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朝最初在全国提倡使用满语,为何最后连很多满人都不会了?

满清的八旗子弟兵入关之后开始大肆推广满族文化。

在早期的时候,八旗子弟兵们就已经意识到了,单纯的凭借武力统治这片偌大的天下,难度很大。

所以采取一些特殊的规矩,比如剃发易服,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融合满汉两个民族,让汉人开始满人化。

这一套逻辑在当时的汉民族当中是有些可悲甚至可耻的,但是站在清朝统治者的角度,似乎也存在着一定的可执行度。

清朝最初在全国提倡使用满语,为何最后连很多满人都不会了?

那既然如此都已经批发衣服了,为什么满清自始至终没有推广自己的满语呢?

这件事情可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背后可有着特别大的猫腻。

第1点:满族的特殊之处

你知道清朝人说的是什么语言吗?

肯定不是汉语,对不对?

他们所说的语言非常特殊,更类似于在当时那个年代蒙古人所说的删减版或者阉割版。

这一点就触及到了语言传播的基本常识问题了。

清朝最初在全国提倡使用满语,为何最后连很多满人都不会了?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天底下所有的文字全部统一,所有的度量衡全部统一。

这也是为什么一直有人说,如果不是秦始皇所做的这一伟大创举,可能华夏文明的统一进度不知道要推迟多久。

清朝最初在全国提倡使用满语,为何最后连很多满人都不会了?

这也基本符合文字以及语言的发展规划,原则上来说,某个地方的语言可能各色各样,可是文字大体也差不多。

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费了这么大的力气去统一文字而不是统一语言,因为各个地方的方言实在是太多了。

古代如此,即便是在现代,我们去一个偏远的地方,他们可能说的某些话叽里呱啦的,咱们根本听不懂,但是写出来的字那就是正儿八经的简体字。

所以原则上来说,统一或者强硬地推广一样的字体,非常的有意义。

清朝最初在全国提倡使用满语,为何最后连很多满人都不会了?

而至于语言,在古代还真没这么大的力度去全面推广普通话。

因为在古代,语言与语言的传递,可是没有电话手机电视等方方面面的教育培训体系的。

更多的就是一个骑着马的小哥,你指望着他的发音标准,或者他能说普通话,难度较大。

更重要的是你指望着他能把这个普通话传遍全国各地,且形成一个绝对意义上的标准度量衡,难度就更大了。

清朝最初在全国提倡使用满语,为何最后连很多满人都不会了?

这么说有点跑题,但我们只需要记住一点就行,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文字,前提是各个地方已经有了文字,而且大体上来说差不多或者相差不是很多,把它统一起来,难度没有那么大。

可是满清时期出现了意外,满清时期也就是大明朝的东北方位,这个地方地广人稀,偶尔能碰到几个人,还是捕鱼打猎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地方地广人稀,所以民风彪悍,懂字的人本就少,相互之间有语言的传递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指望着语言传递的背后,还能够有文字记载,难度极大。

不太夸张地讲,在满清没有入关之前,文字体系都不是健全的。

可是作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眼瞅着就要一统天下了,如果对外人说自己没有统一的文字体系,那不得让别人笑话吗?

所以满清在万般无奈之下,依托于自己的语言体系衍生出来的文字体系,这种方式基本是逆向思维。

由于是逆向思维,就会有逆向思维的好处和坏处,好处是只要有了文字,凑合着随便写一点好的,我们就有文字记录了。

而坏处在于这些文字以及整个语法体系并没有经历多长时间的打磨,其精准度实在是差了点意思。

也有人说满清的文字大多是凭借着蒙古族或者其他地方借鉴摘抄下来的,随便拼凑在了一起。

其实这样说不是非常严谨,但是如果我们以调侃的角度出发,这种说法也能够让人接受,以至于在清朝中后期的时候,部分皇帝或者皇子已经放弃了,或者半放弃自己的母语。

清朝最初在全国提倡使用满语,为何最后连很多满人都不会了?

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溥仪作为清朝的末代皇帝,也足以见得满语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的不协调,以及后期发展的诸多问题和不可控因素。

第2点:满语的推广问题极大,难度更高

如果我们一条线全都横切下来,从现在开始所有的人都得学会英语,英语水准必须达到世界一流水准,你知道会带来多么大的动荡吗?

当然我们只是举一个简单案例而已,以我为例,高中时期几乎所有科目都不偏科,每一门科目都能在90分以上的,唯一遗憾的是,我的英语连及格都没有达标。

在我大学的时候,因为四六级没有考过,英语的频繁挂科导致我失去了很多机会,甚至都不能够被评为优秀学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自认为我还算是个小的人才,就是英语这一科不太理想,直接把我给拉下来了。

而且正是因为英语成绩差,没有办法做科研,连考研究生都不用考虑了,因为研究生对于英语的要求更高。

当然这只是举一个简单案例而已,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推广一门语言,即便是现阶段,难度都非常大。且对于高学历人才难度都如此之大,就更不用说在封建统治时期对普通老百姓推广满语了。

那个时候的老百姓很多人只是会说自己的老家话,你问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或者能不能把这句话以文字的形式写出来?

清朝最初在全国提倡使用满语,为何最后连很多满人都不会了?

不好意思,人家压根不知道这句话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我的父母他们经常这样说,我就学会了。

他们甚至没有老师没有私塾,连最基础的教育都没有,能说话但是不认字,在这样一种相对奇怪的教育氛围或者教育环境之下,满语的推广普及难度更大。

第3点:满语的推广遭遇到了极大的抵抗

除了这些之外,最重要的是当时清朝民间力量自发组织的抵抗满语活动。

而之所以抵抗满语,是因为满清贵族在早期的时候实在是不像样子,他们辜负了普通老百姓对于清朝统治者一次又一次的信任,以至于后期出现完全的两极对立局面。

在早期的时候,清朝统治者就已经宣布了多项命令,比如剃发易服。

可能你随便说的一句话,第1天还好好的,第2天就被关进了监狱,第3天就莫名其妙地死掉了。

再比如剃发易服,在当时甚至流传一句话,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如果你不按照清朝统治阶级要求的发型去整理的话,不好意思,你有可能活不过第2天。

这种粗暴的管理模式直接迎来了更加粗暴的反抗模式,而当时反抗最为激烈的就是南方。

准确地说是江南地区的某些城市,比如扬州城。

清朝最初在全国提倡使用满语,为何最后连很多满人都不会了?

大家知道清朝拿着自己的大砍刀在扬州城屠城屠了多少天吗?所带来的惨烈现状有多么心寒吗?

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自己搜索一下,而这一系列的要求标准激怒了所有的汉人。

所以在之后满清对于文化方面或者其他方面的更改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语言方面,抵抗实在太多,而且是一波又一波的反抗。

因为普通的人家已经丧失了对朝廷的信任,转而走向了极端对立局面。此时的清朝,如果继续推广满语的话,只会带来一种结果,大清朝自此土崩瓦解。

而清朝统治者也及时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避免更大的悲剧发生,更重要的是之后发生的悲剧,清朝已经没有办法控制了。

所以在万般无奈之下,清政府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妥协,最终并没有全面推广满语。

诡异的是,因为汉文化的容纳实在是太强大了,包容心也实在是太强大了,后期竟然开始慢慢地把满清文化逐渐的汉化。

清朝最初在全国提倡使用满语,为何最后连很多满人都不会了?

最为典型的就是清朝的皇帝,如果想当皇帝的话,必须学会两门语言,第1门是自己的母语,也就是满语,这一点没什么说的,第2门必须是汉语。

如果学不会汉语的话,甚至都没有资格竞争皇位。

好的,做个小总结,清朝之所以不推广满语教育,是因为之前推广过,但是失败了,失败的次数多了,自己都觉得没劲了。

再加上民心涣散,甚至有不少的民意走向了极端对立局面,再这么折腾下去,大清朝可能就要彻底完犊子了。

既然得不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案,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谋求一个短暂的稳定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