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许多国军高级将领的表现都堪称灾难,胡宗南、汤恩伯和刘峙等常败将军就不用说了,就连薛岳和王耀武这样的名将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水准。薛岳在徐州“绥靖公署”主任的位置上只干了半年就葬送了老蒋三个嫡系整编师,老蒋一怒之下将其撤职。王耀武在山东也是连吃败仗,十万大军把守的济南更是在短短的八天之内就被华野给攻克了。

和这些人相比,白崇禧算是表现比较好的一个人了。由于老蒋的猜忌和掣肘,加上白崇禧有意自保等原因,他在解放战争中出场的次数并不多,广西战役中还被四野大军横扫,一败涂地。因此有不少朋友就认为白崇禧的水平有限,实在不配称小诸葛这个称号,但其实这是个误解。白崇禧的水平究竟如何?看看中野从大别山出来时还剩多少人就懂了。
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老蒋改变了打法,开始集中兵力对山东和陕北这两个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为了给这两个解放区减压,1947年7月初,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多人突破黄河防线,向大别山地区挺进。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转战,打破了国军的围追堵截,在10月末的时候胜利挺进大别山。
虽然在转战的途中损失了部分兵力,但经过补充,此时中野主力还有12万之众。挺进大别山之后,中野很快就解放了30多座县城,初步站稳了脚跟。当时长江流域是国统区的中心,这一带有国民党的行政中心南京,还有经济中心上海,是老蒋最为看重的地区。而这个地区的正中央,就是大别山脉。
中野12万大军挺进大别山,一下就在国统区的腹心地带楔入了一颗钉子,对武汉和南京等地形成了直接威胁。身在南京的老蒋慌了神儿,立刻命令白崇禧率15个整编师的兵力对大别山进行围攻。过去国军对解放区的进攻采用的大都是多路突击的方式,这就给我军各个歼灭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白崇禧吸取了这个教训,严禁各部孤军突进,每次行动至少都是两个整编师抱团滚动,五六万人的铁桶阵使我军很难有下手的机会。白崇禧此举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稳扎稳打,迫使中野和其拼实力拼消耗。面对白崇禧的险恶用心,中野大军在大别山中和敌人打起了转转,意在用不断的转移来拖垮敌人并寻求战机。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这种战法在红军时期屡试不爽。然而这一次面对白崇禧却不灵了,白崇禧统领的15个整编师当中,包括了不少桂系主力,这些部队在抗战时期曾在大别山一带和日军打了多年的游击,山地作战经验十分丰富,对这里的地形比中野还熟悉,因此中野很难将他们拖垮。
在这种情况下,中野只能被迫和敌人打硬仗。本来兵力就处于劣势,加上在过黄泛区的时候又把重武器给丢弃了,因此几仗下来我军并没有占到便宜。在军事进攻的同时,白崇禧还采用保甲联防和“五家连坐”等手段隔断了当地百姓和中野大军的联系。中野挺进大别山本来就是无后方作战,粮食的补给和伤员的安置都要依靠当地百姓来解决。如今这种联系却被白崇禧给切断了,我军的粮食补给和伤员安置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除此之外,白崇禧还把那些地主、乡保长和革命叛徒组织起来,成立了“小保队”。这些人不但熟悉当地的风俗民情,对我军的游击战术也比较了解,经常对我军的小股部队和掉队的伤员进行袭击,比国民党的正规军更难对付。面对白崇禧多种手段的“进剿”,中野的处境日益艰难,伤病员越来越多,粮食弹药却越来越少。
在这种情况下,中野继续在大别山坚持下去的困难变得越来越大。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1948年2月上旬,中野主动转出大别山,此时全军仅剩下了不足6万人,损失过半。白崇禧仅仅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就使中野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并主动撤出大别山,这样的战绩在国军高级将领中凤毛麟角。以此来看,白崇禧确实配得上小诸葛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