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血战台儿庄》塑造了很多抗日英雄形象,其中国民革命军第31师师长池峰城让人印象深刻。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他下令炸掉浮桥,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破釜沉舟,与敌人决一死战。
历史上,池峰城与电影中如出一辙,而今天要讲的这个人正是池峰城的部下
乜[niè]子彬
。很多人对他不够熟悉,他也是西北军的一员猛将,早年跟随冯玉祥,冯视他为兄弟。可惜,乜子彬晚年独有一腔热血却最终病死他乡。

贫苦少年从军
乜子彬,字森昌,河北乜村人,1902年3月14日出生于一个秀才之家。乜子彬家境贫困,10岁辍学,给村里的地主打工,却经常遭到打骂和歧视。
1914年,乜子彬刚满12岁,当时冯玉祥的西北军招兵,乜子彬慕名投军。乜子彬吃苦耐劳,勤奋上进,短短5年时间便从马夫、勤务兵,晋升为冯玉祥身边的传令兵。
1926年五原誓师后,乜子彬跟随孙连仲进军陕西,1927年又参加北伐战争。在中原大战期间,乜子彬所在的部队奋勇冲杀,击败蒋军张治中部。因其作战勇敢,在西北军屡立战功,冯玉祥赞他为“
拼命三郎
”。
1929年,乜子彬升任营长,后被送往黄埔高教班2期进修学习,其同窗便有池峰城。1936年10月,乜子彬任第26路军第61师第91旅第181团团长,当时总指挥为孙连仲,师长为池峰城。
血战台儿庄
抗日战争爆发后,乜子彬随孙连仲北上抗日,因表现英勇,升任为第2集团军30军31师93旅少将旅长。
1938年3月23日,日军向台儿庄发起猛攻,乜子彬奉命千里驰援台儿庄。31师官兵与日军殊死搏斗,24日时,在日军增援2000人、重炮20门的情况下,乜子彬率兵从后侧攻击日寇,减轻了台儿庄守军的压力。
25日,乜子彬亲率185团再次向日军发起攻击,双方战争激烈,日军见中国官兵人人脱去上衣,手持大刀、赤膊搏斗,吓得他们慌忙逃遁。
双方均死伤惨重,三天下来,第93旅伤亡过半,但却阻止了日军占领台儿庄的妄想。
但日军仍在抵抗,4月3日已经占领大半个台儿庄,师长池峰城下令炸毁运河上的浮桥,切断后路,率全师官兵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乜子彬奉孙连仲总司令命令:“有擅过桥者,杀无赦!”
乜子彬亲自赤膊上阵,全体战士视死如归。最终,中国军队全线反击,这场大战也被称为“台儿庄大捷”。
将帅之才
台儿庄战役,31师师长池峰城有”中国战史上一神人“的称号,其实乜子彬也是”深藏不露“的将领,不光作战勇猛,也颇有将帅之才,其中两件小事非常值得称赞。
第一件,乜子彬有责任和担当。
当时时局险峻,大多数战士都浴血奋战,将生死致于不顾,但也不排除消极抗战之人,185团张营长就是个例。
张营长负伤后,曾擅自脱离战场,身为营长擅自离守,不但没有表率作用,甚至可能引起军心不稳。乜子彬知道后,亲自将其击毙,已定军心,还鼓舞官兵拼死搏斗、以立军功。
在严格军纪的背后,是乜子彬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然。
第二件,乜子彬有将帅之才。
虽然是在外打配合战,但乜子彬常常不顾危险入城视察,他还对团长进言,分析形势很有章法。
乜子彬认为我军士气旺盛,守住台儿庄只是时间长短问题。通过连日观察,他发现百姓房顶上杂物多是木材,他建议团长要注意防火,防止日军利用火攻。
同时,他又提出了三点作战策略:
一是
”制敌之法,亦惟火攻“,建议多准备棉油弹,点着后射向敌军,而且他提供了棉油弹的来源——城中店铺的存货足够;
二是
他发现敌人害怕官兵”近身肉搏“,建议官兵应多采用大刀赤膊的作战方法;
三是
建议在地下埋伏瓦斯,防止敌军打”地道战“,一旦瓦斯爆炸声响,我军也好有准备。
乜子彬的三条妙计,让团长听后无不赞叹其机智聪明。
病死他乡
在台儿庄大战最紧要的关头,乜子彬高呼:“部队皆凋零,忠勇咸效死!”他亲率部队与日军血战整整15个昼夜,为大战的最终胜利立下赫赫战功,战后受到五战区长官部的通令嘉奖。
乜子彬又先后参加了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等,曾7次负伤,2次重伤,险些丧命。1939年2月,乜子彬接替池峰城任31师师长,冯玉祥亲自约见乜子彬,并赠其本人照片,背后亲笔题字“森昌将军留念”,落款为“
愚兄冯玉祥
抗战胜利后,乜子彬郁郁不得志,被免职多次,幸得九十二军军长侯镜如顾念,聘乜子彬为该军挂名副军长。
1948年4月,乜子彬赴南京看望孙连仲,
但却自此与家人失联。
直到1955年,原西北军宿将张知行从香港返回北京时,家人才知:乜子彬已在台湾病逝了。
原来,当年乜子彬看望孙连仲时,忽然身体不适入南京陆军总医院诊治,发现得了鼻癌。住院期间,乜子彬随陆军总医院去了台湾。
在那里,乜子彬生活困难,还饱受病痛折磨,最终于1951年2月20日病逝,年仅50岁。
乜子彬死前连棺材本都没有,还是孙连仲得到消息后,痛捐1000美金,这才办了乜子彬的后事。
尽管故事的结局令人唏嘘,但将军故去,精神长存,正因有无数乜子彬一样的抗日英雄,才有我们的胜利和如今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