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比较靠近我们的现代艺术——波普艺术。

说到波普艺术,其实大家都不陌生,甚至很多文创产品、海报贴纸等都可以看到这种艺术的应用。
波普艺术开始于1956年。我们今天看波普艺术可能觉得这是啥呀,不就是模仿复制吗?花花绿绿的整得好俗气,一点儿也不高端上档次。
其实不然,波普艺术这种大众艺术甚至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敏锐地意识到它所处的社会暗藏的危险与邪恶,因此它勇担改变世界的艰巨任务。
1957年,非常有远见的英国画家汉密尔将流行文化定义为:
“为大众而设计的流行、短暂、可消耗(容易被遗忘)、低成本、大量生产、年轻(针对青年)、诙谐、性感、噱头、刺激性、大事件。”
当时,美国流行的艺术是以波洛克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艺术意在摆脱架上绘画,拿块白布铺地板上,随意自由地滴撒颜料,继而完成无意识、自发的创作,同时也是一种内心情感的外在折射。
而波普艺术恰恰相反,它要的是贴近生活、贴近大众,通俗易懂地展现。
它要对抗传统观念里的“精英”艺术,将艺术改造为模仿大众流行的通俗文化。
波普艺术常利用废弃品、广告海报、大众消费品等二次加工,拼贴组合成一件艺术品。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资深波普艺术专家安迪·沃霍尔啦。
他不仅在纽约社交圈、艺术界大红大紫,颇受欢迎,还搞了不少副业: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可谓多方面人才。
不过他拿的人生剧本其实是“逆天改命”:
出身贫穷,小时候得了“风湿性舞蹈症”,三年内三次精神崩溃;
因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即使成为大艺术家也一直深受容貌焦虑影响。
沃霍尔的波普秘诀在于:重复。
大家不要小看这两个字,“重复”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这位艺术家声称:“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释说:“我想这也是反复做同一件事吧。”
不仅如此,他还大胆地尝试了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术、照片投影等各种复制技法。
巧合的是,上面提到的波洛克有一句名言:“想成为自然”,而沃霍尔说:“我想成为一台机器”。
他在画中刻意机械、单一地重复,抹去个人感情和个性特征,所要传达的其实是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在冷漠、疏离、迷惘、空虚的感情。
就连他作品里使用五颜六色、鲜艳的色彩也不是如同野兽派一样为了表达内心情感,而是为了模仿流行文化的调色板。
无论是安迪·沃霍尔还是波普艺术,都聪明地选择了消费社会这个大背景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艺术源于生活”的突破。
以前文为背景,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有人说“我要买一个沃霍尔!”大家猜猜沃霍尔会作何感想呢?气愤还是开心?
想成为机器的沃霍尔:当然是开心啦!
前面这句话意味着:不是购买由安迪·沃霍尔制作的这幅或那幅作品,而是“一个沃霍尔”。
也就是说,艺术作品,即他们购买得到的物品,与智力或审美无关。
唯一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具有社会声望的“品牌产品”,同时具有经济效益。
这可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啊!
这里是芝士可乐儿,分享艺术,欢迎大家点赞、分享、关注,留言相互交流学习~如果大家有感兴趣的作品、艺术家可以评论告诉我哦,我会努力尽快为大家安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