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城市进化论,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载体

城市进化论,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载体

当人类驯化了第一批可养殖(种)的动植物,逐渐从狩猎社会进入到部落社会,生产也从采集转变为耕种,生活区域从动植物丰富的山区迁移到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大河两岸。在降水量不足的低地,人们不得不想办法开挖沟渠,引水灌溉。

灌溉农业出现后,同样面积的土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社会出现剩余的产品和劳动力,产生了第一批手工业者。金木水火土,没事扔到一起见证奇迹,发明了炼金术、制陶术、编制术等……

以耕种为基础的农业社会基本是靠天吃饭,自然希望风调雨顺,雨在该来的时候来。可人类算老几,大自然为何要卑躬屈膝?于是世界各地自发出现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巫师成了灵魂的工程师,建起一座人与神沟通的桥梁。

最开始巫师都是兼职的,毕竟部落不养闲人。但随着生产力进步,巫师有了闲饭可吃,简陋的圣祠变成恢弘的寺庙,巫师变成祭司。人口增多,组织结构日趋复杂,社会出现了文字、数学、制度和教育,祭司们也成为最早的一批权贵。部落遭遇战争威胁时,需要一个身强力壮、敢打敢拼的军事首领。战争越频繁,权力越集中,部落酋长成为国王或皇帝。

祭司们要么与国王歃血为盟,要么一决雌雄,反正天下为公逐渐演变为王权世袭的“家天下”。建设庞大的军队、建筑宫殿、开设手工业作坊的费用,都化作税收摊派给劳苦大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座座城镇拔地而起。

城市的兴起

英语和俄语“城镇”一词(town和gorod)原意都是“围子”,汉字“國”意思之一也是城邑。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由于掠夺财富、宗教偏见和血族复仇的原因,彼此不断进行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敌对部落的侵袭,筑城自守显得非常必要了。城墙最早使用夯土或者土砖堆砌而成,外面再抹层黄泥作为装饰和加固。依水而建,挖条护城河还能防卫。农村是熟人社会,城市则由陌生人构成。不同种族的世系、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技术传统、不同的语言齐聚城市,相互融合。外来者、流浪汉、商人、逃亡者、奴隶,甚至是入侵之敌,在城市发展的每一阶段上都有过特殊的贡献。

城市进化论,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载体

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在东方修建了长城,罗马人则在西方铺设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罗马通常不在征服的地方常驻占领军,而是采取有事迅速由基地派兵。一条条罗马大道穿过城市的中央,不仅便于罗马军队调动,而且方便城市的居民出行。北至严寒的北海,南至酷热的撒哈拉沙漠,西至大西洋,东至幼发拉底河,再从英国至叙利亚,从德国、巴尔干至埃及,延伸到了罗马帝国的每个角落。就有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谚语。

中国王朝连绵不绝,等级制度森严,都城就分宫城、皇城、外郭。汉长安城规模甚是宏大,以秦咸阳兴乐宫为基础建造,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如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产力,又不威胁皇宫和官府的安全呢?汉代选择的是先规划城市形状,然后由商贾居民自行选择居住地。市场和娱乐设施与民居混杂形成一个个小型社区服务点。通向城门的8条主干道当即是“八街”,这些大街都分成3股道,用排水沟分隔开来。中间的是皇帝专用的驰道,即便是太子也不能使用。街道都是土路,无路面,排水沟通至城门,有砖石砌筑的涵洞,以排泄雨水。

城市进化论,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载体

隋文帝杨坚夺得北周政权后,仍用汉长安旧址,但汉城屡为战场,凋零残破,再加上地下水有盐碱,不宜饮用,所以在旧城东南龙首山南面选了一块“川原秀丽,丼物滋阜”的地方建造新都。大兴城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城内道路宽而直,宫城与皇城间的横街宽200m,皇城前直街宽150m,其他街道最窄的也有25m。全城形成规整的棋盘式布局。隋大兴城内佛寺很多。城东南角原有曲江,地形复杂,宇文恺认为不便作居住里坊,改作芙蓉园,围入城内。古代王朝都城里的国家祭祀主要有两个建筑,一个是祭祀君王祖先的处所,即宗庙(太庙);另外,作为一个农业国家,要以土地(社)和农业(稷)为代表建造社稷坛,以作祭祀国家之所。这跟儒家经典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城市进化论,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载体

吃喝玩乐

自从有了城市开始,分散在乡村的人口不断汇聚到城市中,消耗的粮食便会逐渐超过城市附近土地所能提供的供给量,这便需要从别处运粮食,刚开始畜力基本可以解决。但随着人类城市的进一步繁荣,人们在畜力运输之外,不惜耗费大量民力修建运河。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过开凿运河的记录,隋炀帝极为大胆的想通过联通前朝开凿的各条运河,彻底打通两京与江南,北方与两京之间的漕运,于是便有了造福后世千年的隋唐大运河。如果说秦始皇一统天下,确立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的思想,那么隋炀帝则通过修建大运河,则是从经济上将整个国家连接为一个整体。

城市进化论,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载体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商品交换,便产生贸易需求,进行交易的特殊场所叫市。市一开始并未设在城内,而是置于村外道旁或井边,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交换的扩大和需要,才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内设市。里坊是马背民族进入中原需要定居,政府出面把造好的住宅平均分给户籍居民。坊市制始于北魏,盛于隋唐,亡于北宋。宋太祖一道敕令,晚上取消宵禁,夜市就开放了。北宋京城的市场就不再是固定的两个东市、西市,而是商业街了。

城市进化论,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载体

九门提督

一般来说,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内城自然是保卫君主的,而外郭则用于抵御外敌入侵,分隔君主与臣民百姓也有君主独尊的意思。中国最初没有什么中轴线,到了曹魏时期才有的宫殿大都是坐北朝南的房子,为什么呢?冬天冷风从北面刮过来,阳光、采光最好的是朝南的。到了东汉以后可能演化为风水观,现在叫建筑环境学。

中轴线不是一条主要的交通线,它是代表坐北朝南、面南而王的理念。有城自然就有城门,驻京武官叫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又叫“九门提督”。管辖范围,包括北京内城9座城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以及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9座城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各有各的功能和用途。

城市进化论,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载体

正阳门是北京内城的正门,位于正南方,代表着朝廷的“脸面”。外国使臣前来觐见皇帝,必须从正阳门进出。正阳门的箭楼正中开着一道大门,专走龙车凤辇。皇帝去天坛祭祀和去先农坛耕地,都是从这道城门经过。普通人不允许走正阳门,走错了轻则发配边疆,重则掉脑袋。

崇文门设置了一道税关往来客商从外城的左安门进来后,直接到崇文门上税。清朝时期,北京内城禁止烧锅酿酒,所有酒类都必须从崇文门经过,因此也叫“酒门”。

城市进化论,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载体

朝阳门位于北京内城的东面。当年,从江南运来的漕粮,到达通州后,经过通惠河、护城河,再用粮车拉入朝阳门,存放到附近的禄米仓、海运仓、北新仓等大型粮仓里,故也叫“粮门”。

东直门是土木建筑材料进入京城的大门,走运输建材之车和和老百姓的独轮车、板车。东直门附近,是北京内城的“贫民区”,这一带小摊小贩云集,比较热闹。

德胜门位于北京内城的北面,走的是兵车。古代出兵打仗,必然会从德胜门出发,寄寓于“德胜”二字。当年,明成祖朱棣5次率部北伐,清朝康熙皇帝3次御驾亲征,乾隆皇帝发兵平定大小和卓之乱,都是从德胜门出兵。

安定门本来是征战得胜收兵之门。不过,在清朝时期,安定门是城门垃圾、粪便外运时经过的地方,走得更多的是粪车,堆积在安定门外一个粪场,再分卖到城外的农村,作肥料。故也叫“粪门”。

城市进化论,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载体

西直门位于北京内城的西边,是外地通往京畿的重要通道。北京城里地下水含碱度高,水质较硬,喝起来又苦又涩。明朝、清朝时期,皇宫内使用的饮用水,一律从玉泉山上拉下来。每天凌晨,大队水车从内城出发,经过西直门去玉泉山取水,回来时依然走西直门。西直门因此被称为“水门”。

阜成门位于北京内城的西边,与朝阳门遥遥相对。出阜成门,可通往京西地区。明朝、清朝时期,京西地区的门头沟盛产煤炭。由于北京内城的居民做饭和取暖都离不开煤炭,运送煤炭的煤车,由此阜成门被称为“煤门”。

宣武门位于北京内城南部。在宣武门外面,是著名的菜市口刑场。每当处决犯人时,运送犯人的囚车就会通过宣武门,门洞上刻着三个大字,叫“后悔迟”。于是,宣武门又被称为“死门”。

城市进化论,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载体

城乡的迁徙

经济的发展,商业和自由贸易的推进,促使城市性质由政治、军事中心向工商业中心转化,市民阶级政治意识的增强使统治者的城市发展主导地位由市民所取代。中世纪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开放的商品经济决定了自由的街区模式。工业革命之后,棋盘格式街区规划开始出现。

当代中国,城市的崛起与农村的消逝同步进行。去农村,眼里所看到的全是老人和小孩,稍为年轻的劳动力全部流入了城市,外出学习学成的知识青年同样也留在了城市,过去三十年的发展把中国乡村逐步变成空心村!

城市进化论,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载体

城市核心城除了高耸入云的钢筋混凝土的楼盘外,睛天里看不到蓝天白云,春天里看不到绿树花叶,当经济外溢,信息化与城市资源的差异越来越小,都市有钱人就会选择到市郊居住,市郊农村就会出现乡村城市群,即所谓的“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城市进化论,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载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