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极目快评|重修摘星楼是民间文化记忆复活的范本

作者: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特约评论员 余艳军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夜宿山寺》一般认为是李白在湖北省黄梅县所作,“山寺”即黄梅县蔡山峰顶山的江心寺,楼为寺中之摘星楼。1300多年过去,由于长江改道等缘故,江心寺已不在江心,摘星楼早已倾毁。黄梅蔡山农民梅新明带领周边群众却将此楼重修了起来(详见1月17日极目新闻《1300年前李白在此留下名篇,黄梅农民重修摘星楼》),这实在是一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执念,更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文化壮举。

极目快评|重修摘星楼是民间文化记忆复活的范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根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寓意深刻的重要讲话,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近些年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因此蔚然成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许多内容是植根于民间的,而活在民间记忆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比如唐诗,在我们熟知的文本、品读传承路径之外,它已成为许多地域的民间文化记忆。唐代诗人们行走在祖国大地之上,他们的笔锋所及也就与地域发生着密切的关联。随着时间的变迁,这种关联逐渐成为一种民间文化记忆。

黄梅蔡山镇对《夜宿山寺》的记忆便是如此。这种记忆历久弥新,引人入胜。梅新明说他是听着李白和摘星楼的故事长大的。虽然只读过3年书,但他从小就有重修摘星楼的梦想,可见这份文化记忆对他的影响之深。而重修摘修楼的计划也得到了无数家乡父老的肯定与大力支持,可见这份文化记忆在当地的影响之广。正是基于这种对民间文化记忆的笃信与热爱,重修摘星楼才成为现实。从根本上说,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社会大众的积极参与,需要唤起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梅新明们的壮举就在于他们激活了民间对文化的热情,复活了在地的民间文化记忆,使文化传承成为一种民间的行动自觉,这是对文化传承路径的一个有益探索与补充,值得充分肯定。

不仅如此,梅新明们的壮举还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一个范本。《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说:“乡村振兴一定要文化振兴,关键是要把在地化知识变成乡土教育。没有把乡土文化、在地知识开掘出来,就做不了农文旅,因为内涵不对。”重修摘星楼就是把在地化知识——李白和摘星楼的故事“开掘”出来了,使当地的乡村文化振兴有内涵、有载体、有方向。一个农民自筹资金200余万元,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历时12载,最终建起了一座矗立在蔡山顶的五层高的摘星楼,这不仅说明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从地域入手,深入挖掘在地文化资源,并以此为文化振兴构建可以触摸的载体,更可说明乡村文化振兴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也是乡村民众一呼百应的内生行动。这种内生行动源于对在地文化记忆的执着与情怀,它们是乡村文化振兴需要真正激发和依托的力量。

未来,诚如蔡山镇有识之士所言,他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摘星楼的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底蕴,把蔡山江心古寺、摘星楼融入鄂东旅游圈,形成南与江西庐山,北与黄梅四祖寺、五祖寺相呼应的古迹旅游景区。”而这,正是乡村振兴最为稳妥的路径。(余艳军,黄冈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