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果麦文化瞿洪斌:用文字洗去浮华,让IP枝繁锦绣丨大咖下午茶

作者:财经下午茶

果麦文化瞿洪斌:用文字洗去浮华,让IP枝繁锦绣丨大咖下午茶

瞿洪斌,果麦文化总裁、董事。

果麦文化(股票代码:301052)成立于2012年,主要从事包括图书策划与发行、数字内容、IP衍生与运营等文化传媒类业务。公司策划并出版过多种爆款图书,如《小王子》、《皮囊》、《浮生六记》、《故事》等。旗下签约有易中天、韩寒、杨红樱、罗翔、蔡崇达、张皓宸等作家,并参与出品《后会无期》、《乘风破浪》、《飞驰人生》等著名电影。

财经下午茶特邀瞿洪斌先生做客《财经下午茶》对话栏目,与财友们分享出版行业的未来、打造爆款书的秘诀、私域流量的价值等话题。

果麦文化瞿洪斌:用文字洗去浮华,让IP枝繁锦绣丨大咖下午茶

01

一脉相传的“躁动”之心

财经下午茶:“果麦”这个名字非常有趣,背后有什么深意吗?

瞿洪斌:现在大致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果然大卖”,希望书籍能够大卖;第二种是“水果和小麦”,被理解为“精神食粮”;第三种是我们的初衷,在最崇拜的两个公司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极具创新精神的苹果、工作方法和员工关怀做到极致的麦肯锡。

财经下午茶:果麦是文化出版行业,您认为高科技公司苹果、咨询公司麦肯锡给予果麦最重要的启发是什么?

瞿洪斌:在出版行业,经历了长时间的磨砺和坎坷之后,我们发现不应该完全站在一个“书生”的角度,去看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我们进行的是商业活动,因此永远要有一种创新精神。

果麦也有过非常迷茫以及内部有很多问题的时候。但是我们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没有理解商业的本质,而是完全站在传统做图书出版的习惯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因此显得和市场有些脱节。

因此果麦一定要有商业头脑。其实在任何一个行业,都要有创新精神,否则在一个相对比较传统的行业里,会越来越传统。

果麦一直都有一个“不安分”的基因,总是想有所创新。从一开始,果麦就非常推崇那些做出创新,并且有着良好公司文化和工作方法的公司。而苹果和麦肯锡正是当时我们应该学习的典范。

财经下午茶:果麦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是不是与路总(路金波)和您的个人经历有着特别的关联?

瞿洪斌:应该说有的。路总是互联网出身,曾是中国最早的互联网文学网站“榕树下”的总编辑。虽然我在大学毕业后分到国有出版社当编辑,但是也有一颗“不安分”的心。

当时我做编辑不到4年,觉得光做文字工作根本不了解市场,所以向领导写报告要求调到发行部。在发行部做了5年,觉得见到了天花板,又申请到对外合作部去。我的第一份工作在云南,虽然云南是个好地方,但是对于文化行业来说,各方面是相对比较偏僻的,因此我又下决心到了上海。

所以,我们俩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果麦的“不安分”与此也有所关联。

财经下午茶:您从原来的国有出版行业跳到市场中来,是因为经济的大潮,还是某一件事的触动?

瞿洪斌:首先是市场的大潮。二十多年前,正是中国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的时候,世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随时都有新的模式和产品出现。

路总后来没有继续当作家,而是当了一个为作家服务的人。至于我自己,现在回想起来,当初做出离开体制内国有出版社的决定也是非常大胆的。

当时整个云南省的中小学教材都是我所在的企业在经营,经济效益非常好。但是,我当时认为如果不换个环境,不到上海来尝试,就没有时间和机会了。现在机遇就摆在我面前,到底未来的方向是好是坏,谁也不好说,但是机遇只有一次。所以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企业,抓住机遇是最重要的,而任何机遇都不是板上钉钉的。对我来说,哪怕只有30%的希望,我都愿意去尝试,所以才有那么大胆的决定。

然而,这个决定在我家是非常有争议的。因为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是在学校做教师的。我是第一个打破家庭惯例到社会闯荡的人。因为我看到了一种可能性,哪怕这种可能性并不是很大,但我觉得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可能性变为现实。

果麦文化瞿洪斌:用文字洗去浮华,让IP枝繁锦绣丨大咖下午茶
果麦文化瞿洪斌:用文字洗去浮华,让IP枝繁锦绣丨大咖下午茶

02

始于价值,不止于颜值

财经下午茶:您从事出版行业,是不是也是源于以前爱读书,希望将自己的感悟分享给年轻人?

瞿洪斌:俗话说,读书不是万能的,但不读书是万万不能的。我很幸运能从事出版行业,能够阅读大量的中外名著,给予我文化的熏陶。文化里面都是有精神的,这种精神之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

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的诱惑太多,手机、各类新媒体、各种碎片化信息,还有游戏都会吸引人很多精力。但是我能肯定的是,假如一个人不爱读书,他的进步将会非常缓慢。

不要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看书,期望马上就能带来什么立竿见影的帮助。读书的好处是润物细无声的。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发现以前读过书,里面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人物的精神境界和人物在事业或各方面的追求,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自己。

财经下午茶:果麦出版的这些书,想给读者传递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瞿洪斌:果麦的一句Slogan是“追求价值和美”。人的一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但是往往人们能够选择的并不多,这时就需要选中最有价值的那一个。

以图书为例,每年中国出版的图书浩如烟海。但是对果麦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可以售卖的,必须要有所挑选,要符合果麦的价值观、审美观。

现在有大量的网文,也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果麦不做一些网络阅读作品呢?我想了一下,那个市场确实很大,但是不属于果麦。果麦要给大家提供有价值的东西。

所谓价值,就是至少今后15年之内都有可读性。“短平快”的东西,可能一两年之后就成了过眼云烟。果麦是做文化的,最大的价值就是能够留下痕迹,能够将有价值的东西传承下去。

然后是“美”。果麦做一本书的过程,从设计、用材用料,以及装帧的各方面都要做到极致,不在乎成本有多高。

实际上,这在中国是一个挺大胆的决策,因为中国的图书普遍定价不高。以前中国的很多出版物,从内文到设计,各方面都比较粗糙,和国外优质的出版物相比有差距。但现在,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说,果麦出版的书放眼世界,都是不弱于任何一家出版社的。

财经下午茶:您是什么时候理解到“价值与美”能够提升图书的整个档次呢?

瞿洪斌:大概就是果麦成立的那几年。实际上果麦成立之前,我们团队在出版行业犯了不少错误。包括刚才说的追风口,猜测什么东西可能是大家现在喜欢的,就会考虑出版这样的图书。但我们最终发现,如果没有一个自己永恒不变的文化目标,就会永远抓不到重点。

因此果麦成立的时候就奠定了一个基石,果麦一定要出版有文化传承价值的东西。具体而言,至少能流传15年以上。

果麦文化瞿洪斌:用文字洗去浮华,让IP枝繁锦绣丨大咖下午茶
果麦文化瞿洪斌:用文字洗去浮华,让IP枝繁锦绣丨大咖下午茶

03

寻他千百度,相思上心头

瞿洪斌:第一就是《小王子》,这是本公版书。所谓公版书就是作者已经去世50年以上,大家都能出版的书。

果麦出版《小王子》的时候,市面上至少有500种以上的版本。但在市面上流行的版本翻译水平很一般。果麦有冲动、有责任要出品一本真正的《小王子》,无论是翻译的标准性,还是文学色彩,以及对这本书的深刻导读,把这三者结合起来才是果麦想要的东西。

因此,我们找到了畅销书《追风筝的人》的译者,请他来翻译《小王子》。这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我们看过他翻译的作品,发现他就是我们想找的人。

2010年,路金波和我两个人去东京拜访日本的出版社,在浦东机场买了一本当时的畅销书——《追风筝的人》。在东京的这几天,我们两人都被这本书的故事和文字给迷住了,我们什么地方都没去,除了白天工作之外,晚上就是看书。看完后得出结论,至少是现在我们所见的年轻翻译者里面水平最高的。

后来,我们和他取得了联系。他不仅英语好、翻译水平好,并且对作品的分析甚至比很多文学评论家都强。所以果麦的《小王子》有个很好的导读,凡是不知道《小王子》到底要讲什么哲学观念的人,看过导读后便一目了然。

当时其他公司的《小王子》定价都是20元以下,甚至有10元以下的,而果麦的定价是32元精装版。结果不出所料,果麦出版的《小王子》不到三个月就把其他版本完全打败,成了市场第一畅销的版本。与此同时,还获得了法国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家族基金会的关注。

由于基金会对果麦版本的《小王子》非常赞赏,我与译者专门去了法国里昂,在作者的故居进行了签约仪式,基金会将果麦出版、翻译的《小王子》作为唯一认可的中文简体字版。

至今为止,《小王子》的销量已经接近500万册了,目前是果麦出版书的第一名,市面上的其他版本能到10万册的都不多。如果复盘一下,就是追求价值和美,追求翻译的质量、准确性,追求对作品分析的深度,追求以最美的方式将之呈现出来。

《小王子》所缔造的神话并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结果。

果麦排名第二的书是《皮囊》。这本书如果纯粹从市场角度来考虑,当时应该是不能出版的。

因为《皮囊》是一本纯文学散文,作者蔡崇达是泉州人,书中的内容写的是自己对亲人、朋友以及故乡小镇的依恋。纯文学读物近几年的市场销量是很差的,但是当时我们决定哪怕赔钱也要出这本书,里面有很多非常感人的力量,这种感人的力量是直抵内心的,甚至可以让人泪流满面。

所以当时我们坚持认为《皮囊》是有价值的,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它故事性没有那么强,也没有很多刺激的故事情节,但是平淡中见真情,在平淡中打造了一种深入骨髓的力量。因此我们将它作为一个重点图书出版,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目前的销量接近450万册,是一个行业的奇迹。

果麦文化瞿洪斌:用文字洗去浮华,让IP枝繁锦绣丨大咖下午茶
果麦文化瞿洪斌:用文字洗去浮华,让IP枝繁锦绣丨大咖下午茶

04

出版的前方是“四海”

财经下午茶:果麦三季报中,文化出版的业务占比较大,互联网业务目前仅占10%左右,如何规划接下来的方向?

瞿洪斌:互联网业务是果麦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传统的出版业是To B模式,就是将图书送交给渠道,比如当当、京东、天猫和新华书店,由他们卖给消费者。而现在因为有了互联网矩阵,有了那么多新媒体,果麦和用户建立了直接的关系。果麦已经开始将第一波流量,放在私域流量上,把书直接卖给消费者。因此,今后果麦将是一个“To C”加“To B”的商业模式。

创建自己的私域流量,同时充分利用好别人的私域流量以及最大化地使用公域流量,这是果麦最重要的工作方法之一。比较欣慰的是,果麦已经建立了超过6000万的互联网用户,为未来一系列的推广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财经下午茶:除了出版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增加业绩或者利润?

瞿洪斌:出版是果麦来时的路,但是也是未来全面发展的基石。

出版给果麦带来最大的一个资源就是版权资源,也就是IP。果麦今后将会不仅仅满足于纸质书和电子书出版,还会往其他领域延伸。

第一个就是影视。事实上果麦现在已经投拍过4部电影了,第5部《四海》将会在大年初一上映。不过前提是果麦改编成影视的作品,IP必须要来自于果麦,或者作家来自于果麦。

所以,影视、舞台剧、有声读物、文创用品,这些都是果麦今后将要拓展的新业务类型,市场潜力是相当巨大的。当然还是要牢记一个信念,就是版权的源头是来自于果麦的。凡是和果麦无关的东西不去碰,否则失败率太高了。果麦对受众群体非常了解,因此在转化为影视产品的时候,我们有信心把其中至少50%的读者转化为观众。

财经下午茶:果麦签约了很多有名的作家,包括易中天老师、韩寒等,但其中年轻的作家并不多,影响力也还不够强,现在果麦的作家是不是有一点点青黄不接?

瞿洪斌:这是一个客观情况,新作家比较少。大家说到80后,有韩寒、郭敬明、蔡崇达、张悦然这一批,到90后就很少了。因为移动终端的发达,大家很多的时间都是被碎片化了,写作也碎片化了。因此在写作水平上比较成熟的年轻作家真是不多。但是我觉得不需要焦急,因为时间会让这部分人冒出头来。

假如一个作者在20岁的时候写出来的东西还比较幼稚,但他热爱写作,那他到30岁的时候就一定能够突显出来。因此果麦不会刻意地去追求,或者要培养几个年轻的00后、95后作家。

写作有时候是看天分的,我们会对这些人给予关注。当他们显露出写作才华,能够真正地影响当代人的时候,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去跟他们进行深入的合作。

财经下午茶:如果一位作者被出版行业的许多公司都看中了,果麦与其他公司相比,竞争优势在哪里?

瞿洪斌:果麦的竞争优势就是一个,口碑。果麦不会竞价,拼谁付的钱多。

就算第一次争取并不成功,也可以着眼于未来。因此有一些作家,我们很久之前和他们就有联系,但真正地进行合作也就最近一两年。对方充分了解我们,我们也充分了解对方,这样双方合作起来就更加默契。

当然行业里也有一些不良现象,比如不计成本地疯狂竞价,果麦是不会参与的。果麦靠得是为作者提供增值服务,为作者进行策划,想作者想不到的地方。

作者一旦将图书放在果麦出版,我们能够让他各方面利益最大化。图书销量最大化,能够改编成影视、舞台剧;除了纸质书之外,电子书和有声读物也有巨大的销量,甚至还可以向其他方向去发展。果麦面对的竞争很激烈,但也不在乎一两年。

事实上,果麦是拥有中国最大著名作家队伍的出版公司。

果麦文化瞿洪斌:用文字洗去浮华,让IP枝繁锦绣丨大咖下午茶
果麦文化瞿洪斌:用文字洗去浮华,让IP枝繁锦绣丨大咖下午茶

05

文化一棵树

财经下午茶:果麦成长的过程中也有过迷茫,您是怎么带领团队走出坎坷,寻找到方向?

瞿洪斌:我觉得最大的功劳应该归在路总身上。在果麦成立的前一年,我们犯了很多错误,出了很多错误产品,这个时候我们宁肯把手头的工作全部放下来,只学习。第一就是读书,大家集体阅读,既有文学书,也有经管图书,从书里找精神力量和方法论,另外总结我们的竞争对手,或者同行业公司的一些成功案例。因此经过一年左右的学习,我们才总结了一套适合果麦的工作方法。

最关键就是要静下心来思考和学习,在迷茫时不急于做一些重大的动作,只有把一切都想好了,想成熟了,才可以坚定不移的按照自己的方向走。

果麦成立的前三年,每年做的产品很少,本来可以做更多,就是为了让每个产品通过果麦内部的运营打造极致。只有当我们具备了一定内功的时候,我们才去做规模。

财经下午茶:文化出版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专注的赛道,您希望果麦未来做一个细分赛道里面的“小而美”,还是希望成为一个版图更大的“巨人”?

瞿洪斌:我们也希望版图更大,但我们一直压抑住自己想要扩大的雄心,这一切是为了把基础打好,为有朝一日能够爆炸性的发展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果麦虽然是一家以文学作品起家的公司,但到必须要发展壮大的时候,就不能只局限于文学了。和易中天老师合作,果麦进入到了历史类图书板块;和杨红樱老师合作,果麦进入到了童书板块;罗翔老师成功普及了法律知识,我们一拍即合,进行了非常好的合作,图书出版也获得了非常好的效益。

果麦可能除了生活类、教材类、教辅类和纯自然科学类等领域不会去碰触,其他的都有可行性。文学是果麦的基础,但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学,更应该综合发展,这样才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出版公司。

果麦的目标首先是在出版上做到类似于美国出版公司企鹅兰登的成就。然后再跨领域、跨行业、跨媒体,最终成为一个文化互娱集团。到了那一天,才可以说具备了一定的“巨人”特质。

这并不是随便的想象,果麦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此做准备。我觉得最快10年之内,果麦一定能成为一个大型的文化互娱集团。

果麦文化瞿洪斌:用文字洗去浮华,让IP枝繁锦绣丨大咖下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