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荀子日课365丨道德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的自我约束

荀子日课365丨道德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的自我约束

每天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天我们开始《荀子日课》第365讲《正名篇》的学习。欢迎留言交流。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荀子·性恶篇第二十三》04)

这是反驳孟子的观点。

孟子说:人之所以去学习,是因为他的本性是善的。

因为人性是善的,所以才有向善之心。

荀子说:这是不对的。这是没有真正了解人性,不明白人有性和伪的区别。

大凡人性,是天生就有的,是不可能学到的,是不可能人造的。礼义,才是圣人创立的,人们去学才能掌握,去做才能做到的。

人身上没法学到、不可能人为造作的,就叫做性;人身上可以学会、可以通行动做到的,叫做伪;这就是性和伪的区别。

人的本性,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看清楚东西离不开眼睛,听清楚声音离不开耳朵。耳聪目明,是人的本性,不是可以学得到的,这很清楚了。冯友兰先生说:

荀况关于性恶的学说,从表面上看也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但是他的主要意思是说,道德不是属于天,而是属于人。道德不是自然界本有的东西,而是社会的产物。荀况所谓的性伪之分也就是天人之分。

我们已经逐字逐句学习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聪训斋语》《澄怀园语》《曾国藩教子书》《声律启蒙》。《荀子日课》《朱子读书法》正式开讲。

关注尔雅书苑,读懂中国经典,涵泳儒雅人生。

日课温故

涵泳诵读

家风传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