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留言获赠书|常明:《水浒琐语》

留言获赠书|常明:《水浒琐语》

《水浒琐语》,常明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11月版。

内容简介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自明代中叶起便受到读者追捧,至今已有四百五十余年的诠释史,其主题更是言人人殊。时下许多著作以商战或权谋的立场作诠释,自然也是值得尊敬的方法之一。

然而在该书作者看来,作为层累型的小说作品,《水浒传》在形成和传播的过程中无疑是面向底层大众的,其基本情感是民间反抗精神的文学抒发。故作者试图从底层立场和社会视点出发,以四十二个题目立意,结合现代社会环境,重新审视《水浒传》的主题,以期用这部随笔集衡量时代的体温。

目 录

内篇 《水浒》人物论

致语一

王伦之死

晁宋关系之谜

梁山NO.1

玉麒麟悲剧的警示

梁山的终身常委——智多星吴用

林冲的命与高俅的运

朱仝上山记

惩恶的艺术

强盗与佛

虎!虎!虎!

天捷星姻缘传奇

李逵的强盗逻辑

真假九纹龙

打渔杀家

姓潘的坏女人

正说郝思文

谁可以入伙?

萧让:何谓文人?

《水浒传》中的滥法与恶法

扈三娘婚姻悲剧后的文学因素

说“争竞”

孟康的悲剧

杀人的裁缝

宋清的来路与去路

曹正与禁军

时迁的座次与梁山的绰号

外篇 《水浒》故事论

致语二

元年,春,王正月

林冲与陆谦——办公室里的友情

杨志:生辰纲事件中的可怜人

梁山的囚徒

潘金莲道德的沦丧之路

宋江游记

从杂剧到小说——李逵的形象演变

祝彪改制与祝家庄血案

誓书铁券与柴氏家族

史进对少华山的价值

梁山好汉排排看

谁在反对招安?

袍带与短打

《水浒传》的成书

招安以后

《水浒传》的另种结局

后记

自 序

作个序,其余待续,然后睡觉。

廿八年后,精粹还在脑内发酵。

油画绘一半,台词写不过半。

完成将很美满,半途却放下没有管。

一世即将过半,才华竟早已入了棺。

有天才,为何我们却是无后半。

张敬轩《天才儿童1985》

留言获赠书|常明:《水浒琐语》
留言获赠书|常明:《水浒琐语》

2018年的6月,我出奇地颓废。因为这是我写作的第十个年头了,虽然在一众朋友的帮衬下,我的第一本书《先秦诸子述林》出版在即,但我很清楚,它的命运将如我的博客和公众号一样,读者寥寥。

即将到来的三十岁尤使我倍感压力,以至于完全没有了方向。我又拾起先前戒掉多时的酒,甚至有时开着电视,和剧中的人物对饮,试图用最简单而任性的方法摆脱混乱的思绪。

于是我约朋友出来一道喝酒,他给了我这样的建议:“无论如何,你需要作品,在一个流行的平台上做出接地气的好作品。”此前一年,我在“喜马拉雅FM”上开设了公开课“品《呐喊》”,但是反响甚微,而这一次我想到了《呐喊》作者的那句话:“惟细民所嗜,则仍在《三国》《水浒》。”

之所以最终选择了《水浒传》而非《三国志演义》,是因为讲《三国》就必须先做历史与小说的对比工作,整理出一个有因果逻辑的时间大脉络来,颇费时力;而读《水浒传》可以随兴所至,信口而谈。

本书拟名为“水浒琐语”,“琐语”就是琐碎的话,故而这里有史的考论、文的品评、人性的分析,当然也有对社会问题的思索。

读《水浒传》,我最大的感受是不平的事情太多,靠一群江湖侠客扶危济困是远远不够的。就像本书《打渔杀家》一文的结尾所写:

留言获赠书|常明:《水浒琐语》

林风眠绘《打渔杀家》

《打渔杀家》的结尾或许很残酷,但是它很现实。萧恩还是那个阮小七,社会还是《水浒》里的那个社会。梁山群英的奋斗都是徒劳,只有满地红殷殷的血水,证明他们曾经来过;只有一个关于忠、关于义、关于黎民的不朽传说,流传人间。

留言获赠书|常明:《水浒琐语》

有人在“古代小说网”上看到这篇文章之后,认为这个结尾太消沉了,可是他们不知道,这是我最真切的感受。

那些在当时社会被边缘化的人物觉得“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臜的气”,抱着“若是有识我们的,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的态度来到梁山,忘却了梁山也是一个需要规矩和秩序的小社会。梁山的头领们有兵,有钱,有地位,自然会形成属于他们的权力,甚至因此成为一个暴力机关,以至于有人借助这个暴力机关来放纵自己的人性之恶-本书中《杀人的裁缝》一文就是分析这类现象的。

本书中的部分内容曾以“品水浒:梁山的权力与人性”为名,作为公开课在“喜马拉雅FM”上连载,之所以圈定“权力”和“人性”这两个关键词,是因为我相信,要真正使梁山的悲剧不再重演,就必须找到能够约束这两者的东西-制度和道德。制度防范权力的滥用,道德弘扬人性的价值。

留言获赠书|常明:《水浒琐语》

任熏绘水浒人物

我们知道《水浒传》这部书是从传统的平话发展来的,而说平话的人-我们称为“说话家”-为了满足一般市民的情感需求,总是要除恶扬善,给人希望的,因而我坚信,《水浒传》是一部要给人希望的书,我也希望各位在听了我的课或读了这本书之后,能够对社会和人性怀有更坚定的信心。

所以,我要反对“阴谋论”。在进行人物分析时,以对人性的体谅为重要原则;在对事件的品评中,以对制度的归因为价值追求。我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对生活怀着热血,同时也报以冷眼。我与诸位一同读书,出乎书外,又回归书内。

所以我会把《水浒传》擎在手里,站在文学史的立场,一字一句地与读者一道细读,用最严谨的态度整理书中的线索。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我的书中经常出现的表述是“《水浒传》的作者”,而不是“施耐庵”;在提到《水浒传》的批评者“李卓吾”时,也从不径称他为“李贽”。在这些细节上,我确实是有所考量的。

首先,《水浒传》这部书大约是元末明初的作品,又因为传世的最早刻本是明代正德年间的,也有人怀疑它是明朝中期才有的,但后一种说法很少为人接受。此书一般认为是施耐庵和罗贯中先后编订过的。高儒《百川书志》说是“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而嘉靖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三种刻本也都写着“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不过这些信息并不意味着《水浒传》是两个人合作的。

留言获赠书|常明:《水浒琐语》

《百川书志》

我们知道,罗贯中《三国志演义》的最初版本有二百四十回,故事很松散,而且偏重传统说话家的路数,后来毛宗岗父子将它仔细修改过一次,不但使其拥刘反曹的倾向更为鲜明,而且增加了“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论述,今天的《三国志演义》能够这么通顺、有趣,与毛宗岗父子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而《水浒传》现存的最早版本已经是正德本,且施耐庵和罗贯中生活的年代又极为接近,所以我们无法区分出书中哪些话是施耐庵的,哪些应该归于罗贯中,所以只能笼统地说“《水浒传》的作者”。

其次,既然《水浒传》是说话家的作品,后来的作者-无论是施耐庵还是罗贯中-都只不过是它的整理者。至迟在南宋的时候,就有了关于宋江的文学作品,现在所见最早的是南宋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但那只是三十六首诗,没有详细记载宋江起兵的过程,但我们可以确信的是,当时确实流传着宋江等人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流传的同时,民间又兴起了说话艺术,这一艺术类似于今天的评书,而所谓说话家就类似于今天的评书艺人。南宋的时候,说话中已经有了《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篇目,而这些,现在都看不到了。

留言获赠书|常明:《水浒琐语》

士礼居藏本《新刊宣和遗事》

元朝的平话《大宋宣和遗事》是现存最早记载了宋江起兵细节的书,同时许多元杂剧也演绎梁山泊的故事,遗憾的是存下来的仅有六种,即《黑旋风双献功》(高文秀)、《同乐院燕青博鱼》(李文蔚)、《梁山泊李逵负荆》(康进之)、《都孔目风雨还牢末》(无名氏)、《争报恩三虎下山》(无名氏)、《鲁智深喜赏黄花峪》(无名氏),里面很多的情节都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水浒传》有差别,但是智取生辰纲、坐楼杀惜、李逵负荆等故事在这里都已粗具规模。

可以想见,除了这些存世的作品外,现在失传的那些作品很多在明代还很流行,还有其他一些未被书面记载的故事也在坊间口耳相传,施耐庵、罗贯中等很可能就是以它们为依据创作的《水浒传》。所以小说中很多叙事技巧都是吸收自说话艺术的,而《水浒传》的故事亦是在不同时代逐渐层累起来的,因此我们不能用分析现代纯粹由作家个人创作的小说的方法来分析《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这些古代小说。

在流传的过程中,《水浒传》也产生了不同的版本,具体来说分为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简本的回数不确定,一般来讲文字比较简单,描写不是很生动,但它的故事很全,不但有梁山泊聚义、受招安、征辽、征方腊等部分,还有征王庆、征田虎的故事。

留言获赠书|常明:《水浒琐语》

容与堂刊本《水浒传》

繁本只有一百回,与简本相比,故事更为曲折,语言也更为生动,但是没有征王庆、征田虎等故事。现在的一百二十回本是拿繁本的一百回和简本中间关于王庆、田虎的二十回拼凑起来的。

明末清初的时候,一个批评家名叫金圣叹,觉得《水浒传》七十一回之后的故事不是施耐庵原著,便根据自己的看法把它删掉了,并把第一回改称“楔子”,正文保留七十回,这就是七十回本《水浒传》的由来。金圣叹对连同楔子在内的七十一回本所加评点,就相当于今天的网络“弹幕”,而他的意见有时很可爱,有时也能发人深省,所以这一种七十回的本子反而最为畅销。

另有一种评点是托名李贽(字卓吾)的。那时候有这样一种风气,书商为书能够畅销,经常伪托名人进行评点,例如他们找人评点了《封神演义》,但不知道应该冒用谁的名义,(字伯敬)正巧这时候竟陵派的文学宗师钟惺去世了,于是他们便把这部书命名为“新刻钟伯敬先生批评封神演义”。

留言获赠书|常明:《水浒琐语》

《李卓吾批点忠义水浒传》

现在托名李卓吾批评的《水浒传》有一百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两种,虽然序言完全一致,但评点的内容和角度都有很大差别。尽管周亮工在《因树屋书影》中明确指出托名李卓吾的是叶昼,我们仍很难相信这些东西出自同一人之手。不过书商既然托名李贽,本文又没有更好的称呼方式,为方便起见,且将这些评语一律称为“李卓吾评”,权当这是不同批评家共用的一个化名。

我在讲述过程中所用的第一种本子是黄山书社在1991年出版的《忠义水浒全传》,这是一个托名李卓吾批评的本子,一百二十回;第二种是岳麓书社2006年出版的《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这是我个人最早见到的金圣叹评本,那时我还在做学生,得到此书一度让我颇为欣悦。虽然后来各家出版社也出版过各种精善的版本,但是因为此书的装帧和排版我个人比较喜欢,所以一直到今天还在使用。

之所以要说上面这些话,是为了让大家了解我的基本观点,知道本书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关键词的意思,最好能准备好与我手头一致的《水浒传》版本,由此开启我们共同的阅读之旅。

留言获赠书|常明:《水浒琐语》

《忠义水浒全传》

后 记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说,嘉靖、隆庆年间的某位大人物,案头除了《庄子》和《水浒传》之外别无他书。我猜这是真的。中国的智识之士对《水浒传》确实抱着极大的热情,所以在小说名著里,只有《水浒传》的续书(陈忱《水浒后传》、张恨水《水浒新传》)、外典(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及“同人小说”(俞万春《荡寇志》)各见精彩。

在这些作品里,《后传》可见明清之际的民族思想,《新传》可见抗战时期的爱国精神,《金瓶梅》可见晚明市井生活图景,《荡寇志》可见清代普通知识阶层对民变乱象的敌视。可以说,每个时代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水浒传》诠释,或者说,一部《水浒传》的诠释史恰恰是中国社会意识的变迁史。

听过我在喜马拉雅FM上的有声书《品水浒》的朋友们大概还记得,我对央视版《水浒传》的一些设定颇有微词,无他,太“革命”了,完全是20世纪70年代“评《水浒》运动”的回响,连角色服装都完全按照农民设计,丝毫不见江湖豪侠的底色。但仍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时代的话语使然。

留言获赠书|常明:《水浒琐语》

果禅绘《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全图》

然时值21世纪,我们又可以从《水浒传》中看见什么呢?有人解读出了阴谋论,有人看到了商战和公司管理,而我看到的是底层的力量—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社会不公的反抗。这其实也是我钟爱《水浒传》的初心,因为自己一直生活、挣扎在底层,所以对于《水浒传》所刻画的权力和人性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这些感受仍然是带着情绪的,有人喜欢也有人诟病。

但诚如鲁迅所讲,《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此书饱含情绪,于史书中不可再得—人或许会因为生活在困境中而感到痛苦,但我相信这些重复的痛苦是命运赐予我们的不可多得的额外财富。

2019年,我的第一部著作《先秦诸子述林》由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我忙碌地和编辑沟通细节,从文字内容到封面设计,迎接我心愿单里的第一件盛事。只是那时我还不知道,在这本书出版之后,等待我的竟然不是喜悦,而是失落——本以为在首本书出版之后,我离以文字为生的计划更近了,但书成之后依旧是等待,而且已经是没有目标的等待。

留言获赠书|常明:《水浒琐语》

《先秦诸子述林》

所以我继续投稿,试图找到一些连载自己作品的机会。那时候看到古代小说网的投稿启事,几乎没有抱有任何希望地、麻木地将《品水浒》系列的文稿投了过去,没想到不久之后,小说网的创办人苗怀明老师就回复了我的邮件,并以“水浒琐语”为名连载了这部作品。

我在大学读书时受到老师的青睐,他将最后一学期最后一堂课的时间交给我,由此终结两年的文学史课程。我准备的题目是“品茗〈红楼梦〉—〈红楼梦〉问题的产生与红学流变”,苗怀明老师的《风起红楼》是我的第一本参考书。我万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在苗老师主办的小说网上连载自己的作品,而老师在回复邮件时亲切关心的态度尤其使我感到温暖。

在小说网连载文章,对我而言是一次重要的成长经历。如果说,之前十年的博客和公众号写作中,我希望的是表达,那么在小说网连载文章,对我来说,更多地意味着分享。所以在其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开启了自己的学术文章写作计划,并逐渐投付小说网发表。

与之前写的博客相比,虽然没有那么强的时效性,却多了很多的沉淀,对每篇文章得到的评论也抱有很大的期待。虽然我的博客也荣幸地与许多前辈老师互相添加了好友,但我以前几乎从未经历过一篇文章发表之后有如是之多的前辈老师和同辈好友们阅读,给予我鼓励、指教和善意的批评,这是我在文章连载的短短一年中积累下的无穷财富。

留言获赠书|常明:《水浒琐语》

桃花坞年画《水浒梁山一百单八将》

文章连载期间,一些读者朋友抱着关心的态度,同我探讨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质疑,我自然也在后续的专辑中作了一些回复,知我罪我,则任凭诸君。

最初,我并没有做《水浒》研究的意思,有的大抵只是意气,所以行文间或影射历史上的某人,或点评公众关注的某事,借古人之醇醴浇我心中之块垒。比如《杀人的裁缝》一篇就是因“622”杭州莫焕晶纵火案而写,《正说郝思文》则干脆是说我自己为什么在公司里不上进的。

这些事当然和《水浒传》没太大关系,我不过是借题发挥,因为不管是《水浒》的世界还是当今社会,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江湖。秦始皇之所以焚书,一个重要的理由是读书人“偶语诗书”(辛德勇老师训“偶”为“寓”),意即借题发挥、借古讽今。所以“偶语诗书”不但是把书读活、把学问做活的精神,也是读书人世代相承的勇于牺牲的好灵魂。

《水浒传》的作者生于乱世,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他的著书是对自己身处时代的解读,这自然是他的历史责任所在;而我生活在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时代,也不敢对读书人的责任有所推卸。

留言获赠书|常明:《水浒琐语》

四川绵阳水浒人物版画

“历遍艰辛不作弊,受苦也炼成造诣。因此说人生在世,运程难预计。但能入世,培养聪慧。”李克勤的这几句歌词正是此时之我的真实写照,读好书,做好学问,不断努力,不断提升,不辜负帮助和支持我的人的期望,这是我唯一该做,也是我唯一能做好的。

时值年终岁尾,正是21世纪20年代的第一个冬天。回想过往的十年,我由一个学生成长为一名教师,由一个读者成长为一个作者。有朋友问:“假如可以重来,你是否会放弃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一个更适应就业市场的专业?”我告诉她,自己不曾后悔。

如果有机会同十年前的自己对话,我想分享薛凯琪的那首《给十年前的我》:“你害怕,会灵验了长辈警告那段话。饰演几年牛或马,早给生计驯服了吧?你害怕,市场无更好的人,仍得屈就吗?但我连续在情路碰钉,也未化。”十年来,执着地走着,爱着,坚守着,终于能够在此刻与正在读书的你以这种方式相见。

留言获赠书|常明:《水浒琐语》

《水浒传》邮票

感谢你能翻开这本书,感谢你能读到这里,看完这些话。多谢读者!

未来见!

2020年12月3日

个人简介

留言获赠书|常明:《水浒琐语》

作者近照

常明,笔名雨亭、驭笔峰居士,天津人。代表著作《先秦诸子述林》(中国致公出版社,2019)、《水浒璅语》(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曾在《语文学刊》、《名作欣赏》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新浪博客账号“驭笔斋”,连载《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通鉴》评论及《中国文学史十七种评论》等,喜马拉雅账号“常雨亭”,主讲《宋明理学九讲》、《常雨亭跟读》等,深受业内好评。

为感谢广大读者对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的厚爱,本号将从文后留言中选出三名读者,每人将获得常明先生签名赠送的新书《水浒琐语》一本,由其免费寄出。截止时间为:2022年1月21日24点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