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3.08.01从《环太平洋》看机甲文化

作者:俯身向火焰

从《环太平洋》看机甲文化

昨晚去看传说中的《环太平洋》,身边人声鼎沸,尤其是一帮90后宅男难掩满脸的兴奋之情。其中一个还嘀咕着:“美国的‘奥特曼大战怪兽’”、“美国版高达”一类的话。

如果我是谢耳朵,肯定会十分欣慰于他们比较准确的定位并上去指正一二,尤其是那句“美国版高达”,但我不是谢耳朵,所以也只是皱了皱眉。

看完电影出来,我又看到了那几位宅男,满脸难掩的失望。这反而让我对他们另眼相待起来:因为我知道了他们不只是机甲迷,更多的是影迷了。

是的,如果是纯粹的机甲爱好者,那么《环太平洋》简直就是几十年机甲文化,尤其是日本机甲文化的集大成者——从影片后面的致敬列表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而如果从一个影迷的角度看,其实这并不完全是一部好电影。

13.08.01从《环太平洋》看机甲文化

影片

比如影片一开始,一分钟不到就把“怪兽来源于哪里”、“怪兽入侵全球”讲完了。这在以往的灾难片或者说好莱坞大片中肯定是要花几十分钟描写的——慢慢铺垫、平静被打破、怪物入侵、世界恐慌最后救世主出场,而《环太平洋》这种一分钟讲完的做法甚至让那些晚进场的观众到最后也不知道怪兽为什么会从海底出现。

影片结束后我才明白导演这么做的原因——《环太平洋》删除了前面这些铺垫的“文戏”,为的是在后面加入更多的机甲大战怪兽的“武戏”。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在导演心中也许只是一件送给日本机甲迷的大礼——这也为影片在美国票房不高埋下了伏笔。

因为美国与日本的机甲文化,本就差异很大。

1958年的日本,漫画大师横山光辉创造出了第一部机甲题材的漫画《铁人28号》,为今后风行日本乃至全世界半个多世纪的机甲文化开创了先河。

这部漫画讲述了一个少年用手中的无线遥控器操纵一部巨大的机甲守护世界和平的故事。现在看来,这个设定为日本机甲文化做出了一个铁一般界定:机甲没有灵魂。

13.08.01从《环太平洋》看机甲文化

灵魂

这也是日本机甲文化与美国机甲文化(如果美国有机甲文化的话)的最大区别,也同样是《环太平洋》在美国票房失利的一个重大原因。墨西哥裔导演德尔托罗试图复制《变形金刚》在票房上的成功,采取了同样的不请大牌明星的做法。但他忘记了擎天柱、大黄蜂、威震天本身就是最大的明星,而《环太平洋》中那些日式机甲没有灵魂,它们的灵魂仍旧是驾驶员。

直到1972年,永井豪的《铁甲万能侠》第一次让驾驶员坐进了机甲们的头部,这为日本机甲文化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因为这种设计实现了机甲与驾驶员的同心化,影响了包括《新世纪福音战士》、《高达》等一系列作品,甚至也包括《环太平洋》。

而美国则完全不同,他们的文化长久以来追求的是另一条路,那就是机器人的灵魂化。无论是《终结者》、《变形金刚》甚至《黑客帝国》,美国人似乎总是对机器人如果拥有了灵魂会发生什么感兴趣。

当然,近些年我们看到了日本机甲文化对美国的“入侵”,让美国悄然改变着他们的机甲观,诞生出了《铁甲钢拳》、《阿凡达》一类的影片。同时在《红色警戒3》中,日本的兵种大多都是机甲。这一点在《环太平洋》中被导演小小的腹黑了一下——日本女生麻子是被美国人养大的——意思就是机甲文化也许起源于你们日本,但发扬光大却是好莱坞,或者说《环太平洋》……

13.08.01从《环太平洋》看机甲文化

背后

我记得有人说过日本是一个没有文化或者说畸形文化的国家,说这话的还是个日本人。因此长久以来探讨日本文化的学者似乎比探讨中国文化的还要多一些——原因很简单,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去学习就可以了,而日本文化?则要更多的研究一下它们是从何而来的。

比如日本机甲文化,为什么日本人会幻想人类操纵着如此巨大的一个人形机器打击怪物呢?

首先,第一部机甲漫画《铁人28》号诞生于1958年,也就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十多年以后,而铁人28号也被设定为原本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准备使用但没来得及用的武器。

在这一点上,我们清晰地看出日本人对自身建造大型机械能力的骄傲,尤其是船舰。二战时期,因为贯彻过坚船大炮主义,无论是航空母舰还是各种巡洋舰,作为一个海洋国家的日本确实在这方面有高人一等的能力。也正是凭着这一点,造出大型机甲这个原本还很遥远的幻想在日本人看来并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而美国“机甲文化”中的机器人有灵魂的设计则同样是基于一点,那就是美国人对于自身开发计算机代码能力的高度自信,自信到了他们认为自己总有一天会开发出超越人类头脑的人工智能——美国人也确实应该骄傲,对于一个发明了计算机的国家来说。

其次,是日本人长久以来的危机感导致了人形机甲的诞生,这种危机感可以分为国家与个人两个层面。

从国家角度上说,这个时不时就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国家四面环海,他们最怕的莫过于深邃、漆黑的大海里会冒出什么巨大的东西来毁掉日本。也正是如此,日本机甲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对抗来自海里的怪兽。

从个人角度,经历了二战的战败,日本人对于自身极限有了严重的危机感,冷战中两大集团的核对抗让他们看到了自身的渺小,因此借助巨大的人形机甲,可以从哲学层面让渺小的人具有“巨人”的力量。

基于以上两点,可以说日本机甲文化正是来源于此——一种借助自身引以为傲的机械制造能力,让一个“渺小”的民族做到以小博大。

13.08.01从《环太平洋》看机甲文化

浪漫

在冷战早已经结束,世界格局早已翻天覆地的今天,我们冷静地回顾一下机甲文化,却发现我们视角中的日式机甲拥有的更多是浪漫。

怪兽无处不在,但机甲和它们的驾驶员带给我们的永远不是只是美国超级英雄片中那些救世主的冰冷感觉。

是的,我怀念凌波丽和明日香,怀念钢铁身躯下那一片绚丽。

我也怀念帅气的阿斯兰与神经兮兮的真飞鸟,他们带给了我童年时最多的欢乐。

我甚至怀念1985年的《伊库莎一号》,因为那里有渡边宙明的《Wakare》,这首金戈铁马的间奏曲我再次听到时是在《戏说乾隆》里。

也许这就是我们热爱日本机甲的缘故吧,虽然钢铁的巨人震天撼地,但机甲里的驾驶员却是活生生的人。我们爱机甲,是因为在用机器作为身体的延伸时,他们的灵魂仍然保留着人类最美好的东西。

我们爱机甲,是因为人类的极限最终靠我们自己打破,机甲再强大,它们的外表也是人类。

我们至今仍爱机甲,是因为我们拥有一颗永不变老的浪漫之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