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8年一份简报让周总理陷入沉思,12年后一颗卫星,打破美国封锁

作者:叹为观祗

说起卫星,它可以说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实力,也代表了一个国家最高科技的水平,更是连接太空和地球的桥梁,但对于大陆来讲可不仅仅如此,在大陆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后,第二年我们就打破了美国对中国20年的阻拦,让中国重新担任了常任理事国。

1958年一份简报让周总理陷入沉思,12年后一颗卫星,打破美国封锁

那为什么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各国对大陆的态度,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改变,它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

此外!以大陆当时的技术,从1970年卫星发射成功开始,直到至今,东方红一号卫星为何还能在轨道上正常运行?要知道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太空中只逗留了九十二天就脱轨掉下来了,而最长的日本,它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也仅仅在太空中逗留了33年。

1958年一份简报让周总理陷入沉思,12年后一颗卫星,打破美国封锁
而大陆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从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原本设计的寿命只有20天,但很神奇的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实际工作的时间,不仅比原有设计时间多了8天,而且在没有能量供应的情况下,它居然还能平稳地运行在轨道上,甚至有人预测,如果没有人为干预的话,未来一百年它都不会掉下来。

那么在50多年前,以大陆当时的科技水平,是如何设计出如此厉害的卫星呢?它真的只是一颗,只能播放音乐的音乐的卫星吗?在大陆研究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多少困难?大家好,我是观祗,今天我们就说说中国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

1958年一份简报让周总理陷入沉思,12年后一颗卫星,打破美国封锁

在1958年一月的一天,一份有关美苏两国的情况简报,让周总理陷入沉思,简报上记载的正是,美苏两国,于1957年10月以及1958年11月分别向太空,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过程。

而在周总理收到简报之前,毛主席打来电话说,希望周总理看完简报之后,能够尽快组织专家讨论大陆,有关研制人造卫星的情况,要知道卫星它代表一个国家的实力,也代表我们科技技术的一些水平,美苏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我们也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卫星。

1958年一份简报让周总理陷入沉思,12年后一颗卫星,打破美国封锁

就这样,全国科技界迅速行动起来,很快,中国科学院就将发射人造卫星列为1958年的一大重点任务,并取代号为581,代表的就是1958年第一重大任务,但以我们当时的科学技术,造气车都困难就更不要说卫星了,那我们该从哪里入手呢?

这想要发射卫星 ,那总该有发射工具吧!那卫星的运送工具是什么?这个当然是运载火箭,可以当时的技术,别说运载火箭,就连火箭都还在仿制阶段,而运载火箭是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此大家应该也能想象得到,大陆的卫星研制起步是多么困难。

1958年一份简报让周总理陷入沉思,12年后一颗卫星,打破美国封锁

但落后就要挨打,这个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所以发射卫星这事,再难也得干,可正当科研团队苦苦思索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三年自然灾害,让整个研制工作陷入了停顿,这让国民经济深受打击,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更是降到了最低点,技术难题尚未解决,经济上又出现困局,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没有办法只能对原定卫星计划作出调整,停止研发大型运载火箭,把精力转移到导弹和探空火箭这两项技术上来,但这并不以为放弃对运载火箭和卫星研制,因为这个探空火箭,是运载火箭的基础,它的个头比运载火箭要小一点,研究的成本也更低,它能够携带科学仪器,在距离地球一百到三百公里的高空飞行,可以为运载火箭的研制提供必要的高空环境参数。

1958年一份简报让周总理陷入沉思,12年后一颗卫星,打破美国封锁

但以当时的环境来讲,就算如此也是困难重重,最艰难的时候,甚至想出了用自行车打气筒给火箭加注推进剂,是不是很难想象?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1960年2月19日,在经过数百次的实验之后,大陆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终于发射成功,探空火箭发射成功之后,导弹方面也有了重大的突破。

1960年11月5号,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导弹也发射成功,那么既然导弹和探空火箭都有所突破了,是不是就可以重启人造卫星计划了?

1958年一份简报让周总理陷入沉思,12年后一颗卫星,打破美国封锁

这个是肯定的,不过,并不是在1960年而是在1965年,在大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赵九章院士和钱学森院士再也坐不住了,他们都认为大陆发射卫星的技术已经趋近成熟,更何况发射卫星是一项系统而庞杂的工程,必须及早动手,否则很难拿出东西。

于是两个人分别于1964年年底以及1965年1月先后给中央打报告,建议中央重启卫星研制任务,终于在1965年,卫星研制任务终于得到了重启,并被命名为651工程,那么651工程又该从哪里起步?

这个首先就是卫星的研制方案,为此!中国科学院集中了当时最强的阵容,仅用了10天的时间,就拿出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规划方案,并取名为东方红一号,方案出来后,就要论证它的可行性了!

1958年一份简报让周总理陷入沉思,12年后一颗卫星,打破美国封锁

一场史无前例,持续42天的头脑风暴也正式开始,什么卫星的大小、尺寸、轨道的高度等等吧!只要关于卫星的问题,无论大小都讨论了,而在此之前,毛主席也提出了四个要求,那就是要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着。

什么意思呢?

所谓上得去,就是指这个东方红一号卫星,能够被运载火箭送到既定的轨道,而要想把卫星准确地送到这个轨道,负责搭载卫星的运载火箭必须拥有强大的推进能力,但是以当时我们的火箭技术,根本就达不到这个要求,那怎么办?专家们提出了一个“两结合”的方案。

1958年一份简报让周总理陷入沉思,12年后一颗卫星,打破美国封锁

那就是用中远程导弹作为第一级和第二级,利用探空火箭技术研制第三级,通过这三级的连续传递,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而这个两结合方案形成的火箭就是著名的长征11号运载火箭,在970年的一月三十号,长征11号随着一声令下,火箭呼啸而起,这一次试飞终于如人所愿,长征11号火箭试飞成功,但接下来更大的困难还在等着他们。

解决完上得去,那我们再来看看抓得住——抓得住就是要时刻掌握卫星在太空中的位置,这需要计算出卫星与地面的距离了,当时的美国在全球建了各种监测站,监测站多到可以整整绕地球一圈,但我们别说在全球建站,就算在国内建站都很困难,为此!当时人们用手摇计算机算了一年才解决这个问题。

1958年一份简报让周总理陷入沉思,12年后一颗卫星,打破美国封锁

三、看得见,那就是在地球,我们要能用肉眼看得见太空中的卫星,因为毛主席希望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能看到属于自己国家的卫星,告诉人们,我们国家强大起来了,为了做到这一点!研制人员从折叠伞收缩打开的特点中找到灵感,决定在运载火箭的第三级上,安装一个由高反光材料制成的、可以在太空中撑开的“观测体”。

当卫星上天并与火箭分离之后,观察伞会顺势撑开,从而形成一个超过卫星本体的巨大圆球,而由于这个“观测体”体积巨大,并且用的都是反光度极高的材料,这样人们就可以直接观察到。

1958年一份简报让周总理陷入沉思,12年后一颗卫星,打破美国封锁

最后听得见,那就是要让《东方红》乐曲乐曲在太空奏响,并用过卫星传递给带面,让所有收音机都接收到,把《东方红》奏响全球,最终在1970年4月24号,随着第一颗人造卫星和第一枚运载火箭被运抵酒泉发射基地,随时准备发射。

可就在这时,负责巡视地面的战士忽然来报说,即将点火的火箭,从上到下都发出咕噜的响声,这可吓了众人一跳,如果真要有什么事,那可就功亏一篑了,但还好,这一切都只是虚惊一场,随着排查结束,时间也来到了发射点,1970年4月24号11点35分,随着一声令下,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搭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拖着巨大的尾焰冲向太空。

1958年一份简报让周总理陷入沉思,12年后一颗卫星,打破美国封锁

十五分钟之后,全球广播内都传来了《东方红》乐曲,而中国伴随着嘹亮的乐声,中国也成为了自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以外,世界上第5个自主发射卫星的国家,它向世界宣告了中国的崛起,也激发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而就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第二年,美国放弃了对中国20年的阻拦,让我们重新担任了常任理事国,重回了联合国,因为东方红一号的发生成功,它代表了大陆可以实现远程打击,而在原子弹、氢弹等大型武器的加持下,更是让我们实现了战略上的威胁,可以说东方红一号发射的成功,它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1958年一份简报让周总理陷入沉思,12年后一颗卫星,打破美国封锁

它使美国放弃孤立政策,让苏联放弃核威胁,更是改善了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而之所以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还能在轨道上航行,这是因为卫星的寿命分使用寿命和轨道寿命,使用寿命就是工作时间,轨道寿命就是卫星在惯性的作用之下运行于轨道上的时间。

轨道寿命受什么影响?这个主要是大气,所以说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的话,东方红一号卫星,依旧还能运转很多年。

好了!我是叹为观祗,那今天我们就到这里了,让我们下一期再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