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陈赓前后三次入朝,不曾直接参战。美国人惊呼:他是来修长城的

“我这个人一辈子没干过外交,不知如何下手。我看,还是换个懂外交的同志去吧。陈司令员,我觉得你就很合适。你是老资格,蒋介石都怕你,老美更没什么说的。你不是参加过停战谈判么,这方面比我有经验!我觉得,你去比较好。”

1951年下半年,朝鲜战场的局势已经相对稳定。美国不再企图侵占整个朝鲜,并且表示愿意在“三八”线附近展开停战谈判。中朝领导人于是决定边打边谈,争取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志愿军作为这场战争的主打力量,当然必须要派出代表参加。而谁来带队谈判,就成了一个问题。彭德怀总司令推荐的人选,是志愿军的副总司令邓华。但是邓华却感觉自己不合适,于是就说出了上面那段话。他口中的“陈司令员”,就是新中国赫赫有名的大将陈赓。

陈赓前后三次入朝,不曾直接参战。美国人惊呼:他是来修长城的

然而陈赓却笑了笑,说道:“今非昔比啊。如今我的身体和头脑都不如从前了。你见过拄着拐去谈判的代表吗?那不是让人家看笑话吗。”他扬了扬手中的拐杖,对邓华说,“外交确实不是你所长,但你是咱志愿军第一副司令,五次战役你都参加了,情况你最熟悉。所以,这次和谈,你最有发言权。我们都同意彭总的意见。”

于是,邓华走马上任,成了志愿军和谈的首席代表。而陈庚则潜心搞起了工程研究,干了一件震惊对手的大事。

首次入朝,行色匆匆

在和谈这一次的前后,陈赓司令员曾经两次来到朝鲜。

第一次是在1950年。

当时,陈赓正在指挥抗法援越战争,取得了边界战役的决定性胜利。美国人曾经报道说:“法国驻扎在中越边境的精锐部队,一共有3500人。他们在遭受了由新中国训练和武装、已经具有强大战斗力的越盟军队的进攻之后,大部分被消灭了。越南与中国接壤的约250英里的边界地区,法军已经完全没有了防卫力量。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法军最大的军事失败。”

陈赓前后三次入朝,不曾直接参战。美国人惊呼:他是来修长城的

几乎是在取得胜利的同时,陈赓就在计划着入朝作战。当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那天晚上,陈赓在日记中写道:“昨晚失眠,一直在思考着朝鲜的战事。工作是艰苦而又残酷的,我已经准备好贡献我的一切。”

1950年11月1日,陈赓启程回国。到了北京之后,他马上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了越南方面的情况,并且请战参加抗美援朝。毛主席风趣地说:“陈赓啊,你怎么这么好战呢?一听打美帝,我看你的气色都好了。看来,你得去感谢一下杜鲁门啊!”在得到主席批准后,陈赓经由沈阳去到了朝鲜。这次他没有带兵,而是详细考察战场情况。1951年元月底,越南方向情况又出现了变化,陈赓不得不回国赶赴云南。

二次入朝,因故回国

陈赓走后,志愿军打响了第四次战役的枪声。美方的指挥官李奇微绝非等闲,他早就制定了务实的防守反击战术。虽然志愿军在战役第一阶段,取得了歼敌2.2万余人的战绩,但之后却不得不面临敌人的疯狂反扑。而自己的反击动作,也没有达成战略目的。2月16日,第四次战役以平手结束。

陈赓前后三次入朝,不曾直接参战。美国人惊呼:他是来修长城的

2月19日,彭德怀司令员专程回国,向毛主席汇报了朝鲜战况,并请求援助。他建议,应该让陈赓指挥的三兵团迅速入朝。但是此时,陈赓的身体出了很大的问题。由于长期的劳累,他那条受过老伤的左腿再一次关节炎复发。陈赓疼得无法行走,只能先让部队入朝,自己则留在北京治病。

8月17日,腿部刚一消肿,陈赓便拄着拐离开了北京,经由大连、沈阳、丹东再次入朝。此时,第五次战役已经结束,战场上已经形成均势,志愿军也进入战略防御的新阶段。然而,陈赓敏锐地感觉到,敌人可能在朝鲜半岛西海岸再次进行登陆作战。于是,志愿军在这一方向做好了准备,防守得非常严密,最终让敌人的计划胎死腹中。

在做好防御的同时,陈赓还对志愿军入朝之后的战术和伤亡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五次战役中,志愿军和敌人的伤亡比一直是在一比二、一比三之间。陈赓意识到,仗不能再这样打下去了,战士们的生命是宝贵的,决不能干用生命还胜利的事情。他的头脑中,回忆起当年淮海战役中,曾经保护过战士们的战壕来了。可能,这正是改变情况的契机。

陈赓前后三次入朝,不曾直接参战。美国人惊呼:他是来修长城的

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陈赓走出了司令部,开始到前线视察。他看到了前方战士们自己改良的“猫耳洞”后,赞不绝口,觉得与自己的设想不谋而合。这种所谓的“猫耳洞”,就是一种在战壕侧壁挖掘的,一种外大内小的洞,既可以用来隐蔽,也可以用来储存弹药。将“猫耳洞”中间用通道一相连,就是一个攻守自如的防御工事。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坑道”的前身。

于是从1951年9月开始,陈赓亲自主持工程,在防御正面修筑了200公里长度的坑道,将海防和陆放连接起来。同时,他又调配后勤资源,在防御的纵深面囤积了大量的物资。前线的战士们,从此再也不用为吃饭和但要担心了。从前的炒面就白雪,变成了油条蘸豆浆,已经彻底达到了毛主席要求的“先吃饱、再吃好”的要求。

然而,国内此时又出了一些事情,陈赓不得不再次回国处理。他的第二次朝鲜之行,也就此截止。

陈赓前后三次入朝,不曾直接参战。美国人惊呼:他是来修长城的

三次入朝,创造奇迹

身体不好的,不止陈赓一人。彭德怀元帅在朝鲜支撑大局,身体也已经是超负荷了。他本身患有严重的慢性肠炎,又经过了两年的高强度工作,实在是难以支撑了。而此时,志愿军第一副司令邓华也因为身体原因,回国休养。朝鲜战场迫切需要一位能掌控全局的人去主持。于是1952年4月,陈赓受命再次入朝支援,全面接管志愿军的所有指挥工作。

陈赓立刻开始召开了军长级会议,在志愿军全军推广坑道工事。同时,他还结合自己的设想,提出了改良意见。在他的提议下,坑道体系的设计越来越完善。不但能做到坚固、防水、防毒,还有餐厅、仓库、厕所等固定功能区。甚至大一些的坑道内,还有开展政治教育的小礼堂。

在陈赓的命令下,前线的战士们一手拿枪,一手拿起了锄头和镐,开始了挥汗如雨的施工。在那个时候,镐和凿子成了部队中消耗量最大的物资。后来,战士们做了一种奇妙的废物利用:美军打过来的炮弹和炸弹,上面用的钢铁都是非常优质的。有人将其融化之后做成工具,竟然比从国内调配的品质还要好!用敌人的物资对付敌人,成了当时志愿军中的一大笑谈。

陈赓前后三次入朝,不曾直接参战。美国人惊呼:他是来修长城的

辛苦的施工,很快就收到了丰硕的成果。

从美军发起的夏季攻势之后,志愿军的伤亡数字开始显著下降!虽然美国人阔气,从不限制使用炮弹的数量,但是他们的战果却并不大。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这样的场景:美国人在发起了几轮轰炸,以为志愿军阵地上已经不会再有活人,于是便发起了冲锋。可是每一次的冲锋,都会被密集的火力打回来。美国和南朝鲜军队几乎被折磨的崩溃,因为他们不管扔出多少火力,志愿军阵地上的枪声就是不会停止!

而反观志愿军部队自己,则是越来越轻松惬意。随着坑道施工质量的不断提升,防御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有的时候,甚至敌人的炮弹在坑道口爆炸,都不会对志愿军战士造成伤害。他们所要做的,就是等炮声停止之后,居高临下的消灭敌人的冲锋步兵。在上甘岭战役中,敌军的炮火将山头都削掉近两米,可始终没能让15军失去战斗力。坑道,成为了志愿军们坚固的堡垒!

后来据统计,1951年下半年,美军要打出40—60多颗炮弹,就能造成一个志愿军战士的伤亡!到了1952年,这个数字由提到高了660颗炮弹!比起开战之初来,更多的志愿军战士得以保全。陈赓终于在战士的生命和战役胜利的天平上,找到了平衡点。

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修筑的坑道,总长度达到了1290公里左右。如果算上战壕和交通壕,那总长度则达到了6240公里!这相当于从中国的沿海城市连云港,挖了一条直通古都西安的石质隧道。比起著名的万里长城来,还要长出不少。后来,美国人在得知这个情况之后,不由得感叹道:“志愿军不是来打仗的,是来修长城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