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与病毒“赛跑”!长宁这群隐形的“逆行者”夜以继日……

作者:上观新闻

有这样一群隐形的“逆行者”,他们冲锋在疫情处置第一线,承担着每一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样本采集后收样工作,他们就是长宁流行病学调查小组的成员,一群与时间、与病毒“赛跑”的人。

一位“疾控人”的密集通宵

与病毒“赛跑”!长宁这群隐形的“逆行者”夜以继日……

“疫情期间,睡个安稳觉是我们每一个密接组成员最朴素也是最强烈的愿望,因为你永远猜不到你值班那天能睡8小时、4小时、2小时……还是一秒都无。”在日记中,长宁区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李晓梅这样写道。

去年7月底,面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李晓梅毅然选择了传染病防治科。

去年11月下旬,上海疫情开始反复,疾控密接组和流调小分队成员化为一个个最忙碌的身影。

“十一月底开始,每天不是在通宵值班,就是在通宵值班的路上……”李晓梅笑着让记者看她的日记:11月25日,纳管密接11人,次密51人;睡眠时长0小时;12月2日,纳管密接14人,次密38人,睡眠时长0.75小时;12月7日,纳管密接1人,次密13人,睡眠时长2小时……

李晓梅介绍,密接组工作是将外省来函、各区互转密接、次密以及各类筛查人员转发给社区进行核实,确认无误后再将这些人员按照上海疫情防控规定进行管控。每次新发现确诊病例或者无症状感染者,都会以“时间+地点+人员”的形式,将这个事件进行命名并建群,群内每小时更新各区所涉及该事件的所有人员管控、采样及检测结果的数据汇总。

经历了密集通宵,李晓梅有时候也会瞬间怀疑当初的选择,也会跟妈妈视频时吐槽,可每每看到绝大多数的老百姓能够正常工作、生活,就会更加认可自己工作的意义,就会重新全身心投入手中的工作。

李晓梅说,她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疫情退散,国泰民安。

安慰也有无穷力量

一天凌晨4点,李昭润在值班时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位情绪近乎“崩溃”的长宁居民。

这位居民在电话中倾诉,前几日他前往某地旅行,飞行途中与病例近距离接触,落地后直接由当地疾控安排进行集中隔离。

“这位居民自述有抑郁病史,已失眠多日,希望当地隔离点为其购买处方药或协助其就医,但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便拨打了长宁区的值班电话。”李昭润回忆道。

电话中,居民情绪多次崩溃,几次痛哭失声。在了解具体情况后,李昭润先是对该居民进行情绪安抚,“现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您保证了自己的安全,才能保证家人的安全,是不是?我也理解您身体上的种种不适,也希望您可以早日结束隔离,回到上海,回到亲人身边,但您最重要的是要配合当地隔离工作,如果确实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您也可以联系当地疾控中心……”

就这样,李昭润和电话那头的居民聊了近1小时,最终那位居民的情绪有了极大好转,平静了下来。

之后,李昭润也兜兜转转联系到了隔离点,提醒加强对该人员的关注和心理疏导。

曲折的环境采样与流调

去年12月12日早上8时30分,长宁区疾控中心10楼防病办被紧张的气氛笼罩着。

一天前,区内报告一名入境人员新冠病毒核酸异常,病例和病例相关人员去过的地方已经全部隔离和封锁消杀,下一步是继续追踪排查相关涉及场所,开展环境采样。

与病毒“赛跑”!长宁这群隐形的“逆行者”夜以继日……

陈馨馨和同事前往2个餐厅进行环境采样,但由于现场已封锁,餐厅钥匙又在工作人员手上,采样工作变得复杂了。

在疾控人的眼中,办法总比问题多。于是,陈馨馨和同事兵分两路,一队先和公安去餐厅踩点,另外一队同事前往隔离点拿取餐厅钥匙,最后再汇合开门进入采样。

2个小时的协调下,终于成功采完了2个餐厅的环境样本,并顺利按时送进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

无独有偶,12月11日5时30分,长宁区疾控中心接外区疾控报告,一名境外输入性新冠病毒核酸异常人员在入境后第15-20天曾入住长宁某酒店,疾控中心流调小分队队员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由于被调查病例是日本人,小分队队员拨通病例电话后,发现对方既不会说中文也不会说英语,这给流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经过耐心沟通,队员从病例那里获得了一位会讲中文的日本朋友的电话,并立即与其取得联系,通过此人将流调询问信息翻译给病例。

经过长达4小时的反复沟通,小分队队员终于完成了该病例的初步流调工作。

图片来源于长宁区疾控中心

文字:赵 立

编辑:李冰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