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摆脱只追求销量的策略,推进高质量的发展” ——访北京现代总经理崔东祐

2021年,中国汽车在挑战、震荡和希望中交替前行,市场格局转换和技术驱动更加剧烈。一方面全球范围的“缺芯”危机、居高不下的原材料价格以及供应链问题让所有车企经受了严峻考验;另一方面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技术变革的驱动下,中国汽车产业展现出强大韧性。

对处于品牌转型期的北京现代来说,在波谲云诡的市场中稳定既定节奏和寻找突破口非常重要。2021年,北京现代终端销量近40万辆。对比2020年全年累计销量50.2万辆,从销量这个绝对指标得出的结论是“下滑”,但深入来看便会发现,北京现代2021年在价值层面所走出的上扬曲线,以及北京现代对经营理念的重新塑造——从单一追求发展速度,转向全面追求发展质量。

围绕北京现代提到的“以销量为中心”成功转化为“以提升内在实力”为主的高质量发展,北京现代下一步会做什么?聚焦“碳中和”背景下的电动化转型,北京现代未来会有哪些动作、布局?就上述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北京现代总经理崔东祐。

“摆脱只追求销量的策略,推进高质量的发展” ——访北京现代总经理崔东祐

“以销量为中心”化为“以提升内在实力”为主

《中国经营报》:对于北京现代2021年的市场表现,你怎么看?

崔东祐:2021年,因为受到疫情以及芯片供应不足等因素影响,北京现代面临着整体经营情况不尽如人意的情况。相比2020年,2021年出现一定程度下降,全年完成销量约38.5万辆。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现代2021年的经营从原来“以销量为中心”成功转化为“以提升内在实力”为主的高质量发展。虽然销量相比2020年有所下降,但是企业含金量相对来说是提升的。

一个证据是,经销商盈利大大改善,北京现代统计数据,经销商2021年末对比2020年末的情况是:80%实现了盈利与80%未盈利的巨大变化。

《中国经营报》:你所谓的“高质量发展”具体指的是什么?

崔东祐:从产品的角度讲,“高质量”指的是,我们不想牺牲质量来迎合市场。想要把汽车质量完美管控起来,投入再多的时间也是无可厚非的。

2021年,北京现代为什么会出现小小的空档期?我想如果硬着头皮满足市场需求,不顾质量缺陷,只为了填补空白而仓促推新车,对消费者来说是不负责的。我们并不想走这样的路子,我们得遵循汽车开发应有的周期。

汽车新技术从开发到搭载到新车型上大概需要2~3年的周期,比如第五代途胜L搭载的新技术,是三年前就已经着手开发的。这款产品上市时可能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最新需求,但是如果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仓促堆砌某些新技术,会遇到什么问题?就是质量也许没法100%保证。

如果碍于客户需求,更改技术内容,等到产品上市后,出现质量问题,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我们总的思路,就是对产品质量的管理、管控,这是我们对消费者的承诺,这些才是我们第一考量的。

从企业角度来讲,“高质量发展”是指“不忘初心”,有一段时间,我们沉迷于过去的辉煌,过早地忘记初心。我们需要重新梳理一遍,北京现代在过去20年发展历程中做对了什么,忽略了什么,放弃了什么,需要尽快找到正确的方向。

《中国经营报》:围绕“高质量发展”,北京现代下一步会做什么?

崔东祐:未来,北京现代的发展战略将摆脱只追求销量的策略。我们意识到,如果还是按照过去的模式,北京现代就会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所以下一步我们会集中进行成本管理和产品价格管理,来继续推进高质量的发展。

为什么要进行价格管理?2018年以前,中国汽车市场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人人都想要车,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我们为了多卖,会适当降价。但现在中国的汽车消费环境已经改变。比如一个家庭买了一辆新车,过了几年选择换购。如果说三年半就换购一次的话,比如花100元买的新车,等到出售的时候,这个车型的新车现价降价变成了80元,那么三年前购买的新车在变成二手车后,价格就会降到更低。这样在换购过程中,消费者会面临比较大的损失。

针对这个现象,汽车厂家必须得对产品市场价格进行管理。不做产品市场价格管理,吃亏的是我们的客户。

以“精与专”的逻辑精简经销商网络

《中国经营报》:2021年,北京现代经销商盈利状况大大改善,这种改善是怎样实现的?

崔东祐:过去,我们一味追求销量给经销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直接导致了经销商在销售环节,做不到客户满意度的提升。现在,北京现代并不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还要兼顾经销商的收益。

这几年我们开始针对经销商网络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经过一系列结构调整,经销商数量由800家精简到2021年年末的590家。

2022年我们的目标是继续精简。在这个问题上不是简单的“末位淘汰”机械逻辑,而是“精与专”的逻辑。我们会评估经销商的综合经营能力,为北京现代品牌发出声音的能力。

整个结构调整大方向是“做减法”,就是在网络重叠的地区进行精简。但如果是市场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我们会重新再开发一些有实力的店,通过这样的措施让整个网络回归到健康的发展模式上来。

《中国经营报》:现阶段,造车新势力普遍采用“直营”的销售模式,北京现代在销售渠道上有没有创新举措?

崔东祐:很多汽车厂商在推出新能源产品的时候,都想采取与过去不一样的销售渠道或者策略。比如说特斯拉,以及在新能源领域做到前三强的中国品牌,它们没有遵循传统燃油车的销售模式,而是选择直营模式。逐渐地消费者认为新能源汽车销售应该采取直营模式。

像特斯拉和中国新造车势力为什么不通过4S店进行销售呢?传统的车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形成了特别成熟的4S店体系,但是像特斯拉这些新兴车企如果想跟传统车企一样,建立健全的4S店体系,时间和经费投入非常大,所以它们直接弯道超车,直接采取直营模式。

销售模式不是汽车厂家能够决定的,它是由客户和市场决定的,我们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转变销售模式,采取多样化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我们会成为以客户为导向的品牌,而不是以品牌为导向。

新能源之战未来2~3年将全面铺开

《中国经营报》: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北京现代未来的工作重点有哪些?

崔东祐:当下全球汽车市场正在迎来全新发展时代,同时又面临“碳中和”的宏观环境,车企如果无法跟上市场的巨变和消费升级,就会被时代落下。所以北京现代下一步工作重点,将紧跟时代的变化布局,这才是北京现代的发展之路。

“碳中和”决定了车企今后的发展大方向是电动车,全球汽车厂商也都在集中发展电动车,技术进化也集中在该领域。综合来看,现在汽车厂商所标榜的新技术,无外乎注重地球环境、车辆安全、使用便利性这几个方面。

未来的北京现代和过去会有所不同,未来北京现代新技术发展方向将集中考虑环境、安全、便利性以及经济性,下一步推出的电动车,要搭载新的智能网联、OTA、辅助驾驶等最先进的技术。

《中国经营报》:聚焦电动化转型,想请你介绍北京现代2022年的一些具体动作。

崔东祐:首先新能源汽车产品线方面,北京现代至今已经推出了好几款电动车,但这些电动车是以原来内燃机车型为基础衍生而来的产品,这些产品在中国市场空间有限,所以我们下一步方向是推出中国市场专属的电动车,预计在2023年中期上市。

以前北京现代也有中国专属车型,但是经过市场调研后发现,中国消费者还是希望现代汽车全球车型能同步在中国市场推出。以前,有消费者不满我们很多车型在中国市场上市滞后于欧美,所以接下来会在这些方面进行相应调整。

我们准备将现代IONIQ5引入到中国市场。值得一提的是,这款车不是目前全球在售的现代IONIQ5,是现代IONIQ5的中期改款,而且它的上市不会滞后于欧美市场,会在全球市场同步上市。

《中国经营报》: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里,消费者很认特斯拉、蔚来、小鹏这类造车新势力生产的产品,对传统车企生产的电动车反而没有那么认可,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崔东祐:特斯拉为什么在电动车汽车市场上占有这么大的市场份额?因为它在这个领域耕耘了15年。即便如此,我们觉得电动车汽车市场“真正的战争”还没有开始。现在刚刚步入全面升级的阶段,新能源全面的战争大概2~3年之后会全面铺开。

《中国经营报》2022年北京现代20周年生日,是否有对合作伙伴、经销商、消费者说的话?

崔东祐:人与人之间讲究的是一份“人缘”,北京现代也是这样的,跟某个人建立或者形成 “人缘”,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一旦建立起“人缘”之后,要好好维系,不能轻易毁掉它。虽然北京现代现在遇到一些困难,但是一旦与消费者、经销商、供应商等相关方建立起“人缘”,我们会负责到底。

(编辑:张硕 校对:张国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