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国军高级将领中,唯一被部下挟持投诚的人是谁?死后两岸共同追悼

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后,在战场上起义和投诚的国军将领越来越多,他们当中,只有郑洞国一人是被部下挟持投诚的。郑洞国是湖南石门人,出生于1903年,父亲以种田为生,农闲的时候就当裁缝,补贴家用。但在那个乱世,人们的生活都很苦,一年到头也做不了几件新衣裳,因此郑洞国家的裁缝生意并不好。

国军高级将领中,唯一被部下挟持投诚的人是谁?死后两岸共同追悼

好在郑洞国学习很努力,成绩也很好,给了父亲不少安慰。中学毕业后,郑洞国回乡当了一名小学老师。1924年,得知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后,郑洞国弃文从武,考入了黄埔一期,和杜聿明、胡宗南等人成了同期校友。抗战爆发后,郑洞国先是率部在长城一带和日军血战,并在南天门全歼了日军精锐“骷髅队”,一战扬名。

之后他又率部先后参加了长城抗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鄂西会战和长沙会战等战役战斗,功勋卓著。1943年,郑洞国出任新一军军长,率部在缅甸战场上重挫日军,扬威异域,并因此获得了一枚青天白日勋章。抗战胜利后,郑洞国率部进入东北和我军作战,先后给杜聿明和卫立煌做副手。辽沈战役爆发前,国军在东北只剩下了沈阳、长春、锦州三大孤立据点及周围少数中心城市,处境极为被动。

国军高级将领中,唯一被部下挟持投诚的人是谁?死后两岸共同追悼

为了避免东北数十万国军陷入全军覆没的境地,郑洞国多次向老蒋建议,主动放弃长春,将主力集中在沈阳和锦州之间,这样就能化被动为主动,处在能战、能守和能退的有利位置。但老蒋却拒绝了郑洞国的提议,理由是长春曾是伪“满洲国”的首都,轻易放弃的话将产生不利的“国际影响”,这个脑回路也是没谁了。

老蒋不仅拒绝了郑洞国的建议,还派他到长春坐镇,郑洞国后来回忆:“从那时以后,直到长春和平解放前夕,我度过了一生最为艰难和最痛苦的一段时光。”1948年6月5日,东北野战军首长下达了《围困长春的办法》,基本要义是:“断绝对长春的交通与一切商业关系,使粮食、柴草、蔬菜等生活资料,不流入长春,使守军得不到长市外围的供应。同时用炮火及高射武器控制空域,使敌机不敢低飞投掷和着陆,以此限制其空运。”

此后,东北野战军十万围城部队开始了对长春长达150多天的围困。长春守军的补给只能靠空运来维持,不久后大房身机场失守,空运断绝,长春城内开始出现粮荒。新七军和60军的六名师长联名给老蒋写信,请求派兵解围。老蒋给他们回信:“希望你们艰苦卓绝,支持到底。”随后老蒋又亲自给郑洞国发了一封密电,命令他长期固守,叫他把长春市民的一切物资粮食完全收归公有,然后计口授粮,按人分配。

国军高级将领中,唯一被部下挟持投诚的人是谁?死后两岸共同追悼

郑洞国认为老蒋的这个办法不可取,他自己推出了一个《战时长春粮食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准许市民留下能吃到九月的粮食,其余的粮食,一半卖给部队用作军粮,一半可以自由交易,但交易的时候必须按照政府制定的价格,哄抬粮价者严惩。不料此举不但没能解决粮食问题,还导致投机倒把瞬间盛行,粮价一路飞涨,到十月份的时候,一斤高粱米的价格已经达到了两亿五千万元(东北流通券)的天文数字。

随着冬天的来临,长春守军在忍饥挨饿的同时还面临着燃料不足的难题。为了取暖,国民党守军开始拆民房,砍市内的树木,甚至把马路上的柏油也挖起来当燃料了。郑洞国后来回忆:“七月以来,市内已有饿殍出现,许多老百姓因粮食吃光或被军队搜光,只得靠吃树叶、草根度日,结果因身体极度虚弱而病死、饿死的人愈来愈多。有的人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倒下就死去了。”

国军高级将领中,唯一被部下挟持投诚的人是谁?死后两岸共同追悼

内外交困,郑洞国知道再守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他决心率部突围,能出去一个算一个。但就在突围前一天,曾泽生率60军起义了,长春一半防区被解放军占领。两天后另一支部队新七军也放下了武器,郑洞国率部分亲信困守长春中央银行大楼,并给老蒋发了一封诀别电,准备自杀身亡。紧要关头,部下涌了进来,挟持郑洞国投诚。新中国成立后,郑洞国先后在水利部和政协任职,1991年病逝,受到了两岸的共同追悼,骨灰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