮得再猛,都不过是一个开始,教育的真相永远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瞄准孩子的人生,帮助孩子搭建未来。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三观形成、习惯养成、品行修炼都需要父母的全程参与和正确引导。

想要培养优秀的孩子,最关键的不是从不停歇的辅导班,往来不绝的家庭教师,而是一个会陪伴、会支持、会沟通的父母。

这是父母最好的样子,也是孩子最深厚的人生底色。

-END-

爸妈研究所(ID:mama_cn),研究1-6岁家庭教育新知识,是妈妈的教育笔记,是爸爸的带娃攻略,是孩子的成长能量站。转载请联系爸妈研究所。作者:池音+栗子。

本期编辑:栗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