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炮又在急忙装炮弹。穿蓝军服的步兵朝桥上跑过来。又出现了一股股硝烟,但时间的间隔不一样,霰弹落到桥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但是这一次涅斯维茨基已看不清桥上发生的情况。桥上冒起了浓烟。骠骑兵们已烧着了桥,法国炮兵朝他们射击已不是为了阻止他们烧桥,而是因为大炮已经瞄准,有目标可以射击。
在骠骑兵回到马夫那里之前,法国人发射了三发霰弹。两发没有打中,霰弹的弹着点过远,最后一发落到一堆骠骑兵当中,击倒了三个人。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熟悉这本小说的读者都知道,这是书中尼古拉·罗斯托夫在1805年的初次战斗体验。不过,仅就这场小小的战斗而言,文学家的想象却要比历史现实平淡不少。

苏联电影《战争与和平》中的1805年战事
俄军之所以烧桥,原因当然是法军穷追不舍。11月1日傍晚时分,大约一百名穷追不舍的法军龙骑兵携带仅仅1门火炮抵达恩斯对岸,但他们毫不犹豫地冲向大桥,希望一举夺下城市!俄军帕夫洛格勒骠骑兵团的一个中队当即下马点火,烧毁了桥梁,法国军事史学家科林指出,“你可以看到全体敌军都在右岸,(法军)根本无法阻止大火烧光桥梁水线以上的部分”,法军后续步兵的渡河努力则在奥军边屯兵和俄军猎兵的猛烈火力下受挫。当时正在库图佐夫军中、还不到二十岁的费奥多尔·格林卡(Фёдор Глинка)少尉留下了动人心魄的书信:
大地在抖动,山峦在颤栗,自然界的深谷里重复着激起的呻吟。引火物已经堆在了桥上。由于未曾预料的巧合,我们这边抢先烧了起来。法国人冲过来想要扑火,但库图佐夫将军也来到河畔,他只发出了一个信号,就有几名勇敢战士冒着炮火冲进去,赶走了法国人,烧毁了他们一边的桥梁……
桥梁上的火越烧越旺。整个天空都变红了,恩斯河的湍急水流看上去就像着了火一般。射出的燃烧弹和榴弹落在火花四溅的河流上。要是我们再加上可怕的击鼓声,两千名克罗地亚兵(即边屯兵)厕身壕沟中展开的猛烈射击声,两门火炮的轰鸣声和参战者的叫喊声,才有可能想象出恩斯河上的这场小战斗。
有些时候,你不必从小说中寻章摘句,也能读到惊心动魄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