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句话便贯穿了,中国古代君臣的关系。自世袭制被确立后,君臣关系便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微妙变化在日积月累下,形成了巨大的阶级制度,从此君和臣有着天壤之别。
君王对臣子有着绝对的控制权,甚至连生命都被君王所把控。历史上有不少被自己君王逼到绝境的臣子,有的则开始疯狂地反抗,进而开展了长达数年的战争,而有的却选择逆来顺受。
在绝对掌控权的背后是君王对实权的把控,朱元璋的统治下的明朝,更是充斥着功臣的血。
免死金牌的出现
朱元璋所统治下的明朝,一直备受人们的争议。有人说这是开明公正的年代,有人说这是充斥着鲜血的年代。除了对明朝的点评外,对朱元璋的评价也十分的杂乱。
在众多繁杂的史料中的野史记载,朱元璋是一个人如其貌的皇帝。据传闻,朱元璋相貌如马,鼻眼也十分的不堪,在相书是心胸狭小的人才会拥有,并且也伴随着暴力和深沉的心机。
这一大特点,朱元璋也用实际行动证实了。朱元璋因一次举措,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否决,人们开始彻底看清朱元璋是一位心思深沉的君王——免死金牌无用之事。
坊间俗称的“免死金牌”,实际上在官场正规的名字是“金书铁劵”或者“丹书铁劵”,再往后的改善中,又改为“金劵”、“银劵”、“世劵”等。
最后为了统一称呼,改昵称为“铁劵”。丹书铁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奖励功臣,当有臣子立下巨大功劳而又无可赏赐时,君王便会拿出“丹书铁劵”,在上面记载臣子世代优待和免死、免罪的文凭。
为了防止“丹书铁劵”被不法分子盗用和冒用,起初的“丹书铁劵”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丹书,一部分是铁劵。将丹书用朱砂书写,而铁劵则是一分为二,一半由朝廷保管,一半由功臣留下。
使用“丹书铁劵”时往往需要朝廷和功臣双方共同出示铁劵,才可进入下一步的认朱砂,一切确定后,方可允许功臣或功臣后代使用。
除了这些防伪标签,在唐代以后为了确定“丹书铁劵”的保存性,改丹书为嵌金,并且在上面注明对何人和在哪种情况下使用,哪一个部门不得问罪的特点。
据有史料记载,“丹书铁劵”由西汉时期,便开始盛行。当时的汉高祖刘邦为了褒奖和拉拢功绩巨大的开国功臣,他特意地推出了“丹书铁劵”免死的一特性,是一种君王对臣子的承诺。
帝心如渊的朱元璋
免死金牌更像是一种对皇帝的劝告,告诉他们“君无戏言”。
为何朱元璋明知君无戏言的说法,却依然要反其道而行之?在明朝的免死金牌中,有一概述说明:所谓免死,除却密谋作乱,一切死刑皆免除。
明朝建立后,为表示对功臣的赞美和褒奖,朱元璋对开国功臣下发了不少免死金牌,但是朱元璋发下的免死金牌,和以往朝代的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他加了一句短短的话。
而李善长也正因为这一句话,失去了免死金牌的真正用处——免死。这一切都与自身的出生和境遇密切相关:朱元璋出生在十分落魄的家庭,他每日都需要为明日的吃食所担忧。
也因此认识许多不同性格的人,有阴险狡诈的,有憨厚无比的,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他开始怀疑人性,也是逐渐形成“帝渊”的开始。
朱元璋常常需要大街上乞讨,成为了一个落魄的小乞丐,直到听说招收起义民兵的消息,便毅然决然地加入队伍。
朱元璋一路披荆斩棘,认识了许多豪杰。有儒将风范的徐达,有武勇无双的常遇春。在建立大明的路上,先后结识多个出生入死的兄弟,而这些兄弟也誓死跟随朱元璋建立丰功伟绩。
当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后,朱元璋发现,在众多的政务上报中,他曾经的兄弟渐渐地变成了他们曾经厌恶的人,仗着自己有权有势,便开始放纵自己的欲望。
这一点是朱元璋无法接受的,他深知百姓的不容易和苦难,为了防止曾经兄弟的反叛,朱元璋在赏赐的金牌背后偷偷的添加了几个字:除却密谋作乱,一切死刑皆免除。
朱元璋用金牌添字的方法,防止了以后自己兄弟仗着自己对他们的承诺而有恃无恐。历史证明,朱元璋一招未雨绸缪是正确的。
与朱元璋出生入死的李善长,因为一个亲戚而被牵连进“胡惟庸案”中,李善长面对亲戚的祈求,最终选择向朱元璋进言,但是此次进言却惹恼了朱元璋。
在“胡惟庸案”中,朱元璋本就打算用藕断丝连的方法,将与胡惟庸有关系的一干党众统统诛杀,这方法正在用得火热时,李善长杀了出来,劝谏朱元璋少做杀孽,放过他亲戚等人。
李善长自己以为言辞温顺,但是落在了朱元璋耳中,却不然。朱元璋听了李善长的话,像是有人在耳边嘲弄他,毕竟如果放过一个“胡党”,那必将迎来“胡党”余孽的反扑和反口。
朱元璋听到李善长话说还未说完,便大怒道;要将其斩杀,并且要将他整个家族拔除。李善长面对如此重罚,终于展露了惧怕和惊吓,连忙将曾经朱元璋赐予他的免死金牌握在手中。
见到这样的情景,朱元璋不禁冷笑道:你看看背面。李善长缓过神后,反转免死金牌,发现了朱元璋未雨绸缪的伏笔——除却密谋作乱,一切死刑皆免除。
要说李善长有谋反之心,那也是有可能的。“胡惟庸案”中的主角胡惟庸便是李善长一手提拔上左丞相的,因此要说李善长有谋逆之心,也并不是没有这样的可能。
而朱元璋便是凭借这藕断丝连的关系,认定李善长有密谋造反的野心,以此使得免死金牌作废,最终诛杀李善长,祸及李善长三族。
小结
自从建立明朝以来,朱元璋便开始堤防曾经的兄弟,朱元璋看似暴戾的表面,实则在内心藏着对社会的不信任。从朱元璋小时候,便开始质疑人性,到了中年更是认定“天下无人可信”。
朱元璋的种种作为,有好有坏。出于对自己的私心,朱元璋会以“胡惟庸案”残杀三万余众,但是他却也从元朝的统治中解救了天下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