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品大官被判斩首,行刑前:儿子你回去打包行李,我肯定不会死

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位大臣,因为一些“小错”,被判处了“斩立决”。他就是晚清时期的柏葰,身为两朝元老,

柏葰在朝堂是德高望重位列一品,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大官。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官员,因为一些“小错”被当时的咸丰皇帝判处了斩立决。

这个错误,说大也可以大,说小也可以小,按照常理来说,

皇帝不会因为这样的过错就斩杀一品大员。但是这个柏葰,偏偏在朝堂上树立了不少政敌。

一品大官被判斩首,行刑前:儿子你回去打包行李,我肯定不会死

那么究竟是一件什么样的事,让柏葰被判处了斩立决。又是因为什么缘故,让柏葰在被斩杀之前都十分自信地对自己的儿子说出“回去打包行李,我出一趟远门,皇上肯定不会杀我”这样的话?

仕途顺畅,为官清廉

柏葰这个人,原名并不叫柏葰,而是叫做松葰,是蒙古的正蓝旗巴鲁特氏。在道光年间,他考中了进士,入朝为官。而

柏葰的仕途,一路上可谓是顺风顺水。

一品大官被判斩首,行刑前:儿子你回去打包行李,我肯定不会死

他在山东、江南一带都做过负责科考的副考官,后来又成为了礼部侍郎兼职内阁学士,再后来在盛京为兵部侍郎,总管内务府大臣,兵部尚书,热河都统,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士。

柏葰在朝中的影响力依旧不容小觑。而在柏葰的任职期间,他一直都是为官清廉,秉公执法。道光皇帝更是十分器重他,

有一年,他连续五次升迁,朝野上下无不瞩目。

也正是因为道光皇帝的器重,

柏葰在朝野之中也树立了不少政敌。

但是他的功绩是非常的突出的。

他在地方工作时,解决了一些地方上的矛盾弊端;而他因为是蒙古人,也更为轻松地解决了蒙古各部的矿石开采等问题。

一品大官被判斩首,行刑前:儿子你回去打包行李,我肯定不会死

在这之后柏葰又参与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斗争,那个时候他身为户部尚书自然要替道光皇帝分忧解难;另外,在朝廷的货币问题上,他直中要害,替朝廷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问题。

但是,在那时的官场之上,水至清则无鱼,

虽然柏葰已经算是为官清廉,但是偶尔也会利用职务之便,为家中的一些亲戚打开方便之门。

清朝从道光皇帝上位开始,便开始走了下坡路。国库空虚,官员腐败的情况已是日益严峻,而这种科考舞弊的现象自然也是层出不穷,屡禁不止。

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家里有钱的人,就会花钱,打通关系给家里的孩子买一个官职。

一品大官被判斩首,行刑前:儿子你回去打包行李,我肯定不会死

而如此选拔上来的官员自然也就是一些“酒囊饭袋”之徒,根本没有什么真才实学,这个情况皇帝自然是痛恨的,在道光皇帝在位期间,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要太过分,自然不会拿这些官员怎么样。

徇私舞弊,朝中无人

直到咸丰皇帝继位之后,靠着真才实学考上来的官员,自然痛恨这样的情况,而皇帝也乐得官员替自己分忧,柏葰就是这样撞在的枪口上。

但在他之前,从来也没有那个官员因为徇私舞弊的事被斩首。

一品大官被判斩首,行刑前:儿子你回去打包行李,我肯定不会死

柏葰当时在官场上有一个叫肃顺的对头,两人十分的不对付,这个肃顺是一个皇室宗亲。在咸丰八年的时候,御史孟传金上书给了咸丰皇帝,奏折上写道,本次乡试存在了严重的舞弊问题。

比如说有一个叫

“平龄”的旗人,平时除了会唱一口好京剧,别的就再也不会了。而在这一次乡试之中,居然会高中。

并且还是第七名的好成绩,不管是谁,都是不信的。

事出反常必有妖,孟传金觉得其中定有猫腻,便上书奏请皇上严查此案。咸丰皇帝也觉察到不对,命载垣、端华等人会审这桩案子。几人刚开始只是查到了几个地方的小官员,可是深入探查下去,发现此事不得了。

一品大官被判斩首,行刑前:儿子你回去打包行李,我肯定不会死

在乡试之中,舞弊的人竟然有五十多人。

其中有一个人最是离谱,试卷上的错字就有300多个,居然也能高中。

咸丰皇帝看了呈上来的奏折,龙颜大怒。

将主考官柏葰等人革职查办,就在这个时候,众人还查出了另外一条线索,那就是考官之中一个叫“浦安”的人和新考中的主事“罗鸿绎”私下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于是肃顺就建议载垣、端华等人顺藤摸瓜,看看能不能查到更多,这一查不要紧,居然查出了一个一品大员,正是柏葰。

一品大官被判斩首,行刑前:儿子你回去打包行李,我肯定不会死

这可把肃顺高兴坏了:正愁找不见柏葰的错处,你柏葰身为两朝元老,朝中一品大员居然做下这等有损国本之事,看我不好好参上你一本。

肃顺和柏葰之所以会成为朝堂上的对头,其实是因为两人的政治方针是对立的,肃顺主张的,柏葰就会站出来反对。

长久以来,肃顺也就对柏葰怀恨在心,早就想把柏葰给除掉了。

而此时在家被革职查办的柏葰还不知道,自己死期将至,还和一位官员协商出一趟远门。肃顺的奏折很快就被送到了咸丰皇帝的面前,这可让咸丰皇帝有些难做了。

一品大官被判斩首,行刑前:儿子你回去打包行李,我肯定不会死

这柏葰,是先帝重用之人,也是两朝元老,要动他可不容易。到时候朝中会有人给自己施加压力,让自己严惩柏葰。而柏葰的门生,与朝中那些与他交好之人又会说他罪不至死。

更重要的是,咸丰皇帝并不是很想杀柏葰。

柏葰是朝中为数不多还算清廉之人,咸丰皇帝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柏葰。于是次日上朝,在肃顺等人上奏请求严惩柏葰的时候,咸丰皇帝一再说,

柏葰是否是有冤屈的?

但是,但是肃顺身为宗室,在朝中的势力也是不容小觑的。而有一些想要替柏葰说话的人,心中也是对肃顺这人心怀畏惧。肃顺想来心眼小,被记恨上了,这乌纱帽可是不保。

一品大官被判斩首,行刑前:儿子你回去打包行李,我肯定不会死

就这样,朝堂之上居然几乎是一边倒的情况。诸位大臣都要求严惩柏葰,柏葰朝中无人,自然鲜少有人替他说话。咸丰无奈,只好下了“斩立决”。

而柏葰还不知此事的严重性,他坚定的以为,皇帝一定不会杀他的。他身为两朝元老,又是一品大员,这样的“小罪过”皇上一定不会杀他。

于是,

他淡定地走上了刑场,在临刑之前,还十分自信地嘱咐自己的儿子,说我一定不会死,替我打包好行李,我要出趟远门。

一品大官被判斩首,行刑前:儿子你回去打包行李,我肯定不会死

其实柏葰不知的是,此次案件,涉事官员共计九十一人,无一逃过此劫。而柏葰,是唯一一个被“斩立决”的官员,也是史上头一份。这就是历史上的“戊午科场案”。

而在此案之后,十年之间,再无科考“徇私舞弊”之事。但是,这样的事真的会永远杜绝吗?这肃顺也不是什么真正的公正之人,他包庇的其他舞弊之人,也是数不胜数,只能说,他只是为了除去柏葰罢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