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吴恺
新春佳节的“熟面孔”——上古神兽
究竟长什么样?
古画上的动物有没有原型?
和自然界的动物到底像不像?
1月13日起
由上海科技馆和故宫博物院联合打造的
“清宫兽谱”展
实现了一场与故宫的“梦幻联动”
带你从自然科学的视角
认识中国古人的动物绘画之美
让现代动物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来了次“跨界”演示

快跟着团团
一起来一探究竟吧!
用现代自然科学认识“神兽”
走进仿“故宫”建筑宫墙打造的“清宫”
红、黄、棕、褐的基本色调
让人以为走进了紫禁城
三大展示板块带着大家从古穿越到今
标本与文物古画结合
更是有从书房瞬间步入林间的感觉
第一板块
开启想象与好奇之门
在《兽谱》107幅“传说之兽”中
挑选了有群众基础又符合虎年新春氛围的
白泽、九尾狐等7幅代表性的神兽进行解读
传统古画结合现代哺乳动物学
高清图文加上大型互动多媒体
《白泽苏醒》《山之境》
让观众一一认识了
在《兽谱》中占了近七成比例的神兽
第二板块
现实之兽
“恶那西约” 其实就是现在的长颈鹿
却没有“遗传”现实中长颈鹿优越的身长比例
龙生九子,其中第五子“狻猊”
其实就是现在的亚洲狮……
《兽谱》中24种具有生物“种”意义的动物古画
与相对应的7目27件动物标本“同框”
古今对比让人耳目一新
文化与科普相得益彰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解读图注”
比对“从科学绘画的角度解读绘图”
可从这些绘画作品中
探寻到中国哺乳动物科学绘画的发展脉络
第三板块
与神兽共舞
对清宫《兽谱》的历史地位及价值
进行回顾和肯定
通过互动多媒体《笔墨生灵》
阐明中华民族悠久动物学发展的历史
观众在此还可以玩一玩
《我心中的神兽》拼图游戏
参与感百分百!
跨界合作将文化与科技融合
“这是不同博物馆的一次跨界合作
也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展览开幕式上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视频致辞时说道
清宫《兽谱》
是清乾隆时期的一项浩大文史工程
全本共计绘画动物180幅
是凝聚了多人心血
经历了11年才得以完成的一部
图文并茂的兽类动物图志
可谓是集前人之大成
融中国传统写实风格
和西洋绘画光影技巧绘制而成的
为我们探索那个时代的人们
对兽类的了解和哺乳动物学的发展状况
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这次两大博物馆合作的“跨界”展,通过标本与绘画对比 中国哺乳动物科学绘画发展两条线索,将清宫《兽谱》中最具代表性的31幅神兽和现实兽高清绘画作品与最接近清代标本制作工艺的标本实物进行展示,标本与文物古画结合,重新审视、科学解读《兽谱》,实现科学与艺术跨界融合。
展览借助3D建模的神兽多媒体影像
及互动展品等手段
以多媒体方式形象生动地展示神兽形象
实现神话故事的“可视化”
营造了静中有动的展示氛围
从现代哺乳动物学视角
重新诠释了清宫《兽谱》
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表示,这次探索,希望展现“科技赋能文化,让文化活起来;文化反哺科技,让科技亮起来”的特点。
整合:张忻迪
责任编辑: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