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朝被灭以后,为何“老秦人”没有复国?

老规矩,先上答案:秦国灭亡的时候,所谓的老秦人早已经沦落为众人,已然没有号令众人的能力和实力;其次,他们身是秦国人,但是心早已经跟秦国的荣辱无关了。

让我们回到秦国灭亡的那一刻,刘邦打进关中之时,其实秦国还是拥有很多的军队,包括之前蒙恬、蒙毅在北疆统领的数十万军队,而在南疆,也就是现在的岭南地区,秦国大将赵佗率领了50万军队,直到秦国灭亡这两支军队都没有回来救援。

其实这些都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也是秦国人,但是在与秦始皇和秦二世的相处过程中,逐渐离心离德,老秦人也逐渐跟秦国宗室脱离了利益关系,不再效忠于皇室,那么它的没落也就成为了必然。

“老秦人”想要复国是不可能的,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1、“老秦人”压根就没有实力

六国灭亡之后之所以能够再一次复国,很大原因就是因为秦国已经衰落,民心向背,君臣不和,古代称之为一个国家的气数已尽。然后在秦灭六国之时,很多国家的重臣、宗室并没有赶尽杀绝,在当地还是很有号召力,这些号召力给了他们复国的实力。然后秦国的灭亡的时候,秦国的宗室、重臣等早就没有了。总的来说是两个方面造成的。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朝被灭以后,为何“老秦人”没有复国?

一方面是,秦国当政者的不断地的杀戮,具体来说是两位:秦始皇和秦二世。

秦始皇登基之后,将所有的功劳都揽在了自己身上,作为权力控制欲极强的他来说,眼里实在容不得有其他人再从他手里剥夺权力,尤其是自己的宗室。于是秦始皇在位之后,运用了两步路数分化了所有的势力:首先就是分化了老秦人的势力,先是重用楚系外戚把持朝政,其次是提拔了一波关中将领掌控军权(比如蒙恬、蒙毅);第二步,通过成蛟叛变和嫪毐之祸将楚系外戚和韩系外戚铲除,这两个事件中又铲除了一批掌握权力的老秦人势力。

到了秦二世的时候,秦二世甚至做得更绝,在赵高的怂恿下,屠杀了一片拥护扶苏的大臣和将领,其中就有蒙恬、蒙毅父子,还有一片的秦军将领。为了不被族人反对,尤其是那些长辈,秦二世对于老臣一直没有手软,迫害了很多一直维护秦朝宗室的大臣,其中大部分都是老秦人为主。宗室中最重要的就是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为了防止他们出来号召反对他的权力,挑战他的皇权,公开用各种手段,前后20多位兄弟姐妹被秦二世领了盒饭。宗室、老臣几乎在秦二世手中覆灭,六国是有宗室或者老臣才有可能举兵复国,但是在秦二世的操作下,秦国宗室和老臣都没有了。著名的文臣李斯也是在秦二世的时候被杀的。秦二世为了自己的享受,大力建设骊山墓、皇宫、陵园等等,秦中人民苦不堪言。

老秦人对于秦王们的做法相当地不满,他们的心早已经被深深地伤透,就连章邯也不愿意为了秦国的事业拼尽自己的所有,最后在被项羽打败的差不多了,就直接投降了,手握重兵的赵佗等将领也不愿意回来解救秦国。

2、项羽和刘邦的分化

既然秦始皇、秦二世不得人心,但是老秦人的威力和实力还是很强悍的,他们假如能再次团结一心,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为此项羽和刘邦攻占了秦国领土之后也是采用一系列的方法防止这种事情发生,但是两人的方法又不同。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朝被灭以后,为何“老秦人”没有复国?

项羽杀掉了剩下的赢氏宗族,以及相关的一些旧王公大臣,在分封18路诸侯的时候,为了方便统治,也为了能更好地处理秦地关系,项羽将旧秦地分为几个部分,其中有三块地是分给了投降的秦国大将,分别是章邯、司马翳、董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稳定秦地。同时他们是属于投降的那一派,也便于项羽管理;巴蜀、汉中等地方分给了汉王刘邦,刘邦也知道秦人不好管理,他深知自己的实力不如项羽,不能用武力征服,于是他和谋臣想出了著名的“约法三章”。因为前朝用残酷的法律,刘邦就用宽松的法律,用仁义感化老秦人,这一举措得到了很多很多秦人的认可和支持,也就是得民心。

从项羽和刘邦的举措就可以很容易分析出,秦人就是一股强大的战斗力,不能屠杀他们,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分化、感化他们,只有这样,秦国才不可能复国。

3、商鞅政策的长期执行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朝被灭以后,为何“老秦人”没有复国?

其实还有一点也是需要说明的,以前宗族和老臣们几乎将权力牢牢掌控,商鞅之所以死得那么惨,就是因为他的政策剥夺了上层那帮一直支持赢氏宗族的老秦人,让更多的底层人拥有了出头之日,历经几代人的坚持之后,一直维护赢氏的老秦人的势力也被逐渐上升的新势力瓦解、摧毁,这也让后来的吕不韦、嫪毐这种外姓人也能执掌大权。

老秦人最终没有复国,这个是一个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以至于他们在赢氏覆灭的时候也只是冷眼旁观。早已经入土的秦始皇看到这种结局不知道是什么感想!

面对浩繁的历史,你需要一个放大镜,欢迎大家点评关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