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复盘本次南美大豆炒作——故事的展开与结局是早已写好的

作者:烹饪界推荐家常菜谱

提要:

时值1月下旬,南美干旱区域普遍迎来降水,美豆盘面也迎来回落。虽然时至今日再去重述看好美豆一月中旬拐点的逻辑略显陈旧,但本轮南美炒作的起落仍旧是不错的复盘标的,后续减产的力度仍有分歧。

本文将从以下三点谈谈我们对本轮南美实际产情及价格行情的观点:

1、 复盘历次南美炒作——一月中旬可能是拐点

3、 减产水平如何测定——作物生长阶段是决定因素

复盘历次南美炒作——一月中旬可能是拐点

虽然市场和制度决定了美豆才是全球大豆的定价基础,但是随着南美大豆在世界市场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市场对每次南美发生意外事件的反应也越发强烈。因此当今年双峰拉尼娜天气发生时,其对行情影响的一个重要参考即是历史上发生同样事件时市场反应的时间维度和烈度。

复盘本次南美大豆炒作——故事的展开与结局是早已写好的

来源:Wind,中信建投期货

从双峰拉尼娜的角度看,过去40年时间里,双峰拉尼娜出现有5次,其中3次在次年出现单产上涨,2次出现下跌。这意味着无论是双峰拉尼娜还是单次拉尼娜事件,对巴西大豆产量影响并不固定,以双峰拉尼娜为概念的炒作难言合理。实际上,真正能够影响大豆单产数据的更可能是拉尼娜的强度与持续的长度,即真正发生干旱造成减产时盘面炒作的发生时刻与激烈程度。

复盘本次南美大豆炒作——故事的展开与结局是早已写好的

来源:USDA,NOAA,中信建投期货

复盘过去40年里拉尼娜造成南美大幅减产的情况,一共出现了6次巴西/阿根廷产量的明显降幅,即拉尼娜对南美产量造成了较大的扰动。今年的拉尼娜同样引发了非常严重的干旱,巴西南部和阿根廷、乌拉圭在整个12月都经历了干旱少雨叠加高温的天气,部分地区的干旱更是延续到了1月中旬。因此虽然市场对于产量受损情况存在分歧,但今年拉尼娜造成产量损失的看法是一致的,对比往年拉尼娜造成减产时的市场反应的必要性得到凸显。

对比不同年份市场反应,可以看到除去没有数据的年度,往后每次南美发生拉尼娜导致减产时,炒作启动期基本都是自10-12月初,而炒作达峰时间最晚在1月中旬。从炒作影响看,自炒作开始的最低位置计算,截止炒作达峰时,期间的价格上涨幅度平均在210美分左右。

我们前期以此为基础,结合南美天气的干湿转折时间,得出了1月中旬是行情拐点的结论。现在回过头看,1月7日的美豆1422美分可能已经为本轮炒作筑好了顶,随着天气好转,再次形成突破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也让本轮炒作未能逃脱出南美炒作筑顶时间的客观规律。

农产品不变的规律——最高点往往发生在预期最差的时刻

交易预期是市场的重要特征,在种植阶段向盘面注入天气升水有很强的群众基础,面积&;单产的共振期待自然构建多头氛围,且该氛围存在不可证伪的属性。

我们总结出油脂油料供应交易的两波顶峰:农产品天然受到蛛网模型的笼罩,因此供应担忧的预期交易会有个峰值,或者说多头应当止盈的时刻。第一情绪波峰发生在种植面积确定性缩减,而天气出现不好征兆的时候,这通常发生在种植结束的前后。第二情绪波峰多出现在确定性单产下降的时候,通常在关键生长期——鼓粒期之前半个月。

本轮炒作峰值如果确立在1月7日的1422美分,那么其正好对应了我们所认为的第一情绪波峰,即在种植期结束前后而天气出现不好征兆的时刻。彼时巴西播种完成98.8%,阿根廷完成86.9%。且1月3号帕拉纳州农业部部长喊出了干旱的12月将带来减产800万吨的激进预测之后,商业机构纷纷在接下来几天跟随加码,机构预期从12月相对一致的1.44亿吨巴西产量下调至1.31-1.34亿吨,1100-1300万吨的减产预期正是激发市场重新加注大豆多头,完成了豆价的筑顶。

这也意味着本轮炒作未能逃离出情绪规律的桎梏,而情绪峰值对应的种植期也成为了客观上豆价达峰时间规律的内在驱动。

减产水平如何测定——作物生长阶段是决定因素

抛开规律性的总结,观察当下的实际情况。目前机构间对南美产量的分歧仍旧是存在巨大分歧的,USDA与罗萨里奥谷物交易所对于阿根廷产量有650万吨差额,而对于巴西产量,较为官方的机构给出了1.39-1.4亿吨的预测与商业机构1.31-1.34亿吨的普遍预期更是存在800万吨的差距。

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判断作物真实产量损失是怎样的。站在早熟大豆收割刚刚开始的当下,直接获取产量数据显然是困难的,我们认为一个可靠的方式是通过干旱发生时期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程度进行断定。由于不同地区大豆种植早晚与发生干旱的时间不同,因此旱情实际引发的减产需要分开讨论。

炒作减产最激烈的帕拉纳州的产量损失是切实存在的,但数量和程度难以达到800万吨的水平。

复盘本次南美大豆炒作——故事的展开与结局是早已写好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