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苑|享下等福

李康美

友人让我给他写一幅字,内容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此乃左宗棠的传世名言,最先镌刻在江苏无锡的荣氏梅园中。新中国成立前,荣氏梅园的主人曾是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家族的私家花园,后来许多官员和文人也都纷纷效仿,把如此的条幅悬挂在家里客厅或工作的书案作以自勉。据说,世界级富豪李嘉诚同样对此联非常喜欢,不但自己经常吟诵,而且还推荐给朋友。不管是左宗棠,还是荣毅仁、李嘉诚,他们都是家财万贯,可是又提醒自己要“享下等福”,这是不是故作矫情地站着说话不腰疼?尤其是无锡荣氏梅园何其奢华,何其气派,还要把诸如“享下等福”的句子借来嵌入园中,就实在是一种反讽了。

有学者对左宗棠的撰联也作出了诠释,说那就是心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对缘分抱着随遇而安的态度,对物质追求普通人的生活。此联浓缩了古代圣贤“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智慧,暗含着深刻而普遍的人生哲理。其实,作为最底层的老百姓,对生活的向往更简单、更朴素,比如在那早先的农耕年代,“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就是最坦然、最舒适的生活享受。随着时代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年轻人订婚和结婚出现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三转一响”的聘礼标配。90年代以后,聘礼又变成了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和木兰摩托车的“三金一木”,而且还要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四大件”。近年以来,再添加了车子和房子,人们平时对生活的追求,实在是花样翻新。

谁还在追求“享下等福”?

古人在创造“福”字时,当然也离不开原始岁月的拘泥,那样的追求几乎是人人平等,绝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甲骨文中,左旁的“示”,实际是一个祭祀台,而右边又是一个酒坛子,把酒倒在祭祀台上,以表示共同对神灵的乞求。随着文字的演变,左旁的“示”字仍然为祝愿和祈祷,而右边的“一口田”也仅仅是有饭吃有地种的寓意和象征。从“福”字的演变中也可以看出,前者是精神的护佑,后者就是物质的小满足。

那么从左宗棠手里写出的“享下等福”真是故作矫情的自我欺骗吗?其实这样的吟诵和身份地位没有关系,说到底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一种心境的自然和平和,是一种永远不忘本的民间情结。富豪的房产千万间,而他和常人的睡觉都一样,更何况如果取之无道,那就会噩梦连接着噩梦,绝不比硬板床睡得舒适和安然。所以说“享下等福”就是首先要走在“正道”上,保持一颗平常心,时时提醒自己,除了身份和地位,每个人都是肉体凡胎。用普通人的心境生活,和人交往,就会免除许多精神之累。

下等福也应该是享福的范畴,我感悟左宗棠的意思,也不是说时时一介布衣,顿顿粗茶淡饭,或者是安于陋室,乐居山林就是福气;下等福绝不是要当下等人,而是心有高远的视界,却活在清静自在的氛围和心态里。享下等福的人,就是首先在心灵上离开尔虞我诈,离开纸醉金迷,离开欲念飞扬。哪怕工作和事业仍然停留在官场或名利场,也必须警示自己要善良,不攀比,不膨胀,始终保持一颗普通的心。自己觉得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才应该是享下等福、的真正注解。有下等福,那就必然有上等福、中等福吧?要不然左宗棠就不会刻意把“享下等福”划分出来。按照我们的习惯思维,皇上就应该享着上等福,现代的高官和富商以及社会名流们。就应该是享着中等福的另类群体。可是先不说他们每天要操多少心,要摆平多少事,就是脚步和大脑,也由不得自己自由分配了。那么作为高高在上的封建士大夫,左宗棠自己有没有生活和精神的自由呢?我想应该是做不到的。缺失的才觉得格外珍贵,所以就只是一种愿望,也可以说只是一种美好的向往吧!

文苑|享下等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