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右台仙館筆記二則[賈慎庵(鴉片)、童元發]--俞樾(國學治要五-古文治要卷四)

【原文】賈慎庵(鴉片) 嘗夢至一處,似大官牙署 正徘徊間,俄有數人擁一婦自遠來,至此門外,将婦人上下衣服盡去之。婦猶少艾 賈素負氣,直前叱之曰:「若輩何人,敢肆無禮!」衆微笑曰:「此何足異?」言未畢,門忽啟,有數人扛一巨桶出,一吏執文書随其後而去。衆即擁裸婦入,賈亦随入。曆數門,至一廣庭,見男女數百,或坐或立或卧,而皆裸無寸縷。堂上坐一官,其前設大榨床,健夫數輩,執大鐵叉,任意将男婦叉置槽内,用大石壓榨之,膏血淋漓。下承以盆,盆滿即挹注巨桶中。如是十餘次,巨桶乃滿,數人扛之出,官判文書付一吏,與同出。賈視吏,乃其已故鄰人周達夫也,因前呼之。周驚曰:「子胡在此?此豈可久留邪?速從我出。」賈問桶中何物,周曰:「鴉片煙膏也。」時鴉片煙未行,賈不知有此名目,因問鴉片煙何物?周曰:「方今承平日久,生齒

墳衍之神。使将此膏血灌入罂粟花根内,自根而上達花苞,則其汁自然濃郁,一經熬煉,光色黝然。子試識之,數十年後,此煙遍天下矣。」賈欲更有所問,忽又有人驅數十男婦至,鞭策甚苦,齊聲呼号。賈悸而醒,以語人,人無信者。至道光中葉後,鴉片煙果盛行,而賈已前死矣。然其語猶在人耳,故其時皆言鴉片煙中有死人膏血,實由此語訛傳也。【譯文】一次做夢到了一處,似官署大衙門,重門盡掩,看看四周也沒什麼人。正徘徊間,一會兒見有數人簇擁着一個婦人從遠處走過來,到了衙門外,那些人将婦人的衣服都脫去。婦人年歲不大,長得還很漂亮,突然被脫了衣服這樣站着,羞愧到無地自容。賈慎庵看了,非常生氣,直接走上前質問那些人:「你們是什麼人,敢這樣放肆無禮!」衆人笑着說:「這算什麼。」說還未說完,大門忽然開了,見數人扛着一個巨桶走出來,一吏拿着文書跟着而去。衆人随即帶着婦人進了大門,賈慎庵也随着進去。過了好幾道門,到了一個大院子裡,看見有男男女女數百人,或坐或立或卧,都是身上沒穿任何衣服。堂上坐着一位大官,前面陳設一張大榨床,有幾位健壯的男人,舉着大鐵叉,任意将男人女人叉起來扔在槽子裡,用大石頭壓榨,血肉淋漓。用一個大盆在榨床的下邊接着,盛滿了就倒進桶裡。這樣反複十多次,巨桶才滿,過來幾個人就把它擡出去,同時官員吩咐一紙文書給一吏,随巨桶一起出去。

賈慎庵看見這個小吏,是已故的鄰居周達夫。于是上前叫他。周驚訝說:「你怎麼在這?這哪裡是你久待的地方?快跟我一起出去。」賈問桶中是什麼東西,周說:「是鴉片煙膏。」當時還是乾隆年間,世間還沒聽過鴉片的名字,賈慎庵根本就不懂,就接着問鴉片是什麼?周說:「如今承平日久,人口繁殖太過,該有大劫來平衡一下了。自古以來的劫難,無非是水火刀兵,遇此劫難,好人壞人一同遭難,有些不公平。上天指令諸神商量後,現在新設了一個鴉片劫難,借用世間罂粟花的花汁熬煉成藥膏,供人吸食。吸食此煙的就在劫難逃,不吸的人則無事。任人自己選擇,不得埋怨上天的不仁義。用這個劫難來銷減世間過剩的人口,那麼水火刀兵之事,就可以十減五六了。不過罂粟花本屬草花,自古有之,而其汁淡薄,不能熬膏。于是又命冥王從無間地獄中,挑選那些不忠、不孝、喪失禮義廉恥的罪魂,榨出他們的膏血,傳遞給地上的山神土地,讓他們把此罪靈膏血灌入罂粟花的花根内,從花根上達花苞,這樣長出的花苞再拿來榨汁熬膏,自然藥性濃郁,一經熬鍊,藥膏光澤又黑又亮。你等着看吧,數十年後,此煙就遍及天下了。」賈還想問什麼,忽然又看見數十個男女被驅逐而至,被鞭打得非常厲害,都在大聲呼号。賈慎庵吓着就醒了,把夢中所見告訴他人,當然沒人相信。到了道光中葉後,鴉片煙果然大行天下,而賈已經死去幾年了,可他說的話猶在耳邊,是以當時的人都說鴉片煙中含有死人的膏血,其實是由這件事訛傳造成的。====== 其地皆山也,山多猛獸。元發父自城晚歸,中塗一熊突出攫之,仆焉。同伴者狂奔而免,糾衆還救之,熊始去,而元發父碎首刳

腹死矣。奔告其家,時元發甫弱冠,日持匕首哭父死所,欲得熊而甘心焉,或數夕不歸。母匿其刃,禁不使出。元發哭愈哀,月餘複竊刃而逃,村人遍尋之不得,自是蹤迹杳然矣。而數十裡内,山中居者恒隐隐聞哭聲,或夜靜聞霍霍磨刀聲。去其鄉五十裡,有地名葉家坂,居人以獵為業。一日入山,見一獸,人面而獸身,以敝衣蔽體。衆異焉,發火槍擊之,不中,獸奔,衆逐之。獸呼曰:「吾童元發也,勿傷我。」衆人素知其名,呼與俱歸,元發騰躍而去,捷于飛隼,俄頃不知所往。于是遠近皆知元發不死,且喧傳其異矣。元發母聞其事,思念什切。一夕忽聞扣門聲,啟之,則元發闖然入,曰:「兒今得報父雠矣!」氣咻咻喘不止,汗淋漓如雨,肩一物擲地,腥臭不可近,燭之,熊也。母驚喜,鄰舍畢集。時元發去家已一年餘矣,問其所曆,曰:「自入山後,日伏岩穴中。饑則采果實,或掘黃精白術 剚 」聞者莫不歎異。翌日,熟而祭于其父之墓,并具牲醴酬神于山。嗣後飲食衣服仍複其舊,身亦重墜,與常人無異,惟遍體之毛,竟不脫落。餘門下士王夢薇,曾于同治十一年見之淳安市上。其人颀而長,年可三十許,肌理黧黑,兩顴毛毵,視其手臂亦然。人皆曰:「此童孝子也。」惟神識不甚慧,問之多不答,如聾聩者。識者謂積慘傷其心也。粵寇之難,近村多被焚掠,而童孝子一村獨無恙。【譯文】【注】兩篇皆選自[ 【作者】清末著名學者、文學家、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治學以經學為主,旁及諸子學、史學、訓诂學,乃至戲曲、詩詞、小說、書法等,可謂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北韓等國向他求學者甚衆,尊之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