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五十六 一个皇帝的躺平之路

五十六一个皇帝的躺平之路

在灌水这个“说宋”系列的时候,经常会不由自主地拿宋朝和明朝做比较。

作为封建王朝后期仅有的两个汉人主导的朝代,在帝系传承上,有些相似的地方。

宋太祖建国,随后便是太宗继位,赵德芳,赵德昭早逝。北宋帝系血脉便一直是赵光义这一脉。

明太祖建国,然后朱标早逝,成祖靖难,朱允炆不知所踪。明朝血脉便转到了朱棣这一脉。

而后宋仁宗无子,过继赵宗实为子,是为英宗。

英宗引发“大濮议”,导致后期百官互相攻击,引起“新党”“旧党”之争。此后朝局便不可收拾,逐步衰败。

而明朝正德帝无子,于是选了上一代弘治帝的侄子为帝,是为嘉靖帝。

嘉靖主导了“大仪礼”,直接引起明朝后期党争。明亡于崇祯,始于万历,实肇于嘉靖。

接着,宋哲宗无子,只能选了十一弟端王赵佶继位。这就是宋徽宗,后面便是宋钦宗,随后国灭。

同样,明天启帝死后无子,便传给弟弟崇祯帝,然后,身死国灭。

不巧的是,在帝国中期,两个朝代都遇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宋朝有“澶渊之盟”,明朝有“土木堡之变”。

宋真宗亲征之前,大臣王溥问:“事若七日不决,当何如?”真宗回答:“当立太子”。说明真宗出征之前已做好了思想准备。

而“土木堡之变”明正统帝朱祁镇被俘,明朝大臣直接拥立朱祁钰为景泰帝。

虽然最后都依赖得力大臣将国家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但宋之寇准,明之于谦。两位有再造社稷之功的大臣最后的结局都不怎么样。

这样来回反复,不稳定传承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

宋,明两朝,对于接班人的教育和培养,很难说是成功的。

宋真宗就是个例子。在他之前,大哥赵元佐,二哥赵元佑都曾是储君人选。

谁知道两人一疯一死,最后皇位落到了他赵元侃的身上。

按照皇室惯例,皇帝都要改单名。赵光义为赵元侃选了一个“恒”字。于是赵元侃改名赵恒,是为宋真宗。

一般来说,长辈给晚辈的名字都寄托了美好的愿望。

希望宋真宗能“恒”,说明赵光义可能也意识到,这个孩子还没做到“持之以恒”

知子莫若父!

宋真宗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登上皇位的,没有准备的意思是说,他没有接受过皇位继承人的教育。而登基之前,还差点出岔子。

前期没有铺垫,宋真宗只能靠自己领悟。在刚即位皇帝的前七年,他还是振作了一番的。

勤于政事,整顿武备,积极备战。

然后,他的所有进取和努力都在第八年,签订了“澶渊之盟”后戛然而止。

就像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在高速行驶的过程中。突然间,一个指令,不是刹车,而是高速转向倒退。

所有的彻底矛盾的动作都在短短的一年内完成,没有人知道为什么。

后人往往都把真宗的转变归结于“澶渊之盟”签订后,真宗自以为大功告成,继而懈怠松懈,开始追求个人的好大喜功。

可我觉得,这是真宗发现自己根本改变不了宋帝国这架庞大的马车的惯性。

从文臣到武将,他都无法掌控。

用人,罢人都谈不上得心应手,如臂使手,如手使指。

看上去他是权利的最高所有者,但他其实能做的,很有限。

辽军进犯内陆,京畿震动。赋以重望,手握十万重兵的王超屡召不至,直到辽军退兵以后,都没有看到王超。

就这样公然违令违诏,贻误军机,后果说得严重一点,可能会招致国家灭亡。

宋朝所谓的不杀士大夫,是从仁宗开始。

而且是说不杀士大夫,没说不杀武将。

放在以前,王超犯的是要被灭族的大罪,最后仅仅是免职了事。

而在澶渊之前,真宗也上过前线,亲征大名府,诏令将领出兵。

催促傅潜出兵,傅潜逗留不前。

王显也没有按时抵达。

王超更是屡召不至,简直就是抗旨不遵,违抗军令。

这三个人几乎代表了北宋的全部军事力量。

宋真宗拿他们没什么办法。

处分最重的不过是傅潜,免职抄家而已。要是放在前朝,不杀个人头滚滚落地才怪。

朝堂之上,军情战报,进退举止,皆决于寇准一人。

出征之前,王溥还追着问“事若七日不决,当如何?”这种话,听听就觉得不吉利,真宗没办法,只能回答:”立太子“

即便是围绕自己三尺之内的大内禁卫,都指挥使高琼居然也和外臣寇准达成默契。

当着自己的面,用力鞭打自己的车夫。

半驱赶,半胁迫地将自己赶进了,或者说逼进了澶州北城。

宋朝鼎盛时期,财赋岁入超过一亿贯。澶渊之盟的30万贯,不过只占千分之三。

而且盟约以后,北方前线裁撤部队,省下来的军饷已经远远不止三十万贯。

况且设立榷场,北宋以贸易的方式,创造大量贸易顺差,从中获利也远远不止三十万贯。

精神高度紧张之后,突然发现,原来只要花很少的钱,就能解决心头大患以后。

一下子眼前的世界变得豁然开朗。

1004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宋改元景德元年。

1005年,景德二年。科举,至殿试,真宗亲自出题《文武之道何先伦》让贡生策论:

考生李正,辞论文武先后,“文者本乎静,武者本乎动,动以止乱,而至乎静,则先后可知”。

主旨便是 文先武后。

真宗赞赏,分派三班院。这是一个极好的去处

如果上面还有点拗口的话,那么下面这句话,相信绝大部分人都听过: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劝学格言。

它出自“励学篇”。全文如下: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都是大白话,告诫世人,好好读书,然后荣华富贵,美女娇妻自然唾手可得。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这么一长串是不太好记?

这是皇帝的谥号。

它的庙号是真宗,

名叫赵恒。

签订“澶渊之盟”的宋真宗赵恒。

当发现简简单单躺平就能赢,

那还要奋斗干什么?

当宋真宗发现他其实左右不了朝臣的时候,

赵恒也就成了赵”不恒“,选择了躺平。

彻底的重文抑武,彻底的放飞自我。

一个船新的时期开始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