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古代对老师的八种称呼,最后一个你肯定不知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老师的称呼就可以反映古代中国人的尊师重教,今天介绍八种古代中国人对老师的称呼。

中国古代对老师的八种称呼,最后一个你肯定不知道

第一种 先生

最初含义为“先出生的人”,后来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礼记》中的“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中的“先生”便是指年长的教育者。

第二种 师保

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

第三种 学博

唐代府郡的学官。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

中国古代对老师的八种称呼,最后一个你肯定不知道

第四种 师傅

古时老师的通称。“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是老师的代称。

第五种 山长

唐、五代时对山居讲学者的敬称。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此后“山长”便成为教师的一种尊称。

第六种 师长

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中国古代对老师的八种称呼,最后一个你肯定不知道

第七种 夫子

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第八种 西席

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据说,汉明帝刘庄曾拜桓荣为师,常听他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位以西为尊。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以示尊敬。此后,“西席”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正是有了这些授业解惑的恩师,中华文明才能进一步积淀,形成世界上最为博大的民族文化体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