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展丨走进川博,看明代女性绘画中的情感世界

回溯历史,女性画家的身影很难出现在大众视线中,徒留“丹青之在闺秀,多隐而弗彰”的感慨。明清之际,文化风气的兴盛与活跃,使女性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一批女子的才情“被看见”。独特的生活环境、文化熏陶、审美体验构成了她们不同于以往的绘画美学意识和情态。她们通过绘画映照出自然万物,也照映出自己的情感世界。

1月16日-4月17日,《心·映:明代女性绘画中的情感世界》在四川博物院临时展览4厅开展。通过文俶、叶小鸾、马守真、吴绡、柳如是、黄媛介与李因七位明末清初女性画家的作品,辅以相关文物、文献、史料,试图呈现她们的际遇、情感与思考。本次展览用了七个单元,分别展示这七位女性画家的故事和作品。四川博物院陈列展览部主任任卓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他也为我们揭秘了七位女性画家不为人知的故事。

新展丨走进川博,看明代女性绘画中的情感世界

展览现场

文俶·大明第一女画家

在明代,程朱理学思想达到顶峰,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逐渐凸显。身为名门闺秀的文俶不被影响,最终成为一代大家,有大明第一女画家之称。

文俶(1595-1634),字端容,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明代画家文从简的女儿,在文氏家族的笔墨熏陶下,她从小便喜爱写字作画,精于花草虫蝶。嫁于明代才子赵灵均后,二人隐居于寒山,居山水田园之间,听虫鸣鸟叫,观四季更迭,良好的创作环境,令文俶为之动情。

出于女性细腻的情感和对花鸟特有的偏爱,文俶在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她曾用4年时间悉心描摹内府收藏李时珍的《本草纲要》中草药插图千余幅,并对照她婚后所居寒山中自然界的花草写生,绘有《寒山草木昆虫状》等。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钱谦益曾给予文俶极高的评价:“点染写生,自出新意,画家以为本朝独绝。”

“其实,文俶的绘画有一个‘入’到‘出’的过程。”任卓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其“入”是指对男性(师从)画作精妙之处的领会与模仿,“出”则指在“入”的基础上,到自然中体察,在写生中丰富自己的笔墨功夫。文俶温润而不失厚重、笨拙而不失雅致的艺术特色,体现出一种世代书香所特有的高贵与矜持。但也能发现,家族实际上是文俶作为一个女性画家绘画实践活动的主要范围与界域。

在崇尚儿孙满堂的封建社会,文俶夫妇仅生育了一个女儿,因此她在绘画创作中特别喜欢画罂粟花、萱花、梅花等带有期盼意味的题材。“可见,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下,即使如文俶这样才华横溢的闺阁淑女,依然没办法完全摆脱传统礼制对其根深蒂固的影响。”任卓说道。

新展丨走进川博,看明代女性绘画中的情感世界

叶小鸾·明代闺阁第一人

说到历史上的才女,大多数人会想到李清照。但在明末江南地区,流传于文人之间最著名的才女却是去世时仅16岁的叶小鸾。叶小鸾本人颇有才气,围绕她产生的故事更具传奇性,与其说她是因才华流芳,不如说是她死后的演绎成就了她的才华。她也被认为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型之一。

叶小鸾(1616-1632),字琼章,一字瑶期,江苏吴江人,她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是名震吴江的才子叶绍袁,母亲是著名文学家沈璟的侄女沈宜修。叶小鸾自幼天资聪颖,善诗书琴画,颇为风雅。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她常以琴书为伴,每日静坐北窗下,作诗填词,临书作画。“一炉香相对终日”是她的生活常态,作诗绘画成为了这位年轻女孩的情感寄托。她的诗词凄清寥落,写秋夜暮景,述闺阁景致,为后人呈现了一位少女眼里的人生片段。

不过,世事难料,她与昆山张家长子张立平婚期定在了当年的十月十六。在张家送来催妆礼的当夜,叶小鸾突然染上重病,一病不起,遍寻名医,反而每况愈下。两家人担忧她的身体吃不消,所以将婚期提前到十月初十。得知此消息后,叶小鸾不由感叹:“如此甚速,如何来得及。”十月初十,她病情更重,婚礼也无法举行。第二天,已是强弩之末。最终夭亡。

这位被誉为“明代闺阁第一人”的才女落幕,为后世慨叹。“叶小鸾生前并未曾经历过多少悲欢离合,从后世流传的《返生香》诗集中可以看出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理想爱情的向往。”任卓介绍道,叶小鸾的舅母和姐姐婚姻上的不幸遭遇让她对即将到来的婚姻多少有些恐惧。如此的家庭造就了她看淡世事、多愁善感的性格。而现实的不如意让她更倾心于梦幻中的神仙世界,“每日临王子敬《洛神赋》。”“梦里有山堪遁世,醒来无酒可浇愁,独怜闲处最难求。”这也许是她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新展丨走进川博,看明代女性绘画中的情感世界

马守真《竹兰图扇面》

马守真·秦淮河畔一朵兰

明嘉靖时,金陵流传一首民谣:“马湘兰,擅画兰,体如兰,气如兰;品行高洁如幽兰,秦淮河畔一朵兰。”其中唱的马湘兰原名马守真 (1548-1604),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善画兰竹,以“湘兰”名世,又名马湘兰。长于南京,自幼不幸沦落风尘。她并非天生绝美,给人的印象却是“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见之者无不人人自失也。”

马守真在秦淮河边盖了一座小楼名为“幽兰馆”,里面花石清幽,曲径回廊,处处遍植兰花。她在园子里写诗作画,教丫鬟们学习唱曲,自得其乐。“马守真爱画兰爱写兰,她所画的兰,多为荒坡辟谷里的香兰或是坡土地上的野生兰花,充满着自然荒朴的气息。在构图上,也不拘泥,而是随势而生。她的绘画中借物言志,兰花及其精神渗透在其生命始末,表达其虽身处烟花巷陌但对高洁人格的追求与自我塑造至死不灭。”任卓说。

谈及马守真就离不开王稚登,王稚登(1535-1612)又名王穉登,字伯谷,拜文徵明为师,学习诗词书画,文徵明逝世后,以其诗文最为出众,是吴门末期的代表人物。他曾救24岁的马湘兰于困境,结下了忘年之交。但美好的爱情并没有发生,此后的三十余年,她曾两次表达了永结同心之意,王稚登都委婉拒绝。此后,马湘兰再未提及,只是将情困在自己的内心,寄于画笔之下。

马湘兰知音识曲,精通音律,培养了一支技艺精湛的戏曲班,能演《北西厢》全本,为北曲在南方的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王稚登七十大寿,时或感自己时日无多催湘兰前往一会。时年五十七且有病在身的马湘兰买楼船、载蝉娟,几乎倾尽所有来到了王稚登居住的苏州“飞絮园”,为他举办了祝寿宴会,宴会上她重亮歌喉演出了《西厢记》, 为相恋三十余年的王稚登高歌一曲后离开了人世。

新展丨走进川博,看明代女性绘画中的情感世界

柳如是《桃花扇面》

柳如是·“秦淮八艳”之首

1645年,明朝灭亡,清军南下直逼南京。南京河边有一对夫妻,女人劝男人说,大明已亡,不如你殉国,我殉夫,咱俩投河自尽吧。只见男人摸了一下河水,说,水太凉了,算了吧。女子听闻此话,转身一头栽进河里。死了吗?没死。男人将她捞起来,还活着一口气。但俩人从此分道扬镳。这个男人是文坛泰斗钱谦益,女子是明朝最有名的妓女柳如是。

柳如是(1618年-1664年)的人生跌宕起伏,几经周折,凭一己之力青史留名。她本名杨爱,又称河东君。江苏吴江人。因读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早年曾为南京名妓,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其博考群籍,能书善画,被称为“秦淮八艳”之首。

柳如是在与陈子龙、陈继儒、汪汝谦、钱谦益等人的交往过程中,文学艺术修养有了显著提升的。“她画风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与黄媛介为诗画密友,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任卓说,她常着儒服,以男子形象与“云间三子”议论国事,写下“日毂行天沦左界,地机激水出东溟”这段充满阳刚之气的诗句,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来挽救风雨飘摇中的大明王朝。

其实,青楼画家喜欢以兰、竹、梅作为创作对象,不仅表现自身的高洁情怀,也更能衬托出她们不畏环境艰辛且生命力顽强的特点,借物言志,既迎合士大夫们标榜的志节情操,又表示出自身虽坠入青楼,仍不失高洁,柳如是的绘画作品大多就以此为描绘对象。

崇祯十四年(1641),赋闲在家的文坛领袖钱谦益迎娶了相识不久的柳如是。这一年,钱谦益刚好59岁,而柳如是23岁。钱谦益以正妻之礼迎娶她,修建绛云楼,为她创作书画、研修学问提供条件。但舒适的环境与钱首辅的宠爱,并未磨灭其志。甲申国破后,像其他文人志士一样,柳如是选择与钱谦益投江明志,但却因钱首辅著名的“水太冷”,让柳如是的心与大明朝一起消散。

红星新闻记者 曾琦

编辑 李洁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