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爱情神话 一部披着喜剧外衣的《第二性》

作者:此身难得

#影视杂谈#

这部电影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这是一部值得载入电影史的作品,因为在这部电影中,我真正看到了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庸,男性的目的,男性的奖赏,而是真正以女性视角为出发,让女性本身成为主题.

爱情神话 一部披着喜剧外衣的《第二性》

其实这部电影的剧情我倒不觉得有什么新奇,就是一个中年男人寻找爱情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艺术家,靠着从外公手里继承来的房子在上海安得一居之地,在一次和一位名为李小姐的女性发生邂逅后开展的爱情喜剧。

剧情挺老套的,但这部电影让我惊奇的地方在于,它是一部没有结尾的爱情电影,一般的电影常见的叙事结尾都是要么男主人抱得美人归,要么两人分手,老死不相往来,甚至我可以把它称作爱情电影的核心,判断是不是爱情电影的标准,但是,不管成还是不成,它里面都包含了一种潜意识:女性是奖励,女性是目的。得到这份奖励,就是喜剧,失去这份奖励,就成了悲剧。

爱情神话 一部披着喜剧外衣的《第二性》

换句话说,在传统的结构看来,女性是为男性"服务"的,但是在这里,女性真正意义上有了主体性:女性不再依附于男性获得意义,而是以平等的人的身份完成了剧情的循环,我觉得最能交代这个核心的是,从围桌撕逼到沙发放映,三个女人从很明显的争锋吃醋,逐渐转为和好甚至是平等的交流态度,很有意思在于,里面发生的事却是游离在整场电影叙事之外的,我们并不知道这种转变的发生过程,只能在最后的美术馆会场中看到一丝痕迹:女性不再通过男性确证自己的身份,这里面我觉得也包含了一个很大的隐喻:一场变革正在男性为中心视角的电影叙事之外发生。男性不再是电影叙事的全知者,而仅仅是一个部分,甚至没有或者说无法参与到最核心的电影情节的推演中去。

爱情神话 一部披着喜剧外衣的《第二性》

而且这里的三个女性的身份也很有意思,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出发,葛洛瑞亚代表的是魅惑的荡妇形象,李小姐代表的则是代表着秩序和理性的地母形象,而前妻蓓蓓代表的是非理性,破坏的女巫形象,三者代表了常见的三种对于女性的想象,而且都和或者疑似和男主发生了关系,但最后,她们都脱离了这个角色定义,清纯和放荡不再成为女性的标签,女性的价值也不再和婚姻所捆绑

在这个结构中,男性反而成了一个弱势,他或主动或被动的接受女性带来的金钱和名誉的回报,像卖画(甚至我觉得卖身会更好些..)所得,最后的展览的成功举办(这个也很伏笔,因为这场展览在我看来本来是老白为了吸引李小姐或者证明自己能力的方式,但是到最后,是自己的价值反被确证了,传统意义上的男强女弱完全颠倒过来了),也是我觉得导演很巧思的地方,电影运用的是偏喜剧的表演形式,把这种强烈的性别倒置或者说矛盾吧,掩盖起来了,但是深层结构却是极其具有颠覆性的。

有两个细节我觉得也是挺惹人瞩目的,第一个是老乌之死,好黑色荒诞。

还有一个就是蓓蓓为什么被离婚:她出轨了或者一夜情,老白接受不了,但就像她在自白中所言,她只是犯了一个所有男人都会在婚姻中犯的错误,但男人却因自己的性别身份很容易获得了原谅,女性却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说到底,在婚姻中,男性作为丈夫是一个身份,而女性作为妻子却是一个器官,身份被"玷污"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器官被玷污就失去它的价值了,女人的身体是用来报答男性的工具。

整场电影真是太有意思了,最后,就拿结尾的放映机作为象征好了,"你看懂了吗""没有,这讲的是什么啊?"

我们借由放映机看到电影的画面,电影的画面又借由放映机完成了对真实空间的投印,皆是画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