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藏民家中藏有“欠条”,写明红军曾借千斤粮食,后来他换了多少钱

引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伟人的诗作里,长征仿佛只是一次普通的长途旅行般轻松愉快,但实际上这些诗作的背后无不透露着浓浓的辛酸,其中的滋味只有当时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知晓。那么,红军究竟是怎样完成这一场奇迹般的征程呢?

01

长征是红军历史上最辉煌的一笔。这段长达二万五千里的路程艰苦无比,其间更是危难重重,还需要随时面对国军的围追堵截,这让本就疲惫交加的红军战士更加形容憔悴。但是长征同时也是对红军的一次淬炼与升华,坚定了红军的革命信心,为其未来的不屈意志打下了基础。漫漫长征路上自然也发生了无数的故事,比如有一户藏民的家中藏有一块木板,这是一份“欠条”,写明红军曾借千斤粮食,记载着红军长征中的一段过往。

藏民家中藏有“欠条”,写明红军曾借千斤粮食,后来他换了多少钱

▲红军长征过草地绘画

北伐战争的胜利也是国民政府与我党翻脸的开始。有心算无心之下,我党人被打得节节败退。1933年,国军展开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虽然红军战士们的战斗力一如既往的强,但是架不住当时我党高层“犀利”的战略指导思想——硬碰硬,那结果当然是鸡蛋碰石头,撞上了国军的精锐部队和精锐装备损失惨重。不过祸兮福之所倚,这次的惨败也让红军开窍了,终于明白只有转移才有翻身机会的道理,于是从1934年起,红军部队就开始分散转移,这就是长征二万五的由来。到了1935年,红军已经开进了四川境内,同年7月大部队抵达松潘毛儿盖地区。

▲红军剧照

那时候可不比今天,红军要入川只能靠双脚,也就在这过程中大家好好感受了一番当年李白作《蜀道难》的心情。而且红军毕竟也穷,连翻过雪山时都没有棉袄穿,只能在单衣外把睡觉时盖的被子裹上勉强御寒。寒冷天气人体需要补充更多热量是常识,而对红军士兵来说哪有那么多食物吃呢?所以当红军终于翻过雪山来到松潘毛儿盖时,已经是又冷又饿,精疲力尽。

藏民家中藏有“欠条”,写明红军曾借千斤粮食,后来他换了多少钱

▲松潘草原近照

然而在他们前方又是一望无际的草原,那时候的草原处处都是坑洼沼泽,要找食物也是相当不易,所以中央决定现在这里整顿一番,并且储备好路上的粮食。红军来得也巧,当时正赶上青稞成熟的时节,但周围的百姓早已不知所踪,而青稞也在地里没人收割。原来国民政府在此地先一步展开了舆论攻势,在当地宣传说红军是“共匪”,要来此处烧杀抢掠,吓得老百姓们纷纷逃进了大山里。

02

今天的我们当然知道哪边的“匪气”更重一些,但当时的百姓哪能分辨优劣?红军部队一直都有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纪律,但是眼看收不到粮食就过不了草原,于是红军总政治部只好事急从权,命令士兵收割青稞只能挑成熟的,而且优先收割当地土司头人家里的青稞,也不用打招呼了,割的就是他们,但是不到万不得已不能随意收割百姓家里的青稞,即使必须收割,也得将收割的原因和数量记录在一块木牌上,然后将木牌插进地里,上面写明以后这些农民都能拿木牌去找部队换钱。

藏民家中藏有“欠条”,写明红军曾借千斤粮食,后来他换了多少钱

▲仁青卓玛和“借条”合影

仁青卓玛已经年过八旬,是克藏村村民,她家里就有这样一块木牌,正是80多年前红军留下的。木牌长约1米,宽约20厘米,最上方大写“收割证”三字,落款则是前敌总政治部。木牌上写明了红军从仁青卓玛家收割了1000斤青稞,仁青卓玛家可以凭木牌去红军部队兑换等值物品。在毛尔盖地区,这样的木牌如今仅存有两块,毕竟当地人当时根本不认识这是什么,都没太在意就毁坏了。仁青卓玛家还是因为将木牌用来修房屋才保留了下来。

藏民家中藏有“欠条”,写明红军曾借千斤粮食,后来他换了多少钱

▲借条照片

仁青卓玛最后并没有拿“欠条”去换钱,她表示这块木牌的纪念意义大于实际价值,她没有拿木牌向国家讨欠款的打算,也拒绝了国家的主动赔偿,更是回绝了高价收购木牌的人。在仁青卓玛看来,党和红军为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所做出的贡献是远大于那1000斤青稞的,这些年来村里修了平整的水泥路、家家户户也盖上了新房,她家里不但种了一地青稞,还养了几十头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些恩情,远不是那1000斤青稞所能偿还的。仁青卓玛表示自己的子孙后代会继续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

结语

三国丞相诸葛亮向后主陈情,愿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抗战时期的红军将士们又何尝不是呢?他们为了保卫国家,保卫每一位人民,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他们的功绩是值得所有人铭记,所作的贡献是无法衡量的。

参考资料:

《七律长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