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曹操用三件事告诉我们:不想被淘汰出局,就要在这三方面反着来

曹操用三件事告诉我们:不想被淘汰出局,就要在这三方面反着来

现在无论在哪里都是有竞争的,而我们所说差别只不过是竞争的激烈而导致的结果。众所周知,三国时期是个乱世,这也就注定了它的竞争是很惨烈的,导致的结果就是冰冷的—生死存亡。曹操是个胜利者,但是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因为无论是哪个方面,他都比不过其他人,那么他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而使得自己不被这个乱世淘汰呢?追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三个方面,他总是不按正常的套路来,这对现在的我们起着借鉴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根据曹操的实例,一起来谈一谈。

曹操用三件事告诉我们:不想被淘汰出局,就要在这三方面反着来

第一个特点是干正经事时很低调,而干表面工作时很高调,他的这个特点跟我们上面所讲的是反着来的,仔细分类的话,所谓的正经事就是关于生死或者是发展的事情,而表面工作则指的是职责之内的,最经典的就是他杀杨修了。

我们其中要讲的一个正经事就是曹操要退兵,这场大战对于曹操是不利的。而且他都已经离开两年了。他们都说曹操威胁其他人,而占据了很多的机会,但是却忘了有多少的收益,就有多大的风险。在汉献帝身边,一直有着反对曹操的声音,而他的软肋也正是在这里。一旦汉献帝在他远离时控制了局面,那么曹操想要翻盘的机会是很小的。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说出了鸡肋,怎会想到竟然被杨秀悟出了,结果他就被杀了。这样就引出了另外一件正经事,对于门阀士族的警惕,而杨秀便属于这一类,而且他还参与到了他两个儿子斗争当中,这就是他的另外一件正经事,关乎他的生死存亡。所以曹操就非常高调的宣布,杨修扰乱军心,所以我要杀你,这是我的职责,如果不杀你的话,就正不了军心。但是隐藏在背后的原因是曹操的那两个软肋,所以他死的一点儿也不冤。

曹操用三件事告诉我们:不想被淘汰出局,就要在这三方面反着来

像这样的事情,曹操曾经干过很多次,就像官渡之战中,他跟荀彧有书信往来,探讨一些正经事。但表面上他高调的鼓励士兵,不要急,半个月之内,我肯定会打败袁绍,到时候你们就不用这么辛苦了,但一会儿,他又会跟将领一起研究到底如何干掉他。

当他干掉以后,搜出他手下很多人都跟袁绍有过书信往来,他看也不看,就让人烧掉,说连我那个时候都没有底,就不要说你们了,我原谅你们了。所以你看,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了。

第二个特点是他做事不留余地,但心思却很细腻。在三国演义中,都说刘备爱哭鼻子,但从历史上来讲,曹操确是很爱哭的,他会哭很多人,从曹操这一系列的哭当中可以看出,他待人是很细腻的,跟我们所认识的喜怒不形于色是完全不一样的。他这种很有人情味的特点,是它的魅力所在。同时冲消了他做事不留余地的影响。最经典的案例则是在官渡之战时,他偷袭了乌巢,而这个巢的大将叫淳玉琼,他跟曹操一样在汉灵帝时期,是将军之一,后来被袁绍收服了,在偷袭之后,他割掉了淳于琼以及他手下的鼻子,但却放了他的手下,杀了他。放了他手下,是给袁绍大军制造混乱去了,一是可以动摇军心,。二是他们看到这些没鼻子的士兵会对其他士兵产生一种视觉冲击,为什么他那么多的军队仿佛一天内就被打垮,而且被俘了那么多人?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哪怕战争结束以后,他亲自祭奠袁绍时,他却哭了。

曹操用三件事告诉我们:不想被淘汰出局,就要在这三方面反着来

而他这样子反着来也可以说明他是个危机意识很严重的人,他必须要改变这个局面,该下手时必须要下手,而且人和事一起来,毕竟事在人为,谁又能分得那么清楚呢?但只要局面得到改观,他就又恢复了,其实他是很理性以及冷静的。

第三个特点则是他信任以及愿意把权力给敢怀疑自己的人。首先,敢怀疑自己并且表达出来的人才是你应该珍惜的手下,因为怀疑是另一种验证方式,敢于表达出来则是对于你的信任。最经典的一个例子就是张辽反对曹操的决策。在曹操决定征讨乌丸的时候,他是不赞成的,他表示,这个地方不能离开人,因为还有刘表,万一他和刘备一起偷袭呢?曹操否决了他的想法,认为刘表不敢,而刘备也没有这个实力,所以他就带着张辽一起出征了,而当曹操带着一部分精兵占领了白狼山以后,面对不断而来的大军,曹操再次问张辽,现在该怎么办呢?张辽给他的提议是因为乌丸的根基没有很稳,如今他不知道咱们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所以就应该一鼓作气的击败他们。于是曹操二话不说就把指挥旗交给了张辽。意思也相当明显了,你可以指挥所有的大军,当我不存在。这样的一份信任,给了张辽很大的鼓励。所以张辽打败了乌丸大军,取得了胜利。你看,曹操就这么敢反着来。

曹操用三件事告诉我们:不想被淘汰出局,就要在这三方面反着来

许多的经验都告诉我们,不能重用怀疑自己的人。例子是一个名叫张郃的人,当初他得知曹操偷袭以后,他就很反对去劫曹操的大营,他的建议是救援,可袁绍不听,反而派张郃作为主将,去攻打曹操的营,结果他败了。只因为少了对他信任以及放权,反而相信另外的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