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反对裂开——吉狄马加《裂开的星球》阅读札记

作者:中国文艺家官方
反对裂开——吉狄马加《裂开的星球》阅读札记

反对裂开

——吉狄马加《裂开的星球》阅读札记

◇敬文东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与之相应而起的,则是有关抗击疫情的新诗作品。这批作品数量庞大,密布于微信朋友圈、微博,然后,再出没于各种报章杂志。它们带着作诗者的忧愁、焦虑、恐惧、迷茫,甚或绝望。诗者,“言志”也,“缘情”也,本是中国诗学的老传统;“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既可以被称为作诗者的本来之“志”,也算得上作诗者的“情”之附丽。新诗当然也可以“歌其食”“歌其事”,但让新诗及其现代性成立的条件,却远不止于此。

这首先是因为承载言志抒情的古诗的媒介,早已大相径庭于承接现代经验的新诗的载体。前者被习惯性地称作古代汉语,后者则被目之为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古代汉语具有成色较浓的封闭性(而非心胸狭窄的排他性),它和天圆地方的“天下”概念正相般配;唯有佛教东传,才配称历史上对这种语言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冲撞和考验,但最终以古代汉语的大获全胜而收束:它在轻描淡写之下,将对方纳于自身,进而丰富了自身在表达上开疆拓土的能力。现代汉语可谓之为古代汉语的浴火重生。经过科学化和技术化的洗礼,现代汉语具有极强的分析性能;相对于倡导天人合一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对外部世界具有更为强劲的欲望。在帝国主义的船坚炮利之下,古代汉语再也没有从前那么幸运,一败涂地取代了曾经的大获全胜。被古代汉语悉心滋养的中国人,被迫睁开眼睛看世界;关起门来直抒胸臆,已经不足以表达复杂多变的现代经验。因此,不乏封闭特性的古代汉语,必须全方位向世界打开自身。否则,鲁迅担忧的“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就并非没有可能;毛泽东忧虑的中国被开除球籍,也并非没有可能。就这样,“世界”不讲道理地取代了“天下”。所以,现代汉语打一开始,就必须放眼世界,但尤其是放眼“世界”这个概念带来的现代经验,而不单是情感;要知道,佩索阿(FernandPessoa)早就告诫过:“一个新神只是一个新的语词。”单靠直抒胸臆那般去“歌其食”“歌其事”,尚不足以支撑起新诗那必须传达现代经验的文学体式。由此出发,或许能更好地理解吉狄马加为什么要在其长诗《裂开的星球》中如是发言:

哦!幼发拉底河、恒河、密西西比河和黄河,

还有那些我没有一一报出名字的河流,

你们见证过人类漫长的生活与历史,能不能

告诉我,当你们咽下厄运的时候,又是如何

从嘴里吐出了生存的智慧和光滑古朴的石头。

这些古老的河流,既是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人类兴衰史和荣辱史的见证者;它们缄默无言,但在重经验、重分析的现代汉语的“只眼”中(而非重情志、重综合的古代汉语的念想中),却“足智”而绝不愿意“多谋”。密西西比河自不必多说,因为它原本就是现代性和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幼发拉底河与恒河,见证了寄存其身的国度如何从前现代嬗变为现代,怎样被裹挟进全球化;黄河则无疑目睹了古代汉语脱胎换骨为现代汉语的全过程,目睹了后者如何将中国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大家庭,这个曾经不怀好意取代了“天下”的异质者。是现代汉语塑造了《裂开的星球》;因此,那个感叹之“哦”牵引出来的诗句,就不能被简单地认作宛若古诗那般,仅仅是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仔细辨识,便不难发现:“哦”引发出来的,乃是唯有从当下回望古代,才可能从古代找到对当下富有启示作用的宝贵经验,有关人类生死存亡的经验,虽然从表面上,好像是在直抒胸臆。这经验,亦即“生存的智慧”,还有“光滑古朴的石头”,不是那些不朽的河流随身自带的,而是放眼看世界的现代汉语发明出来的;不同腰身的语言发明不同腰身的世界,攫取不同性状的经验。因此,这经验只能是现代经验;“生存的智慧和光滑古朴的石头”带有现代汉语给予它的特殊情感、特殊的抒情方式,却不能被单纯和清澈的“情志”二字所完全概括。

在老谋深算的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看来,地球村或全球化意味着:“多元化时间接替了大一统时间。今天,在纽约美餐、到巴黎才感到消化不良的事情太容易发生了。旅行者还有这样日常的经历:一个小时前,他还停滞于公元前3000年的文化中,一个小时后,他却进入了纪元1900年的文化了。”麦氏功夫了得,言下当然无虚。事实上,新型冠状病毒正是以他预言的方式,以他总结出来的旅行线路,在全球快速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还不断如曾子“吾日三省吾身”那般自我更新换代,类似于在纽约美餐在巴黎消化不良,也有类于公元前3000年的文化一下子被提升为纪元1900年的文化。全球化不一定意味着有福同享,但肯定意味着有难同当,至少倾向于有难同当。这最终必将导致《裂开的星球》中那个不祥的断言:“这是一个裂开的星球!”吉狄马加因之而有言——

它(即病毒——引者按)当然不需要护照,可以到任何一个想去的地方。

你看见那随季而飞的候鸟,崖壁上倒挂着的果蝠,

猩红色屁股追逐异性的猩猩,跨物种跳跃的虫族,

它们都会把生或死的骰子投向天堂和地狱的邮箱。

它到访过教堂、清真寺、道观、寺庙和世俗的学校,

还敲开了封闭的养老院以及戒备森严的监狱的大门。

如果可能它将惊醒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政府,死神的面具将会把黑色的恐慌钉入空间。红色的矛将杀死黑色的盾。

现代汉语是新诗的唯一媒介。因此,新诗的任务,乃分析性地处理现代经验;分析性的首要素质,是冷静、冷静和冷静。《裂开的星球》将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的可怕情形,给如此这般不动声色地描摹了出来(“它当然不需要护照”“它到访过教堂、清真寺、道观、寺庙和世俗的学校”)。而唯其冷静,才更能体现现代汉语与生俱来的意志,继而为新诗带去坚定的心性、强劲的力量;同时,将病毒的可怖及其危害程度尽可能客观地呈现出来(“它们都会把生或死的骰子投向天堂和地狱的邮箱”“死神的面具/将会把黑色的恐慌钉入空间。红色的矛将杀死黑色的盾”)。这可不是面容清澈的“歌其食”所能为;其体量,也远在“歌其事”的营业范围之外。分析性除了对冷静、客观有极强的要求外,还对细节有特殊的嗜好。理由十分简单:既然是分析,就得首先针对局部说话,不能一开始就将目光贸然投向整体——整体才是唬人的;而局部之和,往往会大于整体,恰如欧阳江河在某首诗中之所说:“局部是最多的,比全体还多出一个。”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德罗(LudwigMiesVanDerRohe)则有言:“魔鬼在细节中(Devilsareinthedetails)。”对于现代汉语的分析性而言,它的力量以及它给新诗带来的力量,也在细节上。古诗的力量基本上不源于细节,更主要地出自比兴和意象。在长诗《裂开的星球》中,细节可谓比比皆是:

当智者的语言被金钱和物质的双手弄脏,我在20年前就看见过一只鸟,从城市耸立的

黑色烟囱上坠地而亡,这是应该原谅那只鸟还是原谅我们呢?天空的沉默回答了一切。

……

此时我看见落日的沙漠上有一只山羊,

不知道是犹太人还是阿拉伯人丢失的。

冷静和细节能够保证新诗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现代经验时,展示它理应展示的强劲力量;更重要的是,有它们担保、坐镇和助拳,《裂开的星球》不仅获取了有别于古诗那样的成诗方式、路径和纹理,也小心翼翼地避免了对疫情的消费。这是因为细节和冷静不仅带来了认知上的客观化(“我在20年前就看见过一只鸟,从城市耸立的/黑色烟囱上坠地而亡”),还导致了态度上的克制性,不夸张,不滥情,更不搞骇人听闻那一套(“此时我看见落日的沙漠上有一只山羊,/不知道是犹太人还是阿拉伯人丢失的”)。众所周知,全球化的后果之一,就是消费型社会的出现,以及它的扬扬自得。在人类的地球村(globalvillage)时代,一切物、事、情、人,莫不成为可以用于消费的对象。无须波德里亚(JeanBaudrillard)提醒,器官完整、功能正常的人都知道,“性本身也是给人消费的”。管仲治齐,曾置“女闾七百”,征夜合之资以充国用,国人对此早已耳熟能详;梭伦(Solon)为筹措军费,竟然建立国家妓院,营业处设在爱神庙中,也是人所共知。甚至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可以消费的什物,恰如钟鸣在一首名为《关系》的诗作中说过的那样:“但蚂蚱性急,时辰不多,更愿直接地‘消费关系’。”臧棣则乐于这样写道:“对美貌必须实行高消费/这已经没有秘密可言:像今年的通胀指数。”(臧棣:《神话》)出于完全相同的道理和逻辑,包括海啸、地震、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一切灾难,都可以被新诗征用为消费的对象。忽视灾难的细节,聚焦于疫情的唬人的整体,不过是大而化之地为写诗而写诗,它空洞、抽象,看似宏大,实则干瘪、无物;弃冷静而代之以多情、滥情直至煽情,不过是借灾难以成就一首首表面多泪实则寡情无义的诗篇而已。

在《裂开的星球》中,有这样一行不幸一语成谶的诗句:在“今天的地球村,人类手中握的是一把双刃剑”。重客观和细节的现代汉语成功地将中国带入了全球化,入住了地球村,但也逃无可逃地成了一把“双刃剑”;别的暂且勿论,仅就它在新诗写作中的表现,就足以说明这个严重的问题。重视细节能让新诗显得感情克制,避免了消极浪漫主义的滥情、少年式的小伤感,以及对诗意和远方的肆意索取。但过于重视细节,以至于陷入对细节和场景的罗列,甚至沦陷于无休止的铺陈,则让新诗啰唆、絮叨,口水连篇,像极了长舌妇。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屡见不鲜(此处恕不点名)。冷静能让新诗仔细、准确地捕捉细节,将细节纳入语言的平常心,并用日常口吻说出细节及其隐藏起来的含义,避免了肉麻和情感乖张。但冷静过度,则容易让本该主脑的新诗(古诗则主心)陷入唯脑的境地,最终走向抽象和无情(而非寡情)。这样的案例,更可谓比比皆是(此处恕不举例)。《裂开的星球》在避开消费疫情的险滩后,也避开了长舌妇的身份、抽象无情的境地:

当我看见但丁的意大利在地狱的门口掩面哭泣,

塞万提斯的子孙们在经历着又一次身心的伤痛。

人道的援助不管来自哪里,唉,都是一种美德。

作为声音性叹息的视觉性记号(sign),“唉”乃是古代汉语的根本之所在。古代汉语对待万事万物直至深不可测的命运,都倾向于也乐于采取叹息而不是反抗的态度,正所谓“存,吾顺事;殁,吾宁也”。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很显然,《豪杰诗》乃叹的展开,叹乃《豪杰诗》的实质。吕叔湘早已揭示了实质和展开之间的亲密关系:“感叹词就是独立的语气词,我们感情激动时,感叹之声先脱口而出,以后才继以说明的语句。”不无漫长的展开,不过是对简短的实质给出的说明。经由文化遗传,感叹,这种珍贵的气质,得以驻扎于现代汉语;《裂开的星球》则因忠实于这种气质,既没有走向无情和抽象,也将长舌妇的身份抛到九霄云外,还因其诚恳和诚实不忍心轻薄地消费灾难。很容易看出来,在《裂开的星球》中,“唉”对被裂开的星球有深深的担忧,对可能到来的去全球化,则有难以言说的遗憾。尽管如此,面对古代汉语独有的悲悯情怀,“唉”的态度是对之自觉地继承,有意识地守先待后。

吉狄马加是一位用汉语写作的彝族诗人,其诗作中的悲悯情怀很有可能不仅仅源自古代汉语,还有部分性地出自彝族典籍;珍贵的彝族典籍和古代汉语两相交会,也许才是悲悯情怀的真正来源。很多年前,《裂开的星球》的作者就曾盛赞过本民族“圣经”级别的宝典,也就是那部伟大的《勒俄特依》:“我好像看见祖先的天菩萨被星星点燃/我好像看见祖先的肌肉是群山的造型/我好像看见祖先的躯体上长出了荞子/我好像看见金黄的太阳变成了一盏灯/我好像看见土地上有一部古老的日记/我好像看见山野里站立着一群沉思者/最后我看见一扇门上有四个字:/《勒俄特依》。”(吉狄马加:《史诗和人》)《勒俄特依》是一部宣扬爱和团结的宝典,是对悲悯的声音化和文字化;它在致力于呼唤最大公约数的世界,反对旨在分裂人类的去全球化。由此,《裂开的星球》更愿意将新诗理解为歌颂,而不是仇恨;理解为赞叹,而不是抱怨和愤怒;理解为追求同一性,而不是追求貌似多元的分裂与割据。由此,从古代汉语潜渡而至现代汉语的“唉”,得到了《勒俄特依》的热情加持;所以,《裂开的星球》有理由如是发言:“孤独的星球还在旋转,但雪族十二子总会出现醒来的先知。/那是因为《勒俄》告诉过我,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兄弟。”在“唉”的帮助下,《勒俄特依》有能力让《裂开的星球》相信:“左手对右手的责怪,并不能/制造出一艘新的挪亚方舟,逃离这千年的困境。”有了这等理念,现代汉语的强大意志,那浴火归来的伟大语言,就有可能被新诗控制在适宜的境地:既不左,也不右;既不过于冷静和重视细节,也不失却冷静和适度地关注细节。但它刚好能够表达西克苏(HeleneCixous)称赞过的那种希望,一种头骨上仅剩一丝肉星的希望。如此这般的现代汉语最终帮助《裂开的星球》发出了反对裂开的呼声:

无论会发生什么,我都会执着而坚定地相信——

太阳还会在明天升起,黎明的曙光依然如同爱人的眼睛

温暖的风还会吹过大地的腹部,母亲和孩子还在那里嬉戏

大海的蓝色还会随梦一起升起,在子夜成为星辰的爱巢

劳动和创造还是人类获得幸福的主要方式,多数人都会同意人类还会活着,善和恶都将随行,人与自身的斗争不会停止

时间的入口没有明显的提示,人类你要大胆而又加倍小心。

2020年4月23日,北京魏公村

反对裂开——吉狄马加《裂开的星球》阅读札记

〈作者简介〉

敬文东,1968年生于四川剑阁,文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有多种学术著作、小说集、诗集和随笔集出版,获得过第十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批评家奖(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