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棣夺取建文帝皇位,留给后世皇帝一条后路,崇祯皇帝却没用上

建文帝的四叔从他手里抢来了大明帝国,于是朱元璋最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叔侄相恨相杀,最终老谋深算的叔叔还是略胜一筹;不过这个朱棣抢了侄子的江山,位置还是坐的不稳,毕竟这个江山不是父亲传给自己,所以自己并不是正统,朝中的大臣也十分厌恶朱棣的这种篡位行为,于是永乐初期的明帝国事实上也是摇摇欲坠。

朱棣夺取建文帝皇位,留给后世皇帝一条后路,崇祯皇帝却没用上

不过朱棣这个人还是有两把刷子,虽说自己常年与行伍为伴,但他的政治经验和治理国家的水平也十分厉害,在登基后就迅速地派遣自己得力之人,去接管各地的兵权,然后开始进行削藩。

侄子建文搞得削藩,朱棣也同样继承了侄子的想法,不过他削起藩,比侄子高明的多,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把各地不听话的藩王给清理一空,于是明帝国到了朱棣手里又重新走上了正轨。

朱棣夺取建文帝皇位,留给后世皇帝一条后路,崇祯皇帝却没用上

其实就算朱棣不起兵清君侧,其他的藩王同样也会起兵反对朝廷,这是必然的事实,主要的原因就是,建文帝削藩的速度太快了,没有给这些藩王一些缓冲时间,甚至在自己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直接是把他的叔叔们往死地逼,所以朱棣的篡位一定程度上是历史的必然性。那么朱棣在位期间,他又留给子孙哪些遗产呢?

明成祖为子孙留下了最精锐的部队

其实,明太祖朱元璋晚期已经将帝国的优秀将领给清算完毕,而留下的将领们都是平庸之辈。不仅如此,朱元璋并没有重视开发军队精锐化,洪武晚期的明军实力都是很普通,并不出彩;大明帝国的精锐都集中在边境,也就是掌握在藩王手里。

其中,朱棣所掌握的十几万军队,算得上是帝国北方方向的精锐部队;朱棣夺位之后就开始着力搞起了军队精锐化,主要方向就培养出强悍的步兵、迅捷的骑兵和火力强盛的神机营。朱棣不是一个有安全感的君王,他在位期间十分惧怕其他的藩王反对自己,而且还害怕失踪的建文帝突然出现。

朱棣夺取建文帝皇位,留给后世皇帝一条后路,崇祯皇帝却没用上

当自己成为了君王后,北方的方向却没有值守,他不认可父亲朱元璋的藩王守边疆政策,他总觉得自己篡位的做法,其他藩王也会学习,所以在边疆问题上,朱棣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迁都北京,还是让自己来镇守,并称之为“天子守国门”。

而朱棣的这种没安全感迫使他组建了明帝国三把利器,就是上面所说的步兵的精锐、骑兵的精锐和神机营,这三支部队就统一驻扎在北京周围,所以也被称为“三大营”;三大营的将士们可以说是全国最精锐的兵种组合而成,帝国的资源大部分都投入到三大营之中,三大营的战斗力是非常彪悍,为什么这么说?

就拿骑兵来说话,三大营的骑兵大部分是蒙古人、女真人、朵颜兵,要知道这些北方民族在骑术上可谓是冠绝天下;三大营的建立直接为大明帝国的永乐、洪熙、宣德年间提供了强大的军事战略保护,这三个年代大部分对外战争都是以大明取胜,三大营的战术体系也是十分成熟,火炮轰炸,骑兵突击,步兵清扫的战法也是在永乐年间开始出现的战法。明成祖为子孙们留下了大明最强大的部队,而这支部队也为大明江山的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朱棣夺取建文帝皇位,留给后世皇帝一条后路,崇祯皇帝却没用上

政治的祸根,厂卫制度由朱棣散播祸乱的种子

提到大明,我们的印象是,穿着飞鱼服的锦衣卫和一群太监组成的特务机构东厂;这些制度都是由明成祖朱棣搞起来的,锦衣卫的出现是朱元璋时期组建的,但是朱元璋发现这些特务机构的存在,会对大明未来产生极大的影响,于是就废掉了。

而到了朱棣掌权后,他发现父亲搞得锦衣卫挺好用的,于是他重新把锦衣卫搞起来,并且搞得比洪武时期还大,锦衣卫的职能已经扩大到拥有生杀大权了;于是锦衣卫头子权力太大有些膨胀了,就想推翻朱棣,不过朱棣是什么人?典型的老狐狸,这个锦衣卫头子还没有逼宫,他的三大营就把锦衣卫们团团围住,于是锦衣卫之乱被朱棣给镇压了下去。

朱棣夺取建文帝皇位,留给后世皇帝一条后路,崇祯皇帝却没用上

朱棣后来一琢磨,不行啊!还是得给锦衣卫搞点事平衡一下,不然他们迟早还会出现叛乱,而这时候一个老太监走了过来给朱棣递茶,朱棣一拍大腿“有了!”于是由太监组建成的东厂就亮相了,东厂刚出来的时候,锦衣卫还没有放在眼里,甚至他们觉得东厂成不了大气候。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发现东厂可以随意和皇帝告密,并且皇帝们与东厂十分亲近,也十分信任,锦衣卫就渐渐地被东厂给压了一头。而到了宣德年间,东厂的势力开始超越了锦衣卫,不过这个时期,锦衣卫和东厂还是处于一种对峙状态,谁也不敢侵犯谁。毕竟皇帝在那里摆着,要知道从朱棣到朱高炽、朱瞻基,这三个帝王都是狠人,不仅手段厉害,而且还非常有头脑,在他们眼底下玩花样是自寻死路。可是,英明的君王就那么几个,到了后期厂卫制度给帝国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

朱棣夺取建文帝皇位,留给后世皇帝一条后路,崇祯皇帝却没用上

迁都之后,朱棣依旧给子孙留下一条退路

很多人不知道,朱棣其实早就料想到,未来自己的子孙可能会出现王朝颠覆的危机,所以,在朱棣迁都北平的时候,并没有把应天(南京)的职效和设施都给废除,永乐初期应天是天下的首都,后来迁都到北平之后,应天成为了陪都。不过应天府留下的皇宫、官吏和府邸都是十分完善的,可以说,应天就是第二个首都,如果北平有失,应天完全可以直接当成首都,并且还不需要再耗费时间去建设完善,因为应天的所有设施都是配套的。

而后来的崇祯年间,北平被攻陷,崇祯皇帝完全可以逃到应天去,坐镇应天而再图谋天下。对于整个帝国的南方而言,应天就是第二个权力的象征,有道者“得应天者,得南境”就是这个道理。不过这个崇祯帝的气量太小,做事太过偏激,原本应天还有一副好牌,却因为他的想不开而白白浪费了应天这手好牌;而后继者又不是崇祯直系儿女,这也导致了明帝国的藩王们都不听从应天新帝的号令,结果就是藩王们彼此互相内斗,而忽略了收复故土的好时机。

朱棣夺取建文帝皇位,留给后世皇帝一条后路,崇祯皇帝却没用上

我们做个假设,如果崇祯选择逃往应天,那么,大明帝国是有能力再打回北平,崇祯这个人虽然气量不咋地,但是玩政治还是有一手的,再加上他是正统的皇帝,这就导致了藩王们不敢在他面前造次;但是,恰恰是朱棣给子孙留下的这个后路,并没有让崇祯接受,所有大明帝国最终走向覆灭。

朱棣迁都之前也曾立下规矩,后继者太子必须到应天去历练一番再回北平继位,应天就成为了太子们的另一个东宫,许多太子们都会在这里先试着学习治国,等合格后就可以回到北平。

内阁的建立,影响着后世乃至世界政治制度

中国封建时代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制度摸索,到了永乐年间充分了吸取当初制度上的缺陷,建立了一套影响到后世乃至世界政治制度——内阁制;内阁制有多厉害?大家看看英国、日本就知道了。

朱棣夺取建文帝皇位,留给后世皇帝一条后路,崇祯皇帝却没用上

内阁的出现至少有一点可以保证,那就是再也不会出现一个臣子的权力高于君王,而原本隶属于宰相一人的权力,被分摊到内阁官员头上;再加上内阁官员们的品级都不高,这就使得了他们无法依靠自己的品级,来延展自己的势力圈。

而嘉靖、万历帝就是靠着内阁而撒手不管朝政,而朝政依旧可以运行的没有一点偏差,这就是内阁的高效;朱棣建立内阁影响了明帝国后世几百年,如果朱棣不遗留厂卫制度,那么这个内阁说不定可以让大明帝国延续更长的时间。永乐时期,远洋航海为大明帝国积攒了世界影响力郑和七下西洋的意义何在?郑和下西洋直接给明帝国带来了,无法估量的世界威望和政治影响力,而且还活跃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世界影响力的概念大家或许还不懂,那么这样说,大家可能就明白了,明帝国的西域问题为什么能够解决如此彻底,并且还吞并了吐蕃,这就是明帝国的影响力,帝国的强大使得周边的许多国家要么臣服,要么就是附庸,比如朝鲜王国就是附庸于明帝国的,这就是世界影响力。

朱棣夺取建文帝皇位,留给后世皇帝一条后路,崇祯皇帝却没用上

当然了这样有利也有弊,世界各国看到了大明的鼎盛和辉煌,但是一旦帝国出现了内部危机,世界各国同样也是看得到,就比如倭寇入侵大明,其实他们就是看到了嘉靖年间社会的动荡,所以他们才有胆子来入侵。女真的大肆进犯辽东,其实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明帝国开始走向了衰落。所以世界影响力是有利有弊。

结尾

明成祖朱棣给子孙留下了许多遗产,但这些遗产到了子孙手里并不能发挥其作用,反而还带给了子孙们许多困难;其实当一个合格的君王是十分不容易的,而明帝国后世的君王们很多其实是不合格的,也因此,他们对朝廷的弊政也是无能为力,明帝国的灭亡并不是朱棣埋藏下的祸根,而是一代代帝王才能上的差距性才导致帝国的覆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