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右台仙馆笔记二则[贾慎庵(鸦片)、童元发]--俞樾(国学治要五-古文治要卷四)

【原文】贾慎庵(鸦片) 尝梦至一处,似大官牙署 正徘徊间,俄有数人拥一妇自远来,至此门外,将妇人上下衣服尽去之。妇犹少艾 贾素负气,直前叱之曰:「若辈何人,敢肆无礼!」众微笑曰:「此何足异?」言未毕,门忽启,有数人扛一巨桶出,一吏执文书随其后而去。众即拥裸妇入,贾亦随入。历数门,至一广庭,见男女数百,或坐或立或卧,而皆裸无寸缕。堂上坐一官,其前设大榨床,健夫数辈,执大铁叉,任意将男妇叉置槽内,用大石压榨之,膏血淋漓。下承以盆,盆满即挹注巨桶中。如是十余次,巨桶乃满,数人扛之出,官判文书付一吏,与同出。贾视吏,乃其已故邻人周达夫也,因前呼之。周惊曰:「子胡在此?此岂可久留邪?速从我出。」贾问桶中何物,周曰:「鸦片烟膏也。」时鸦片烟未行,贾不知有此名目,因问鸦片烟何物?周曰:「方今承平日久,生齿

坟衍之神。使将此膏血灌入罂粟花根内,自根而上达花苞,则其汁自然浓郁,一经熬炼,光色黝然。子试识之,数十年后,此烟遍天下矣。」贾欲更有所问,忽又有人驱数十男妇至,鞭策甚苦,齐声呼号。贾悸而醒,以语人,人无信者。至道光中叶后,鸦片烟果盛行,而贾已前死矣。然其语犹在人耳,故其时皆言鸦片烟中有死人膏血,实由此语讹传也。【译文】一次做梦到了一处,似官署大衙门,重门尽掩,看看四周也没什么人。正徘徊间,一会儿见有数人簇拥着一个妇人从远处走过来,到了衙门外,那些人将妇人的衣服都脱去。妇人年岁不大,长得还很漂亮,突然被脱了衣服这样站着,羞愧到无地自容。贾慎庵看了,非常生气,直接走上前质问那些人:「你们是什么人,敢这样放肆无礼!」众人笑着说:「这算什么。」说还未说完,大门忽然开了,见数人扛着一个巨桶走出来,一吏拿着文书跟着而去。众人随即带着妇人进了大门,贾慎庵也随着进去。过了好几道门,到了一个大院子里,看见有男男女女数百人,或坐或立或卧,都是身上没穿任何衣服。堂上坐着一位大官,前面陈设一张大榨床,有几位健壮的男人,举着大铁叉,任意将男人女人叉起来扔在槽子里,用大石头压榨,血肉淋漓。用一个大盆在榨床的下边接着,盛满了就倒进桶里。这样反复十多次,巨桶才满,过来几个人就把它抬出去,同时官员吩咐一纸文书给一吏,随巨桶一起出去。

贾慎庵看见这个小吏,是已故的邻居周达夫。于是上前叫他。周惊讶说:「你怎么在这?这哪里是你久待的地方?快跟我一起出去。」贾问桶中是什么东西,周说:「是鸦片烟膏。」当时还是乾隆年间,世间还没听过鸦片的名字,贾慎庵根本就不懂,就接着问鸦片是什么?周说:「如今承平日久,人口繁殖太过,该有大劫来平衡一下了。自古以来的劫难,无非是水火刀兵,遇此劫难,好人坏人一同遭难,有些不公平。上天命令诸神商量后,现在新设了一个鸦片劫难,借用世间罂粟花的花汁熬炼成药膏,供人吸食。吸食此烟的就在劫难逃,不吸的人则无事。任人自己选择,不得埋怨上天的不仁义。用这个劫难来销减世间过剩的人口,那么水火刀兵之事,就可以十减五六了。不过罂粟花本属草花,自古有之,而其汁淡薄,不能熬膏。于是又命冥王从无间地狱中,挑选那些不忠、不孝、丧失礼义廉耻的罪魂,榨出他们的膏血,交付给地上的山神土地,让他们把此罪灵膏血灌入罂粟花的花根内,从花根上达花苞,这样长出的花苞再拿来榨汁熬膏,自然药性浓郁,一经熬链,药膏光泽又黑又亮。你等着看吧,数十年后,此烟就遍及天下了。」贾还想问什么,忽然又看见数十个男女被驱逐而至,被鞭打得非常厉害,都在大声呼号。贾慎庵吓着就醒了,把梦中所见告诉他人,当然没人相信。到了道光中叶后,鸦片烟果然大行天下,而贾已经死去几年了,可他说的话犹在耳边,所以当时的人都说鸦片烟中含有死人的膏血,其实是由这件事讹传造成的。====== 其地皆山也,山多猛兽。元发父自城晚归,中涂一熊突出攫之,仆焉。同伴者狂奔而免,纠众还救之,熊始去,而元发父碎首刳

腹死矣。奔告其家,时元发甫弱冠,日持匕首哭父死所,欲得熊而甘心焉,或数夕不归。母匿其刃,禁不使出。元发哭愈哀,月余复窃刃而逃,村人遍寻之不得,自是踪迹杳然矣。而数十里内,山中居者恒隐隐闻哭声,或夜静闻霍霍磨刀声。去其乡五十里,有地名叶家坂,居人以猎为业。一日入山,见一兽,人面而兽身,以敝衣蔽体。众异焉,发火枪击之,不中,兽奔,众逐之。兽呼曰:「吾童元发也,勿伤我。」众人素知其名,呼与俱归,元发腾跃而去,捷于飞隼,俄顷不知所往。于是远近皆知元发不死,且喧传其异矣。元发母闻其事,思念什切。一夕忽闻扣门声,启之,则元发闯然入,曰:「儿今得报父雠矣!」气咻咻喘不止,汗淋漓如雨,肩一物掷地,腥臭不可近,烛之,熊也。母惊喜,邻舍毕集。时元发去家已一年余矣,问其所历,曰:「自入山后,日伏岩穴中。饥则采果实,或掘黄精白术 剚 」闻者莫不叹异。翌日,熟而祭于其父之墓,并具牲醴酬神于山。嗣后饮食衣服仍复其旧,身亦重坠,与常人无异,惟遍体之毛,竟不脱落。余门下士王梦薇,曾于同治十一年见之淳安市上。其人颀而长,年可三十许,肌理黧黑,两颧毛毵,视其手臂亦然。人皆曰:「此童孝子也。」惟神识不甚慧,问之多不答,如聋聩者。识者谓积惨伤其心也。粤寇之难,近村多被焚掠,而童孝子一村独无恙。【译文】【注】两篇皆选自[ 【作者】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