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福大软工] 期末问卷调查

福州大学2017-2018学年软工实践经过一个学期,为了调研上课情况,更好的迭代升级本课程,共设计包含15个问题的调查问卷,经过两个星期的收集,共收集到福大三个班级有效答卷43份,现将统计结果公布如下:

1. 请问你平均每周在课程上花费多少小时?

同学们平均花费时间为19.0122 小时/周,约为 3.8小时/天(工作日)。按照一门课程持续14周来计算,同学们本学期投入在软工上的时间大约为270小时左右。

下面是平均用时的分布图,横坐标为每周用时的区间,纵坐标为落在该区间的人数,可以看出相对而言整体是以20为中心,呈对称分布的,其形状与正态分布相似。

[福大软工] 期末问卷调查

2. 相信每次作业都带给了你不小的收获,请评估一下每次作业后自己达到的水平

10: 从未有过团队协作的经历,会编译与运行较小规模的程序,拥有基本的编程能力;

30: 掌握软件工程的基础理论,会运用基本的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50: 已拥有软件工程基本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有团队协作的经验,会使用源代码管理软件,可以独立维护千行量级的项目,可以通过一般企业的面试;

70: 具有经实战考验过的编程技能,有充分的团队源代码管理经验,会构建并维护复杂项目,精通至少一门语言的使用,可通过最高水平企业的面试

80: 可以像专业人士一样自如地运用,能发表非常权威的技术博客

100: 全面精通理论和实践,能创造大幅提高生产力的工具,成为公认的专家。

在去掉一些不合理结果后,从调查数据来看,大部分同学在团队β阶段后都能达到50以上的水平,即达到“可通过一般企业面试”的水平,并可以“独立维护千行量级的项目”。

同时可从图中发现,团队α阶段是大家普遍认为进步最大的一个阶段。而团队β阶段中大家的个人能力增长并不如α阶段,一方面可能是因其冲刺持续时间较短,仅有5天,未能让大家充分体会团队合作的氛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个人能力的提升与付出并非是线性关系,越到后期,个人能力阶级的提升相对而言就越难。

[福大软工] 期末问卷调查

如果将课程结束后自我评价水平分区间统计,则得到下列不同分数段的能力进阶图。不难发现,相比于水平低一些的同学而言,虽然都在课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但水平较高的同学每个阶段的提升都会与前者拉开一定差距;在课程结束后,高与低水平之间的差距竟能达到一倍有余,可谓是量变引起质变。

[福大软工] 期末问卷调查

3. 如果有学弟学妹打算选这门课,来征询你的意见,你会怎样说?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并没有同学对本课程持负面态度;将近91%的同学对课程持肯定意见的,48%的同学表现出坚定的支持。

[福大软工] 期末问卷调查

4. 相比于其他课而言,你觉得这门课的教学方法如何?

[福大软工] 期末问卷调查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仅有1位同学(调查样本为43人,计算百分比时会四舍五入)对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质疑,77%的同学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表现出了赞赏。

6. 如果让你给本门课程的助教打分,你会打多少分?(满分为5分)

参与打分的同学有:

  • Z班同学 27人(助教刘乾、汪培侨)
  • K班同学 6人(助教谢涛)
  • W班同学 10人(助教李娟、卞倩虹)

几位助教的得分如下图所示,助教们得到的评分还是较高的,助教们非常欣慰:)

[福大软工] 期末问卷调查

7. 请对上课前后各项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估(满分为5分)

[福大软工] 期末问卷调查

从图中可以看到:

  • 在课前,同学们自认为水平最高的是“编程语言的熟练程度”,满分为5分的情况下,该项达到了2.05分左右。
  • 在课后,同学们自认为水平最高的则是“按照质量要求,按期完成任务”,团队意识得到了强化与训练。
[福大软工] 期末问卷调查

水平增幅(增幅=课上增加的水平/原水平)最大的三项是“对软工整体的理解”,“项目管理,规格说明书”,“需求分析,典型用户,场景,创新”,分别达到了115%,100%与90%左右。而增幅最小的则是编程语言的熟练程度,这也印证了一点:软件工程不教编程语言。

[福大软工] 期末问卷调查

如果按照绝对增量来排序,最大的三项依然是“对软工整体的理解”,“需求分析,典型用户,场景,创新” 与 “项目管理,规格说明书”,分别达到了1.472,1.278与1.25。绝对增量最小的依然是编程语言的熟练程度。

对比水平增幅图与绝对增量图,增量最高的技能和增量最低的技能是保持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中间各项技能所排次序。绝对增量图能更好地体现整体的进步水平(满分为5分),而增幅图则能更清晰地展示出课程对各项技能的锻炼程度。

7. 你是否认同 “下一届仍应该强制实行组员跳槽制度”?

在跳槽制度的问题上,大家整体表现出了中立的态度,与之前群内表现出的“严重抵制”的态度有所不同。也有部分同学在个人总结中明确表示跳槽制度并非想象中的那么残酷无情,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建议栋哥明年依然坚持实行跳槽制度。

[福大软工] 期末问卷调查

8. 结合助教本学期的表现,对本门课程的助教有哪些建议?

去掉 33 个夸奖赞美的评语后,筛选出部分建议如下:

  • 我觉得两个助教学长都很棒呀,建议的话就是希望能经常看到学长细致的点评,收到博客园回复通知的时候都超开心的(不过想想工作量也是真的很大哇)
  • 换人制度上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
  • 助教已经有提供一些博客链接,希望可以多一些
  • 可以多给同学一些建议
  • 希望能够分享一些比较有用的经验,比如工具等
  • 可能,更加兼容多平台评测会更好
  • 需要综合考虑全面学生,有针对性的激发部分同学的兴趣
  • 节奏可以慢一些
  • 评分效率可以提高
  • 可以尝试多一些辅导

大家对助教的建议普遍都立足于希望有更多的建议与辅导上,这一点明年的助教工作会根据同学们的反馈做出适当调整。

9. 在软件工程实践中,最让你感到骄傲的一件事是什么?

  • 把全组气氛一直都维护的比较好,一起努力一起上进,而且即使是代码量最多的队友也在博客说没怎么熬夜,就觉得特别的自豪辣
  • 做出了一个自己有参与在内的软件
  • 算法 后端
  • 没让团队垮掉
  • 孵化了一个项目
  • 带领一个八人的团队完成一个项目,并且协作都比较顺利,没有出现大问题
  • 感受到以前觉得很难的事,其实也没有那么难。
  • 能独立完成个人作业
  • 做完了团队项目
  • 为自己组产品的诞生做出自己的贡献
  • 小组作品
  • 第一次进行团队合作
  • 做了一个APP
  • 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 自己写成了一个应用
  • 团队在磕磕碰碰中也弄出了一个比较满意的项目
  • 写的界面得到队友和围观群众的赞美
  • 通过学习一步步完成团队项目
  • 可以独立编写一个功能或界面
  • 成功做出一个APP,虽然bug还多
  • 做出的程序,参与的答辩
  • 熬夜哈哈
  • 完成了项目的基本功能
  • 最终在规定时间内学习了完全不了解的后端,完成组长布置下来的任务
  • 带领队伍完成了android和web两个端,乐于听到其他组说"为什么他们两个端完成度都这么好,而我们一个端都快累死了"
  • 一起看日出
  • deadline前熬夜见到凌晨五点的福大
  • 完成一件作品
  • 我坚持下来了
  • 学会了一门android语言,git操作
  • 一起完成app
  • 团队相互理解,共同努力,一起完成
  • 作品展示
  • 学会了好多东西
  • 结对项目的顺利完成
  • 各方面能力的锻炼
  • 学习到了很多新知识,感到很充实
  • 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任务
  • 入门了安卓开发

10.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你觉得老师和助教所做事情中,让你最不能忍的是哪件事?

  • 小组换人没有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
  • 换人
  • 写一些无关紧要的博客
  • 国庆临时布置任务
  • 小组换人
  • 开始的程序难度太大
  • 冲刺时间比较赶
  • 太随便的小组换人
  • 暑假和国庆布置作业
  • 博客多。
  • 结对的作业,时间有些尴尬,内容可能只有一个人写
  • 时间安排
  • 向其他小组提问,每组三个问题太多了
  • 放长假时布置作业
  • 被加人
  • 作业太多了,把我的平均上床时间往后推了起码2个小时
  • 博客作业有点多
  • 换人确实没有什么必要
  • 提前布置作业

从同学们的反馈来看,有意见的同学中大部分都是对换人一事存在异议;除此之外,大家抱怨较多的是“在国庆节布置结对项目”这件事。这件事课程团队也已进行过商讨,明年会避免在节假日期间布置结对编程此类需要合作完成的任务。还有少部分同学提到冲刺时间较赶,明年会考虑加长β阶段的冲刺时间。

11.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你觉得来年老师和助教应该再做些什么事情?

  • 注重培养测试和预规划的能力吧,不要变成想到哪写到哪的随意开发
  • 小组换人再多花点心思根据每年不同的情况作出合理的调整(比如今年beta时间太短 换人的弊端大于收获)
  • 别换人了
  • 课时可以再多一些
  • 我觉得可以考虑减少某些部分的工作量,然后把时间多留给Alpha和beta的冲刺。
  • 难度不要太大
  • 分好该讨论和该规定强制的内容
  • 在系统设计时,给出例子
  • 沟通交流,对每个组的了解不仅仅在博客上面,组队要重视,自行组队不是很好
  • 能找到一个有效的评价软件的方法
  • 分享debug的经验
  • 在选课之后就让学生去自学一些基础必备技能,比如android studio
  • 多与同学交流
  • 主要是时间的安排上面吧
  • 探索更新的授课模式
  • 对于小组的支持方面,小组如果是随机分配,这样是不是更加考验参与者的能力。
  • 增加小组间的交流
  • 适当修改不足之处
  • 比如给出项目课题更专业的意见?争取让每个组都能做出“伟大”的产品
  • 让同学学习更多实际有用的工具
  • 更注重团队建设
  • 对学生更严格

大家对课程团队的建议主要可以分成三条:

  1. 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实行小组换人制度,如果时间太短最好不要换人。
  2. 应减少前面部分的工作量,压缩出时间留给团队冲刺;
  3. 重视小组内的团队建设,增加团队间的交流,针对项目课题给出专业的意见。

调查总结

  1. 本学期的学习中,老师与助教都能看到同学们的努力,平均每周要花费19小时左右,尤其是一部分同学在每周需要上10多门课程的情况下都能坚持下来,实属不易。向在课程中善始善终的同学表示祝贺!
  2. 大部分同学们对这门课的教学方式还是非常认可的,也都愿意推荐本课程给学弟学妹。同学们也从课程中收获了许多成就。
  3. 从同学们对助教的反馈来看,明年助教应该再多给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多分享一些团队项目中用到的工具等经验。课程团队在换人与冲刺时间把握上应有更细致周到的考虑。感谢同学们的反馈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