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淮海战役时,俘虏兵太多一时没我军军装,粟裕心生一计:帽子代替

众所周知,粟裕是新中国将帅中最会打仗的人之一,他本人虽然没有上过正规的军校,也没有接受过军事知识的系统化训练,但到了战场上,他所指挥的部队一次又一次地击败了那些从军校走出来的高材生,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粟裕将军的军事才能。

淮海战役时,俘虏兵太多一时没我军军装,粟裕心生一计:帽子代替

粟裕用兵最大的特点应该是灵活多变,不拘一格,让敌人摸不到头脑,这一点,国军中将王耀武对此深有体会,他曾经是粟裕多年的老对手,为此感叹道:粟裕作战风格多变,能够随时随地调整部署,与他们那些将校出身的高级将领非常不一样。

粟裕的灵活多变,不仅仅是体现在指挥作战的时候,在安置俘虏,战场后勤等工作中,他也能想出许多可行性的办法,解决了他人没法解决的难题。

淮海战役俘虏太多

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每次打赢一场战争会有许多战俘,这些战俘大多数经过简单教育后加入了解放军的队伍,毕竟是一场对内的战争,双方没必要搞得你死我活。因此,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我军通过“即俘即补”的俘虏政策,使得解放军队伍是越打越大,越打越多。

淮海战役时,俘虏兵太多一时没我军军装,粟裕心生一计:帽子代替

相比在红军时期,战俘大多数遣散回家,只留下少部分外,解放军对战俘的政策是宽松了不少,只要不是军官,普通士兵在进行简单教育后,都会得到释放,或者让他们加入解放军。

这也是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人数从一百多万扩大到四百来万的原因。

1948年年末,粟裕根据全国战场的形势,设计出了关于淮海战役的计划,该计划经过一系列的讨论,中央由最开始的反对,到最后也同意实施,肯定了粟裕对整体战局的看法和判断。

淮海战役时,俘虏兵太多一时没我军军装,粟裕心生一计:帽子代替

整个淮海战役规模很大,其惨烈程度远超平津战役和辽沈战役,在消灭敌人的同时,自身的伤亡也比较大。

整个淮海战役可以说分为三个小战役,分别是碾庄战役,消灭了黄百韬兵团,双堆集战役消灭了黄维兵团,以及陈官庄战役俘虏了中将杜聿明,是整个淮海战役的收官战。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战役的惨烈程度远远超出了粟裕本人的预料,仅在碾庄战役中,在黄百韬本人的拼死抵抗下,解放军伤亡有六万人,许多部队兵力不足,急需新兵来补充部队的战斗力。

淮海战役时,俘虏兵太多一时没我军军装,粟裕心生一计:帽子代替

碾庄战役结束后,我军抓获了大量俘虏,按照对待俘虏“即俘即补”的政策,俘虏们经过教育后就可以自愿加入解放军。

因此,那些原本伤亡较大的部队,在获得大量俘虏兵的补充后,实力大增。

没有军装无法辨认敌友军

一场战役俘虏了十来万,这些被俘虏的士兵虽然有着战斗经验,可以迅速填补军队的战斗力。

可他们身上穿着是国民党军的军装,夹杂在我军队伍中,不容易辨认,很容易被误会成敌军,造成误伤。

淮海战役时,俘虏兵太多一时没我军军装,粟裕心生一计:帽子代替

起初,后勤部的工作人员并不会想到一场战役会俘虏这么多人,一时间没有能力赶制十万套军装,这就意味着那些没有我军军装穿的俘虏兵无法加入解放军队伍。

因为上了战场的军人,警惕性很高,一根神经紧绷着,看到国民党军的军装,会自我反射一样地向对面开枪。

大家正发愁如何将大量俘虏兵送上战场,补充部队战斗力的时候,粟司令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后勤军需部门连夜赶制个十几万顶简易的军帽。

一开始,军需部还弄不明白要这么多军帽干什么,听完粟裕一解释,顿时恍然大悟了。

淮海战役时,俘虏兵太多一时没我军军装,粟裕心生一计:帽子代替

?原来,这十多万顶军帽就是给那些俘虏兵用的,如果赶制十万套军装,难度肯定很大,在短短的几天内很难完成。

可要赶制十万顶简易的军帽,难度就小了很多了,手巧的妇女同志们很快就能做完,耽误不了多少工夫的。

粟裕的办法是先制作十万顶军帽,将军帽戴在俘虏兵的头上,这样能让我军快速辨别穿国民党军装的士兵是否是友军,解决了战场误伤的问题。

粟裕用帽子代替军装,使得很多部队得到了扩充,解决了部队士兵短缺的问题。

结语

不管什么办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打赢淮海战役,在大战爆发时,粟裕能够想到不拘小格,以最快的速度补充部队的战斗力,解决了友军误伤的问题,实属非常聪明。

正是因为在碾庄战役后,部队得到了快速补充,才能在后面的双堆集,陈官庄战役中快速有效地包围敌人,把他们全部消灭在长江以北地区。

如果当时我军兵力不足,战损得不到补充,或许会让一部分敌人跑掉,加大了后续作战的难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