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灵宝城烟遗址和北阳平遗址考古发掘

灵宝城烟遗址和北阳平遗址考古发掘
灵宝城烟遗址和北阳平遗址考古发掘

北阳平遗址F2俯拍(南-北)

灵宝城烟遗址和北阳平遗址考古发掘

北阳平遗址F2西北角炭化木斜梁及椽木

灵宝城烟遗址和北阳平遗址考古发掘

城烟遗址壕沟、墙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晓燕的报告题目是《灵宝城烟遗址和北阳平遗址考古发掘与保护成果》。北阳平遗址位于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北阳平村西约500米处,现存面积约72万平方米。2021年度共发现仰韶时期房址3座,清理2座(F1、F2),清理仰韶灰坑10余座、沟3条,东周墓葬1座。其中,F2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居住面加工考究,保存完整,保存的大量种类丰富的炭化木构件,是史前建筑遗存所独有,对于屋顶结构的复原和史前房屋建筑屋架结构的研究有重要价值。灵宝城烟遗址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川口乡城烟村南,2021年发掘共发现各时期灰坑350余座,墓葬近20座,房址约15座,瓮棺近20座、窑址10多座。以仰韶文化早期文化遗存为主,另有不少仰韶中晚期遗存和二里头文化遗存。在发掘区南部一处较大型地面式房址周围分布一圈大型柱洞,推测带有回廊,应为最早的带回廊建筑。G7、G9是仰韶早期的两条壕沟,在其之间有两道平行的墙基(Q1、Q2),墙内外分布有密集的柱洞,部分加工极好,推测应与G7、G9同为防御设施,可能为早期城址的雏形,对文明起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报告发表于2021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2021年12月17日上午,河南南阳。】

灵宝城烟遗址

为配合国家重点项目蒙华铁路建设,2019年4~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灵宝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发掘了灵宝城烟遗址,发掘面积4600余平方米。发掘表明,仰韶早期遗存是城烟遗址的主体遗存,仰韶早期聚落整体保存较好,还发现少量仰韶中晚期、庙底沟二期文化及比较丰富的二里头文化遗存,其中以仰韶早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在文化面貌上,这批遗存应属于仰韶文化早期东庄类型。

灵宝城烟遗址和北阳平遗址考古发掘

仰韶早期柱列式遗迹F13

灵宝城烟遗址和北阳平遗址考古发掘

仰韶早期陶窑Y30

灵宝城烟遗址和北阳平遗址考古发掘

仰韶早期瓮棺葬W5

仰韶早期房址发现近30座,以圆形或椭圆形半地穴式为主,另有少量面积较大约20余平方米的地面式建筑,偶见个别方形半地穴式房址。还有少量柱列式遗迹,由柱洞或柱础围成圆形或近方形区域,面积大多不超过1平方米,柱洞或柱础加工十分讲究,这类遗迹可能跟仓储有关。该时期墓葬有一次葬和二次葬两种。其中以长方形竖穴土坑一次葬最常见,数量达44座,葬式多单人仰身直肢,大多无葬具、无随葬品,仅个别墓葬有穿孔蚌饰或石珠随葬。5座多人二次合葬墓埋葬个体数在5~19人之间,除个别外,其余皆无葬具。此外,还发现了94座瓮棺葬,大多单独埋葬,也有少量合葬的现象。

此外,还发现仰韶早期陶窑20多座,但多数保存较差,仅存底部烧结面,或为地面堆烧形式。其中1座(Y30)保存较好,为竖穴式升焰窑,操作间、火塘、窑室保存较好,窑室底部一周有11个圆形火眼,是迄今发现保存最好的仰韶早期陶窑。

灵宝城烟遗址和北阳平遗址考古发掘

仰韶早期沟G7与G9

灵宝城烟遗址和北阳平遗址考古发掘

仰韶早期多人二次合葬墓M60

灵宝城烟遗址和北阳平遗址考古发掘

仰韶早期半地穴式房屋F33

城烟遗址的发掘,是近年来仰韶早期遗址一次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为研究豫晋陕交界地区仰韶早期东庄类型的文化内涵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仰韶早期聚落内未见明显的居住区、墓葬区、生产区的区分,没有集中的公共墓地,也很少有葬具、随葬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柱列式建筑特征鲜明,很可能属存储粮食的高仓,是粮食存储方式的创新形式;较多陶窑遗迹及大量烧土堆积的发现,表明仰韶早期聚落可能存在专业化的陶器生产。以往豫西三门峡地区二里头文化遗存发现较少,城烟二里头文化遗存发现比较丰富,且房址、灰坑、墓葬、陶窑等聚落要素基本齐备,这为研究早期国家社会的底层小聚落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灵宝城烟遗址和北阳平遗址考古发掘

M1出土器物

灵宝城烟遗址和北阳平遗址考古发掘

H580出土器物

==============

北阳平遗址:展示最新考古成果 绽放新颜迎接盛会

记者 单义杰

灵宝城烟遗址和北阳平遗址考古发掘

北阳平遗址发掘现场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灵宝市的北阳平遗址最新考古成果现场,几名工人正在铺设一条沥青道路,以方便游客参观。该遗址将以崭新姿态迎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

“如果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仰韶文化就是这棵大树的根,灵宝北阳平遗址就是大树根的主脉!”灵宝市文广旅局副主任科员单战战自豪地告诉记者。

陶片多、房基大,古迹气息浓厚,这是该遗址最新考古成果的显著特点。现场出土的陶片数量颇多,颜色花纹各有特色,工作人员将它们一片片分开清理、晾晒,随后进行打包存放,已经打包好的陶片在墙边堆成小山。走进被钢构房保护起来的遗址发掘现场,5500多年前的古迹文化气息立刻扑面而来,仿佛一瞬间穿越回仰韶时期。室内一处近200平方米的大型房屋基址赫然呈现在记者眼前,柱洞、门道等基本保存完好,基址上部分黑色碳化物也清晰可见。

“这些碳化物可能是房屋木质柱子经过时间作用形成,然后遗存下来。通过这些残留的碳化物可以逆推房屋当时的建筑结构,对研究仰韶中晚期房屋建筑具有重大意义,这在国内也相当罕见。”单战战向记者介绍。

记者看到,遗址四周修建了一圈钢架,据介绍,钢架上准备铺设观光木栈道。届时,前来参观的游客可以在木栈道上行走,近距离感受文物本体,充分体会仰韶时期房屋建筑的高水平技术成就。

北阳平遗址位于灵宝市阳平镇北阳平村西500米处,属新石器时代遗址,南北长近5公里,东西宽300到500米,文化层厚度3到5米,略呈“西南—东北”走向,占地70余万平方米,有“十里长街”之称,具有仰韶文化中晚期中心地位的特点,是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面积最大、跨度最长的遗址,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仰韶时期大型的古文化遗址之一,更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

2001年6月,北阳平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首选遗址;其先后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期间100处、“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全国15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项目库;2017年11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北阳平遗址列入研究仰韶文化重点开展工作的遗址。

2020年9月25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灵宝市文物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展北阳平遗址考古发掘工作。这次考古发掘不仅是为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献礼,更是对该地区仰韶文化核心地位的确立,对寻找黄河文化之根、文明之魂具有重要意义,也打开了灵宝这片热土蕴含的巨大文化宝藏。

2020年10月5日,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等媒体10余位记者到达灵宝,到黄帝铸鼎原和北阳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进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

“北阳平遗址西边是西坡遗址,那里有号称‘中华第一宫’、占地516平方米的特大型房屋基址,在人类历史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北边是荆山黄帝铸鼎原景区,是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定居、铸鼎祭天、奠定邦国、‘驭龙升天’的地方;三处古迹相距都是4公里左右,且相互之间有柏油路贯通,形成一个观摩仰韶文化的‘金三角’,非常适合发展成为研学、旅游路线。”单战战向记者介绍道。

保护与利用,相辅又相成。单战战表示,对于遗址文物资源,首先要悉心保护,展示与利用一定要放在保护的后面,所有对文物的展示与利用都要建立在不破坏文物这一前提下,再进行适当、合理的利用。要秉承最小干预、远瞻性和不破坏文物本体等原则,对文物进行监测,对轻微的问题及时予以处理,避免出现大的灾害。最有效的利用就是把文物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突出北阳平遗址存有特大型房屋基址的独特旅游优势,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当有了一定的游客量后,不仅可以扩大影响力,而且能够带来相关收益,这对更好地保护遗址大有裨益。

正值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历史节点,灵宝市北阳平遗址不仅将以最新考古成果迎接盛会,也将借此机遇极大提升灵宝在考古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