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實竟比托翁小說更震撼?說說1805年的一個小插曲

法國大炮又在急忙裝炮彈。穿藍軍服的步兵朝橋上跑過來。又出現了一股股硝煙,但時間的間隔不一樣,霰彈落到橋上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音。但是這一次涅斯維茨基已看不清橋上發生的情況。橋上冒起了濃煙。骠騎兵們已燒着了橋,法國炮兵朝他們射擊已不是為了阻止他們燒橋,而是因為大炮已經瞄準,有目标可以射擊。

在骠騎兵回到馬夫那裡之前,法國人發射了三發霰彈。兩發沒有打中,霰彈的彈着點過遠,最後一發落到一堆骠騎兵當中,擊倒了三個人。

——托爾斯泰《戰争與和平》

熟悉這本小說的讀者都知道,這是書中尼古拉·羅斯托夫在1805年的初次戰鬥體驗。不過,僅就這場小小的戰鬥而言,文學家的想象卻要比曆史現實平淡不少。

史實竟比托翁小說更震撼?說說1805年的一個小插曲

蘇聯電影《戰争與和平》中的1805年戰事

俄軍之是以燒橋,原因當然是法軍窮追不舍。11月1日傍晚時分,大約一百名窮追不舍的法軍龍騎兵攜帶僅僅1門火炮抵達恩斯對岸,但他們毫不猶豫地沖向大橋,希望一舉奪下城市!俄軍帕夫洛格勒骠騎兵團的一個中隊當即下馬點火,燒毀了橋梁,法國軍事史學家科林指出,“你可以看到全體敵軍都在右岸,(法軍)根本無法阻止大火燒光橋梁水線以上的部分”,法軍後續步兵的渡河努力則在奧軍邊屯兵和俄軍獵兵的猛烈火力下受挫。當時正在庫圖佐夫軍中、還不到二十歲的費奧多爾·格林卡(Фёдор Глинка)少尉留下了動人心魄的書信:

大地在抖動,山巒在顫栗,自然界的深谷裡重複着激起的呻吟。引火物已經堆在了橋上。由于未曾預料的巧合,我們這邊搶先燒了起來。法國人沖過來想要撲火,但庫圖佐夫将軍也來到河畔,他隻發出了一個信号,就有幾名勇敢戰士冒着炮火沖進去,趕走了法國人,燒毀了他們一邊的橋梁……

橋梁上的火越燒越旺。整個天空都變紅了,恩斯河的湍急水流看上去就像着了火一般。射出的燃燒彈和榴彈落在火花四濺的河流上。要是我們再加上可怕的擊鼓聲,兩千名克羅地亞兵(即邊屯兵)廁身壕溝中展開的猛烈射擊聲,兩門火炮的轟鳴聲和參戰者的叫喊聲,才有可能想象出恩斯河上的這場小戰鬥。

有些時候,你不必從小說中尋章摘句,也能讀到驚心動魄的段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