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刚建立的时候,军队上实行的是府兵制,是要求20岁到60岁的男子必须服兵役。只不过他们并非职业军人,平时在家务农,农闲时节参与训练,战争时期能够直接拿起武器战斗。只不过朝廷并不会给他们发配武器装备,甚至还不去准备粮食,而到了值班的时候,农民们还要自己去买武器装备,轮流去边境或者是京师值守,所以才会出现《木兰辞》里面的现象。

唐太宗时期,国家刚结束战斗,军队都在朝廷的掌握中,地方上的将领想要反叛,也不可能打得过中央。到了唐高宗时期,老一代的军人基本上都已经去世,新一代农民如果自己去购买武器装备,自备粮食,跟着朝廷打仗,肯定有很多人不愿意。所以不想要服兵役的人也越来越多,府兵制已经无法得到足够数量的军人。
于是朝廷把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招募合格的男子参军,粮饷和装备都由国家负担,他们就是职业军人。不过久而久之,招来的士兵的素质却逐渐下降,让这些人来保卫京师,根本就不堪大用,精兵强将都在那些藩镇的手中,这才造成了安史之乱。唐朝后来好不容易剿灭了叛乱,为什么不痛定思痛,痛改前非,去削弱这些手握重兵的藩镇呢?
实际上唐朝不但没有削弱他们,后来的144年,唐朝一直被藩镇控制,最后也毁灭在了藩镇的手中。原因如下,第一,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对藩镇的处理并不妥当,平息叛乱后,有很多有战功的将领都需要奖赏。所以为了图稳定,皇帝又任命了一大批的节度使,藩镇的数量不减反增,而已经投降的史思明,安禄山这些将军,朝廷为了安抚他们,又给了他们一些藩镇。
第二,节度使的权力也是有增无减,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照第一点,也是同样的原因。朝廷对节度使越来越纵容,他们的权力也就越来越大。第三,唐朝皇帝日渐削弱,后来的那些皇帝能干事的都不多,被手下的臣子玩弄于股掌之间,更不用说去对付藩镇了。
第四,藩镇一家独大的形势已经形成,安史之乱,之所以能够爆发,就是因为安禄山当时是三镇的节度使,一家独大,尾大不掉。要是他不反就会被皇帝收拾,所以还不如造反,到了唐朝末年,朱全忠凭借着武力兼并已经能够左右朝廷。还弄出了一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闹剧,东汉末年的场景在此时再现,而没有人能够治得了朱全忠的时候,他就接受了唐哀帝的禅让,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后梁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