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周瑜和张昭,是孙策留给弟弟孙权的两个托孤大臣。周瑜是江东武将的代表人物,张昭是江东世家大族和文臣的代表人物,两人在江东都很有影响力。
孙策是一员能征善战的猛将,但是孙权,在统兵作战方面,是远逊于他的兄长孙策的,孙策曾为了锻炼孙权,让他率兵去攻打陈登镇守的匡琦城。陈登的才能非常出众,他通过制造曹操救兵赶到的假象,让孙权陷入了慌乱之中。随后,陈登乘机出击,大败孙权。孙权的兵力远多于陈登,但陈登出击之后,孙权慌了,他率先逃跑,这让吴军军心大乱,最终惨败给了陈登。

这次惨败,影响了孙权在江东武将心中的地位,所以当孙策将江东主公之位传给孙权后,江东诸将对江东的未来,十分悲观,甚至还有不少将领,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考虑,准备改换门庭了。
关键时刻,周瑜站出来,率先行君臣之礼,帮助孙权稳固了江东主公之位。随后,曹操率兵南下,准备夺取荆州和江东。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江东人心惶惶,张昭等人,纷纷劝说孙权投降曹操,但周瑜没有被强大的曹军吓住,他不但主战,而且还在赤壁之战中,率兵击退了曹军。
赤壁之战后,张昭在江东的威望受损,周瑜的威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他成了江东名副其实的第一重臣。周瑜虽然权势很大,但对孙权十分忠诚,他击退曹操后,又谋划着打压刘备,夺取益州、联手马超等,要帮助孙权夺取天下,可惜天妒英才,周瑜年仅36岁,就因病去世了。
周瑜临死前,还在为孙权考虑,他提醒孙权要注意三个人,可惜孙权疏漏一人,差点让东吴亡国。
一、刘备
曹操说,司马懿是个不甘做人臣的人,实际上,刘备才是个真正的不甘做人臣的人,他依附过公孙瓒、袁绍、曹操、刘表等多位诸侯,虽然他们待刘备不薄,但刘备从未想过做他们的臣子。
刘备是个很有志向的人,他虽然口口声声说要匡扶汉室,但刘备的真正目的,是要夺取天下称帝。周瑜去世时,刘备虽然只有半个荆州,四郡之地,实力弱小,对孙权构不成威胁,但刘备有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辅佐,依旧不可小觑,所以周瑜提醒孙权防备刘备,免得让刘备壮大,成江东心腹之患,但可惜,周瑜的提醒,孙权没有重视,不久后,还将南郡借给了刘备。
刘备得到南郡之后,实力得到了增强。同时,周瑜去世后,江东攻打益州的计划被搁置了,这便宜了刘备,他抓住机会,夺取了益州。刘备得到益州之后,实力强大了,却不愿归还荆州,为孙刘两家的交恶,奠定了基础。襄樊之战时,孙权趁关羽攻打樊城之际,派吕蒙夺取了荆州。
孙权背信弃义,夺荆州、杀关羽之事,激怒了刘备,他率举国之兵攻打江东。好在,危难时刻,陆逊挺身而出,率兵击败了刘备,让江东避免了亡国之祸,但即便如此,江东也是损失惨重。
二、鲁肃
江东的大都督,位高权重,肩上的担子很重。周瑜“国士无双”,才华出众,他活着的时候,击退曹操等强敌,肩负起了江东大都督的重任,但是他去世后,为了江东基业,他需要为孙权推荐一位合格的大都督。江东虽然人才很多,但大都督一职需要顶级人才担当,还要忠诚可靠。
周瑜为孙权推荐的人才,就是鲁肃。“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周瑜擅长水战,鲁肃擅长打伏击、守关等,他也是个出色的军事人才。同时,鲁肃还很有战略眼光,他在官渡之战前,劝说孙权联合刘备对抗曹操,促成了孙刘联盟,也为孙权打赢赤壁之战奠定了基础。
周瑜去世后,鲁肃建议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促成了孙刘曹三足鼎立的格局。同时,孙刘两家虽然是盟友,但也存在着不少利益分歧,鲁肃通过从中斡旋,让两家斗而不破,维护了江东利益。
三、曹操
曹操是刘备、孙权的劲敌。曹操是个很有野心,也很有能力的人,他从起兵之初起,就接连发动战争,灭掉了袁术、吕布、袁绍、马腾等强敌,夺取了天下的大部分土地。随后,曹操还要夺取刘表的荆州和孙权的江东,但在赤壁他吃了个大跟头,被周瑜击败之后,被迫率兵北归了。
曹操虽然输掉了赤壁之战,但实力不容小觑,他的野心没有改变,时机成熟后,曹操依旧再次率兵南下,攻打江东,直到灭掉刘备、孙权,统一天下为止,所以周瑜临死前,提醒孙权要居安思危,防备曹操。对这点,孙权也有清醒认识,他将曹魏视为自己的强敌,做了不少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