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十年如一日!林氏父子传承老福州古早味的“甜蜜”

作者:海峡都市报

N海都全媒体记者 罗丹凌 毛朝青

通讯员 陈晓静 文/图

红纸包、麻芝、万字糕……在春节前,福州人最重要的节日就是祭灶。年糖年饼是祭灶时独有的甜蜜,也在老一辈福州人记忆中留下童年的欢乐时光。

清晨时分,在马尾区联安路上,一家名为“贤章糕饼店”的店内飘出缕缕香气,这是采购年糖年饼的网红店。小店经营者林氏父子,三十多年如一日,只为传承最地道的口感和甜度,他们的礼饼制作技艺也入选了马尾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十年如一日!林氏父子传承老福州古早味的“甜蜜”

顾客一早前来购买年糖年饼

1月16日,海都记者来到这家小店,找寻古早味的甜蜜。

小店名气大 媲美“美且有”

清晨5点,小店就开始忙碌起来,香气从后厨飘到老街上,吸引来周边的街坊邻居,来采购带着柴火温度的新鲜糕饼。很多依姆依伯都是买上四五袋自己心仪的糕饼,生怕迟了没货。

三十年如一日!林氏父子传承老福州古早味的“甜蜜”

林贤章的父亲正在制作年糖年饼

“贤章糕饼店”,取自店主林贤章之名。这里“前店后厂”,仅20余平方米。店铺虽小,却承载一家人的生计和街坊们的口碑。

林贤章是一位“80后”,他的手艺,都来自父亲林必熏。林老爷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在原先的马尾供销社经营糕饼,当时店铺的名气和“美且有”相当。后来马尾供销社拆除,林老爷子到联安路开店。

三十年如一日!林氏父子传承老福州古早味的“甜蜜”

林贤章和父亲正在制作年糖年饼

从小耳濡目染,林贤章20多岁时,决定回家传承父亲的手艺,如今,他从一个帅小伙变成了酷大叔,成长为家里的顶梁柱。

这个月,是小店最忙碌的时光——制作年糖年饼需要全家总动员。一边是井然有序的生产线,一边是络绎不绝的客人。一家人分工合作,其乐融融。到了饭点,他们需要轮流用餐,有时一块馒头就将就过去。面对新老顾客,林贤章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三十年如一日!林氏父子传承老福州古早味的“甜蜜”

制作年糖年饼,是一个辛苦的手艺活。林贤章说:“糕饼每一道工序都要求手工制作,一马虎,口感就变了。以前手艺不精时,经常会被溅起的热油烫伤。制作糕饼时,要一直站着,不停地翻锅铲,晚上都是腰酸手臂疼。”林贤章说道。

三十年如一日!林氏父子传承老福州古早味的“甜蜜”

付出总能收获回报。林贤章的小店在方圆几十里内颇有名气。一位慕名而来的顾客告诉记者,小店的糕饼甜度适中,每种特色糕饼的口感都是恰到好处,和机器生产不一样。“他们家的年糖年饼,材料实在,手艺很好,每年祭灶,亲戚都要我代购送到福州(市区)去。”

麻芝最畅销 制作最不易

小店原料采购时十分考究。林贤章说,他们家采购的面粉,为高筋面粉。糯米为6元一斤的连江丹阳糯米,是普通糯米售价的两倍多。

传统的福州年糖年饼里有12款糕点,包括花生片、咸甜2味的杏仁饼、凤仁酥、猪油炒米、猪油糕、金钱饼、花生糖、万字糕、红纸包、寸枣、麻芝等。其中,麻芝是最畅销的。

三十年如一日!林氏父子传承老福州古早味的“甜蜜”

香甜酥脆的麻芝

麻芝的原材料为果坯,由糯米和芋头制成,捏起来硬邦邦的。拇指粗的果坯须先在常温的油里不停翻滚,逐渐膨胀成一个个圆滚滚“小胖墩”。随后,这些“小胖墩”会进入滚油中,被炸成油亮的金黄色。炸好的果坯会被放入簸箕中筛选,这时,未炸制均匀的果坯会被挑出淘汰。

三十年如一日!林氏父子传承老福州古早味的“甜蜜”

刚炸好的麻芝果坯

下一步便是熬糖,将麦芽糖、白砂糖以及水放入锅中熬制。这个步骤很考验火候。林贤章说,糖浆太稀会粘不住芝麻,太稠则容易粘牙,要做得刚好才行。为此,林贤章有一个窍门,即用筷子蘸取些许糖浆,若能拉丝便是最佳的状态。熬好的糖浆,须均匀地包裹在炸好的果坯外,再快速裹上一层炒香的白芝麻。就这样,一道满载儿时年味的美食便大功告成。

除了麻芝外,林贤章的拿手糕点还有礼饼。他家的礼饼带着点咸味,咬下一口,一股浓郁的肥猪肉香、葱香扑鼻而来,让人直呼过瘾。不过,礼饼是福州人在中秋才会想起的美味,在年前,林贤章只是偶尔做做。

三十年如一日!林氏父子传承老福州古早味的“甜蜜”

林氏父子制作的礼饼

点击:福州人的祭灶

无论是年糖年饼还是礼饼,每逢佳节来自味蕾的思念,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那么,为何福州人会养成过年吃年糖年饼的习惯?据民俗专家郑子端老师表示,年糖年饼是重要的祭祀用品。传统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是祭灶日,民间传说中,这一天灶王爷和灶王奶奶要上天述职,地上的人们总要制作很多甜蜜蜜的食物来堵住他俩的嘴,以免他俩跟玉帝“说坏话”。供奉之后,年糖年饼自然就成为家人们,特别是小孩子们喜爱的零食。

如今的年糖年饼,大都是十多种装在一个大礼包中。郑子端说,祭灶时,供奉灶神的可不止年糖年饼一种。老福州人喜欢用甘蔗绑上红绳,这节甘蔗还特地要保留甘蔗尾,此外荸荠、“早生贵子”(红枣、花生、桂圆、瓜子)、豆干也是老福州必备的祭灶贡品。

有意思的是,福州不少人是在腊月二十三祭灶的。学者卢公明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写道,清代的福州,有百分之六十的家庭是在腊月二十三祭灶的。郑子端老师认为,这种做法和家族的历史有关,像居住在福州的满族人,也是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