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东吴,总共经历了四个皇帝,分别是孙权、孙亮、孙休与孙皓,因为孙皓是最后一位皇帝,东吴的大业就是在孙皓手上被司马炎抢走的,所以后人大多认为东吴灭亡的本质原因,就是孙皓过于荒唐。
那么事实上真的如此么?结合历史来看,孙皓其实并没有那么不堪,关于东吴的灭亡,孙皓并非罪魁祸首,而是这个被后世称之为“一世英名”的大人物,他究竟是谁呢?

孙皓继位
孙皓是孙权的孙子,孙皓的父亲孙和曾经担任过孙权时期的太子,后来因为小人算计,加上孙权对其失去宠爱,最终孙和的太子之位被孙权第七个儿子孙亮所夺,参与太子之争的诸葛恪以及孙綝,对孙和步步紧逼,最终孙和以及妻子一同被逼迫自尽,孙皓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为孤儿。
孙权去世之后,孙亮正式继位,后来诸葛恪想要专权,引起孙亮不满,孙亮自知实力不足,就联合孙綝一起收拾诸葛恪,最终诸葛恪被夷灭三族,留在东吴的诸葛家族成员全部受到清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一脉差点绝嗣。
在诸葛恪被收拾完之后,孙綝彻底失去对手,后来逐渐权倾朝野,孙亮拿孙綝毫无办法,孙綝野心越来越大,最终直接发动兵变将孙亮赶下帝位,立了孙权的第六个儿子孙休为傀儡皇帝。
孙休也算是一个有点能力之人,他当然不愿意自己成为一个傀儡皇帝,经过仔细斟酌之后,他开始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张布、丁奉在这一时期进入孙休的权力中心,最后孙休靠着两个大臣的支持,将权臣孙綝一举拿下,也算是巩固了自己皇位。
孙休搞定孙綝之后,对自己的侄子孙皓进行封赐,孙皓因此成为了乌程侯,当时的孙皓,不管是文韬武略,还是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都是十分不错的,所以才会得此殊荣。
公元264年,孙休去世,他的儿子尚且年幼,而当时东吴内部有交趾叛乱,外部有蜀汉灭亡的前车之鉴,正是处于内忧外患的危急境况之下,想要靠着孙休的幼子来收拾这个烂摊子,显然是不可能的。
经过朝臣的商量,决定推荐一个孙氏家族中年长且贤能之人出来继承皇位。就是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孙皓靠着自己常年积累的良好形象,以及比较类似于当年孙策的气质优点,被自己的好友左典军万彧向左将军张布等人推荐了孙皓。
大家经过仔细衡量,发现孙皓确实是当时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他不仅年长贤能,而且勤学好问,再加上多年来积累了不错的口碑,在当时那种危急关头,很难找到不二人选,就这样,孙皓在张布等人的拥立下成功继位,成为东吴的第四个皇帝。
孙皓才上位,就大有作为,他下令抚恤百姓,开仓赈灾、减省宫女、放生宫中的各种多余奇珍异兽、大封朝臣,任命上大将军施绩、大将军丁奉为左右大司马,张布为骠骑将军;孙休四个儿子则分别被封为豫章王、汝南王、梁王、陈王。如此一番作为之后,大家对孙皓都纷纷竖起大拇指,夸他是东吴难得一遇的明君。
孙皓开始变得昏庸
按照孙皓最开始的表现来看,无疑孙皓将会是一个明君典范,可是这样的时间没有维持多久,孙皓就开始变得昏庸起来,他变昏庸的第一个举动就是把当年拥立自己继位的恩人张布等人杀害,随后开启了自己的昏庸模式。
孙皓的昏庸事件很多,在杀害张布的时候,他居然在张布尸骨未寒的情况下,立即将张布的女儿封为自己美人,随后孙皓变本加厉,大肆营造宫殿,残杀功臣,立了自己的长子为太子,可是很快又立了另外两个儿子为淮阳、东平王,此举恰似当年的赵武灵王,是打算把自己和东吴往火坑里推。
不仅如此,孙皓后来将自己的11个儿子都封王,派往不同的地方,每个人给3000士兵,导致国家军队严重缺少。对于自己的儿子如此厚待,对于孙休的儿子孙皓采取的态度则是截然相反的,他想方设法也要将其灭口,免得影响自己的皇位稳定。
总而言之,此时的孙皓再也没有当年刚继位时的英明神武了,他彻底变得昏庸,国内哀鸿遍地,人们对孙皓的统治越来越不满。公元279年,司马炎抓住东吴内部问题严重的关键时机,派镇军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大将军杜预、龙骧将军王濬、巴东监军唐彬等兵分六路大举伐吴。
公元280年,当司马炎的军队到来之际,孙皓丝毫没有反抗,直接听从胡冲的建议,效仿当年蜀汉灭亡时的刘禅,率领太子孙瑾等21人打开城门宣布投降,就这样,东吴彻底灭亡,司马家族成为三国最终的胜利者。
孙皓投降后,被带到洛阳,后来司马炎没有将其杀掉,封他为中山王、归命侯,让孙皓在西晋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四年时光,在这四年时光里,孙皓照样发生了很多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
比如孙皓投降司马炎之后,西晋权臣贾充嘲讽他“凿人眼目,剥人面皮”之事时,他却理直气壮道:“人臣弑君及奸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孙皓觉得之所以他会那样做,并非是自己的错误,而是因为作为自己的大臣,居然想要弑杀自己,这就是一种不忠不义的行为,对其采取这样的处罚完全是咎由自取,没有任何不妥。
在孙皓的眼里,杀人从来不会考虑手段到底是不是过于残忍了,也不会考虑对待大臣以及百姓的方式是不是残酷了一些,他只会考虑的是,这个大臣有没有做错事,只要做错事了,就必须对其进行残忍惩罚。
换言之,孙皓对于别人的生命,是处于一种漠视的状态,他甚至觉得杀一个人就和杀其余动物是一样的,这种想法让人不寒而栗,然而更加糟糕的是,孙皓对待别人的生命漠视之余,对待自己的生命同样漠视。
当司马炎让他作《尔汝歌》,想要侮辱他时,他立即举杯唱道:“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 ,言辞举动之间,孙皓丝毫没有羞耻之心,也不害怕司马炎,对司马炎决口不提一个君字,他完全不担心司马炎会不会因此被惹怒而杀掉自己。
要是结合孙皓的很多行为来看,我们就会逐渐明白一个问题,孙皓后期之所以变得那么昏庸,其实并非是他想要昏庸,而是因为孙皓压根就不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在他心中,不管是杀害别人还是自己,都是一件很普通而且简单的事情,他对生命,对人生没有任何敬畏,将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当成理所当然。
明明前期的孙皓还是一个明君的样子,为何突然之间就会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昏君并且自己还不以为然了呢?事实上在孙皓的昏庸之后,隐藏着一个幕后推手,他才是孙皓昏庸以及东吴灭亡的罪魁祸首,尽管很多人认为他一世英名,但在历史面前,他无处可躲。
孙皓昏庸背后的推手
今天我所要说的这个拥有一世英名的幕后推手,其实就是东吴的第一个皇帝孙权,也许说出答案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不可思议,那么下边我就跟大家来一起分析一下原因吧。
孙皓之所以会变成后来那种昏庸的模样,背后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人引导自己,比如自己的父母就是引导自己的最佳人选;另外一方面是孙皓深受生长环境所影响,导致他不能明辨是非。
对于第一个原因而言,毫无疑问是孙权所导致的,孙权原本已经立了孙皓的父亲孙和为太子,并且孙和在太子之位上也算是表现良好,可是孙权总是听信小人谗言,三番五次动摇对孙和太子之位的决心,导致孙和当太子的那些年,既要面对外部各种夺权势力的干扰,又要关注父亲孙权对自己的态度变化,久而久之,孙和整个人都快要瓦解了。
就在这种严重不健康的环境下,孙和最终才会承受不了压力自尽而亡,孙和当时的处境,和唐朝李隆基时期的太子们有很大相似之处,要是稍微不注意,轻则丢掉太子之位,重则小命不保,而追究这一切事件背后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孙权自己。
但凡孙权能够态度坚决一些,多信任太子孙和一些,少听信别人的谗言一些,孙和就不会有悲惨结局,甚至要是孙和顺利继位,将会彻底改变东吴的历史,当然,孙和要是成功继位,或者说没有那么早去世,孙皓就不会从小失去引导人,在孙皓成长的道路上,也就不会走偏路。
一旦孙皓有人引导,有了正确的三观,就算后来孙和还是把皇位传给孙皓,孙皓也不至于做出那么多荒唐昏庸的事情来了,孙皓要是没有做出那么多昏庸的事情,东吴也就不会那么快灭亡。
从第二个原因来看,孙皓从小生长的环境与孙权有着巨大关系,因为在孙权晚年的时候,其实已经做了太多昏庸之事,给后人的成长环境带来不可改变的错误影响,比如孙权在位期间发生的“暨艳案”、“吕壹案”、“南鲁党争案”乃至后来的党派内斗,都是孙权造成的。
尤其是诸葛恪、孙綝等人的内斗,当时孙权尚且在世,这种内斗已经严重影响到皇权接班人的选择上了,孙权还无动于衷,导致最终孙和被逼自尽,就算孙亮继位,铲除掉诸葛恪,很快孙綝又专权,铲除掉孙綝,还有其他人专权。
整个东吴的政治环境,在孙权在位的时候就已经彻底搞乱了,他留给后人的环境一点不适合生存,只会导致后人内斗或者为了争夺权力尔虞我诈、草菅人命,西晋的灭亡就是类似的原因,一旦一个恶劣的环境形成了,将会直接影响到后来几代乃至十几代人,一个国家的兴衰更是息息相关。
在东吴发生这么多惨绝人寰的事件时,年幼的孙皓都是亲眼目睹的,在孙皓眼里,杀人和内斗本来就是一种常态,所以等到孙皓继位之后,草菅人命他也觉得没有什么不妥,就像一个人从小生长在贼寇之地的孩子,大家都告诉并且教你去偷东西,这个人长大之后就会觉得偷东西并不是偷,而是拿别人东西而已,一旦一个人没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那么想要改变什么,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了。
结合以上两点来看,孙皓的荒唐乃至东吴的灭亡,实际上罪魁祸首并非是孙皓本人,而是很多人认为一世英名的东吴大帝孙权,在孙权的错误决定下,导致孙皓父母双亡,从而失去引导人,在孙权的不作为下,导致内斗严重,形成恶劣政治环境,以至于在其中生长的孙皓无法明辨是非,做出更多惨绝人寰、毫无人道的事情。
结语
一个人从小生长的环境或者这个人从小跟随的引导人,对其一生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之所以我们总会说“别人三代努力,怎么可能输给你十年寒窗”,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在别人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下,创造出来的环境完全是十年寒窗之人所不具备的,所以别人继续优秀的概率明显更大!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