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澄是当时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权臣,他在公元521年在怀朔出生,从小他就很是聪颖而且能言善辩,在十岁时就曾经独自出马为高欢去招降高敖曹,十一岁的时候就以高欢特使的身份两次去洛阳朝觐孝武帝元修,在十二岁的时候就娶了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妹妹元仲华为妻。在当时东魏的朝政中,高澄经常被高欢叫去谈论时事和政务,每次高澄都对答如流,并且详加剖析,令高欢极为赏识,从此成为高欢的肺腑之臣。

在公元536年,高澄进入东魏朝廷辅政,朝臣们虽听说高澄年轻却老成,不仅有风度也很有见识,在两年后的538年,高澄就兼任了吏部尚书。公元540年,高澄加大将军,领中书监,仍代理吏部尚书。在当时的北魏挑选官员时就是论资排辈,并不是按照才能选取人才的。所以高澄在后来废除了这一个制度,开始根据才能名望赖挑选官员,还亲自写书征召各地有才学有名望的人才来为朝廷效力。在当时品德好和有本事的人,都得到了高澄的提拔和重用,有的一时安排不了相应的位置,高澄就将他们召为客人,在自己的府中留了下来。
在河阴之变后尔朱荣为了安定朝中人心,上奏滥封官爵。赠荫事件之后渐渐变得杂滥无章,平庸无能的官员动辄高官厚禄,当然也被识之士所抗议。后来高澄就开始纠正错误,使得追赠褒扬逐渐恢复合理范围内。高澄还推荐了崔暹成为御史中尉,严厉打击那些无法无天的贪官污吏,尤其是窃据高位的权贵,让许多犯法之人绳之以法。
当时在高澄的主持下,朝廷将治国的政策公开张贴在街头,供百姓自由评论,发表意见。对那些提出建议或批评时事的人,还给予了优厚的待遇,即使言过其实或者言辞激烈,也给予宽容而且不加罪责。这种政策下来之后让很多百姓很是称赞,高澄的威望也越来越高。在这段时期内,北朝的东魏和南朝的梁朝的关系比较和睦,双方的使节往来频繁。东魏和梁朝的使节也经常在大殿之上竭力用言辞和才学方面互相争锋,时常出现大殿上激烈辩论的画面。而高澄则乐于此道,每当设宴招待梁朝使节,高澄时常亲自到场或者派遣属下辩论。因此他召揽了一大批的人才为朝廷效力。
在公元541年,高澄命令百炉别铸此钱,又称“令公百炉”钱。当时北魏末年战乱,导致经济紊乱和货币贬值,民间私铸大量假钱。高澄在武定初年就开始改革这项弊政,令人前往全国各地,将铸钱用的铜和原有的钱币收集起来,重新铸造。然而民间偷铸假钱的情况还是屡禁不绝。因此高澄在武定548年进行新的货币改革,改用悬秤五铢,也被号称为“重如其文”,这是一种足重货币。五铢的铸造是魏晋南北朝货币史上由乱到治的转折点,也是后世足重货币“开皇五铢”的先河。
北魏末期战乱,很多百姓为了生存,被地主豪强所控制后变成奴隶,或被富家子弟编为私人武装。然而这些豪强不缴税也不上报奴隶数目,藏匿人口,在暗地里保留了贪污了很多钱财和为其做事的奴隶,导致东魏的户口数目和税收不断锐减。还有大批富人私自藏兵不受朝廷管辖,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稳定。高澄辅政之后,几次派遣高隆之等人前去河北改变这一个现状。
改变之后国家户口数量不断增加,豪强也缴税给国家,使得国家财政税收也因此充裕。那些富人贪污的财产也被充公,给朝廷提供了不少军资,被搜出的奴隶和充公的私兵也给国家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对于河北一带在乱世中逐渐形成了日益强大的乡党来反抗国家的政策,后来高澄也进行了逐一的打击和削弱。当时私盐泛滥,官盐产量远远跟不上,而私盐则利用市场交易偷逃高额盐税。后来高澄则听从崔昂的建议关闭盐市,允许民间私盐卖给官府,只收取少量盐税。平衡了官府与私人在盐务方面的矛盾,令双方都获得了利益。使得高澄的地位更加巩固,也使得东魏政治经济开始走上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