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水浒传》的读者都会有这样一个概念,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就是这些英雄好汉们心中最向往的生活,招呼别人上山聚义最大的筹码就是可以无所顾忌地喝酒吃肉。武松在景阳冈下,也是二斤熟牛肉加十八碗好酒,吃饱喝足就敢往虎穴里闯。在书中,各种肉类似乎是酒店客栈常备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吃肉真的这么随意吗?

中国饲养家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文明,那时候的人类就开始饲养家禽,并把它们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而《左传》就记载“古者六畜不相为用”,也就是指中国古代最早饲养的六类动物“马、牛、羊、豚(猪)、犬、鸡”,这些也是古人餐桌上最常见的肉类食物,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吃肉也有特殊的忌讳。
在商周时期,肉类的食用甚至成为了礼乐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区分平民和贵族的等级观念,便规定只有士大夫阶层之上的贵族才可以食用肉类,而平民只能做单纯的素食主义者。《国语》就记载“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在春秋战国时期,肉类的烹饪方法已经非常成熟,“西周八珍”就是这个时期中原地区的肉类食物主要的制作手法,这些继承于西周风俗的美食做法非常繁琐,就比如其中的“炮豚”就是将小猪宰杀后经过层层加料和烹饪,加上了芦苇、泥巴、稀粥等外物来增加口味,还要调制特殊的酱料,煮上三天三夜才行。在几千年前的中国,能有这样的美食烹饪理念,可见人们对于肉类美食已经非常重视。
虽然传统的礼乐制度崩坏,平民不能吃肉的限制也被放开。但是因为战乱频繁,并且小农经济开始发展,牲畜成为了普通家庭重要的生产手段,根本吃不起肉,《诗经》中还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话语,来调侃贵族吃肉,自己只能食素的愤懑。
汉朝以后,肉类已经成为了百姓餐桌上常见的食物了。但是因为社会生产的发展,一些动物也成为了禁止食用的名单。就比如牛。《汉律》中就有“不得屠杀少齿”的规定,因为牛是农耕文明下最重要的生产力,所以政府为了防止耕牛的减少,禁止百姓食用牛肉。宋朝时期宰杀耕牛更是被列入了法典,所以所谓的梁山好汉经常食用牛肉的场景并不可能发生。
而历朝历代都有禁止食用的肉类,汉武帝时因为对抗匈奴战马紧缺,所以下令不准宰杀马匹,还设置专门的马政进行管理。《唐律疏议》中也有类似规定“马即致远供军,故杀者徒一年半”。所以在战争时期,马也是非常珍贵的战略物资,吃食马肉是非常大的禁忌。
所以现在的我们应该庆幸可以尝遍各式山珍海味,如果真的有一天穿越回了古代,怕是一不小心就会祸从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