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般都是有脾气的,天才和疯子往往也是只有一线之差的。很多天赋异禀者都有着许多这样或那样的怪癖,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超凡脱俗的天才。从某种角度来说,如果他们一味的循规蹈矩,可能他们也就不是天才了。但这样的天才往往结局都是不太好的,甚至是相当凄怆的。今天的主人公徐渭就是这么一位极其个性又极其传奇的天才。

徐渭
徐渭字文长,“徐文长”这个名字也是为更多人所熟知的。徐渭是浙江绍兴人,父亲曾经做过夔州(今重庆)的同知,出身还算富贵。但是徐渭却并没有享受到多少家庭的温暖:他是侧房出生,一直由没有儿子的嫡母抚养;而在他出生不久以后父亲就去世,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十岁的时候,徐渭的亲生母亲被彪悍的嫡母赶出家门;十四岁时,嫡母也与世长辞,从此以后徐渭就跟着比自己年长三十余岁的长兄生活。岁数足够做自己父亲的长兄与自己也并非一母所生,更谈不上多少手足之情,抚养他纯粹是因为他和自己有着共同的父亲。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徐渭,自然谈不上有多少家庭的温暖。但是这并不影响徐渭展现出他过人的天赋。十岁的时候,徐渭就模仿汉朝著名文学家的散文《解嘲》写下了《释毁》,名声大噪,都把他比作前朝的神童。但这位天才也有点小怪癖,就是在晚上喜欢一个人抱膝长啸(和诸葛亮出山前有点像),只是在呼啸的时候,徐渭的眼角常常有泪水划过,那是充满着对自己命运的愤懑和前途的迷惘的眼泪。
长兄虽然不太喜欢这个小弟弟,但是还算尽心尽责。徐渭二十一岁的时候入赘了当地有名的富户潘家,老丈人很看重这位天才女婿,带着他和自己一起去广东上任,一路上翁婿二人游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徐渭也协助岳父处理了一些公文,初步地展露了自己在行政上的能力。往返于浙江和广东途中,徐渭还参加了“越中十子”的文青小团体,越中十子里的小伙伴们都非常认可徐渭的才华,称他是越中第一才子。
只是这位大才子虽然在琴棋书画方面都是样样精通,却唯独对科举这一项齐家治国的“正途”不甚精通。徐渭二十岁才考上秀才,之后连续参加八次乡试全部落榜,四十多岁连个举人都没混上。不但在考场上屡战屡败,作风豪放却又不善经营的徐渭在哥哥去世以后没能守住家业,二十五岁时就被恶霸霸占了家里的良田美宅,妻子潘氏也因此一病不起,一年后与世长辞。
接连不断的打击让徐渭变得更加放浪不堪,如果说之前的考试是他准备不足,后面的考试就是他纯粹不打算好好考。考不上—怨恨社会—胡乱答题—继续考不上,徐渭的科举之路几乎就是沿着这个死循环一直走下去。
徐渭虽然放浪,但绝对不是个反社会的人。相反,他还把被嫡母赶出家门的生母接回家居住,这在当时社会的礼法是所不允许的。除此以外,徐渭还非常关心国家大事,无论是蒙古铁骑再一次围困京城,还是倭寇进犯江浙,徐渭都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并且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来体现自己的爱国之情。
自古绍兴出师爷,徐渭作为一个绍兴人,生下来就有着当参谋的优秀基因。他的才干也受到了当时东南一带最大的实权派胡宗宪的注意。喜欢学诸葛亮抱膝长啸的徐渭在出山这方面也向孔明先生看齐,让胡宗宪请了自己三次才为他干活。在胡宗宪的幕府中,徐渭成为了最扎眼的人:徐渭酒喝多了,胡宗宪要把衙门大开等这位师爷回来;召开军事会议时,徐渭总是最后一个到的,还穿着一身休闲装到场。
《绍兴师爷》剧照
胡宗宪对纪律、礼仪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他身边只有徐渭能如此放肆。之所以如此纵容徐渭,纯粹是因为徐渭的才华确实太高了。世宗皇帝喜欢祥瑞,还喜欢下面人拍马屁,恰巧胡宗宪弄到一头白鹿,就让徐渭和其他师爷各写了篇《进白鹿表》,然后拿给一位文采很好的学士看。学士看到徐渭的文章就觉得非常好,认为应该把这篇文章献给皇帝。世宗收下白鹿本就很高兴,再看到文采飞扬的《进白鹿表》,就更加宠幸胡宗宪了。一篇文章让胡宗宪更加受宠,胡宗宪自然也就特别看重徐渭,对他的小节自然也就睁一闭一眼了。
胡宗宪
当然,倘若徐渭只是一个马屁文章写的好的师爷,胡宗宪也不会太看重他,最多只是在需要给世宗皇帝戴高帽的时候把他请出来用一用。徐渭之所以特别受胡宗宪重视,不仅是因为文笔,更因为他的战略眼光。
此时东南沿海已经陷入了抗倭战争的泥潭。倭寇就像皮肤病一样,一开始只是一两处闹事,逐渐地开始滋生蔓延,而且逐渐有中国人加入,其性质已经从一开始的小打小闹、抢钱害人逐渐发展到了攻城略地、与政府对抗的程度。一股倭寇从浙江登陆,竟然一路打打杀杀到了明朝陪都南京城下才被剿灭。
倭寇
被倭寇搞得焦头烂额的胡宗宪就像打地鼠一样,打掉一窝又冒出来一窝,而且越冒越多。徐渭在充分了解了形势后提出了“先定大局,谋而后动”的八字方针,认为倭寇虽然多,但是绝大部分背后都有着汪直等几个中国人的影子,正是这些人才搅动的整个东南鸡飞狗跳。局限于一城一池的得失、个把匪帮的剿灭,对全局并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只有把这几个匪首干掉,倭寇才能平定。
深以为然的胡宗宪迅速将其作为自己剿灭倭寇的主要指导方针。在这个指导思想的引领下,胡宗宪恩威并施,各个击破,在他和徐渭的设计下汪直等大海贼王纷纷人头落地。与此同时,在一代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的带领下,明军在战场上也不断取得胜利。在世宗皇帝去世不久以后,东南一带的倭乱终于平定,中国人民战胜了倭寇。
戚继光塑像
作为对倭作战的总指挥和总参谋长,胡宗宪和徐渭的功劳是不容抹杀的。在举国欢庆倭寇终于平定的时候,受到嘉奖的名单里却没有这二位,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胡宗宪为了让自己的抗倭事业得到朝廷方面的支持,不仅一直给皇帝搞祥瑞,还长期依附于严嵩,再加上自己生活也不检点,手上不干净,在严嵩倒台后他也跟着倒台,不久后在狱中自杀身亡。
而徐渭作为胡宗宪的心腹幕僚,帮着徐渭干了多少见不得光的事情只有他自己知道。本来心理就极端敏感脆弱的徐渭,生活又给了他无数的打击,再加上长期沉迷于酒精,使得他的神智终于出现了问题。为了不让自己被抓进大牢,徐渭亦真亦假的开始了自残:用锥子扎自己耳朵,还拿锤子把自己的阴囊砸烂(这不是真疯了基本做不到)。
不过比较尴尬的是,徐渭这么折腾自己,还是进了大牢。不是因为受胡宗宪牵连,而是因为他在发(装?)疯的时候失手杀了自己的续弦妻子。牢房是个很适合做研究的地方,在这里徐渭又开始研究起了《周易》并且颇有建树。而且徐渭还有一帮好朋友,终于徐渭在服刑期没满的情况下就出狱了。
出狱以后的胡宗宪开始了他四处游荡的晚年生活,祖国各地都留下了他的脚印。不久以后,他的朋友邀请他去北境,徐渭欣然前往。在北方,他遇到了与他一起并肩作战的老朋友戚继光,并由戚继光推荐去辽东总兵李成梁家做老师。
在李家,徐渭完成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件伟大的事情:他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了李家的几位公子,并将自己的实战经验结合戚继光的名作《纪效新书》,系统地向学生们介绍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将领,尤其是如何和日本人作战。李家大公子李如松认真学习了徐老师所教的东西,并在数十年后的壬辰倭乱中大败日军,用实际经历证明了徐渭的伟大。
李如松
将自己的全部抗倭心得教给学生以后,徐渭谢绝了李家人的盛情挽留,离开了北方,继续云游四方。期间也有其他朋友邀请他做幕僚,但是徐渭受不了那些人的繁文缛节,甚至说出了“我就是判死罪也就是挨一刀,可你要我这样就是要把我剁成肉泥”的话,都干不了多久就走了。
徐渭的字画
徐渭的一生放浪形骸,不喜欢束缚。在他看似快乐的身影背后其实是无尽的心酸,作为一个从来没有享受过天伦之乐的人,生活又接连不断地给着他各种打击。也许他最怀念的时光是在胡宗宪幕府中的岁月,那天天无拘无束、有酒有肉,但是却可以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岁月。不知道徐渭在他生命最后的一刻,眼前会不会浮起他和胡宗宪、戚继光一起为了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而坐在一起讨论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