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朝灭亡之后留下的数亿烂账,最后是怎么处理的?全数还清了吗?

“赔款”、“不平等条约”,属于晚清时代特殊的标签。由于自身落伍于时代,晚清融入世界政治和贸易的方法,是被西方列强用武力强迫进行的。每一次认输的背后,都有一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清朝灭亡之后留下的数亿烂账,最后是怎么处理的?全数还清了吗?

自19世纪中叶《南京条约》签订,到1911年清王朝正式覆灭,半个多世纪,清王朝与各列强国家签订的主要不平等条约,本息加在一起数以亿计。

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留下多少赔款没有赔付完成?之后的民国是否又继续赔付?这些陈年旧账最终是怎么处理的?

一、晚清究竟签了多少不平等条约

1842年8月29日上午,南京长江江面的英军战舰“康华丽”号上,广州将军耆英、乍浦副都统伊里布,代表清政府终于在《南京条约》上签字。这份不平等条约的签署,预示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正式开启。

清朝灭亡之后留下的数亿烂账,最后是怎么处理的?全数还清了吗?

从近代社会的中国,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算起,直到辛亥革命,中国究竟与列强签署缔结了多少不平等条约?目前的说法有很多种。

第一种说法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直到清王朝覆灭,中国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共约500多份。如果将时间跨度从辛亥革命拉长到1949年,旧中国时期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一共有1182份!

有学者根据《中外旧约章汇编》,对其中的条约逐一进行了分析,其真正意义上的不平等条约,总数量在300-400份之间。如果再进一步压缩的话,其中影响较大的不平等条约有40多份。其中,赔款数额超过100万两白银以上的,有10余份。

因此晚清政府主要赔偿的,也就是这10余份条约里规定的数额。

具体来看:

1842年8月29日的《南京条约》,赔款英国2100万两白银;

1843年7月22日的《南京条约续约》,赔款英国670万两白银;

1858年6月26日的《天津条约》,赔款英国400万两白银;赔款法国200万两白银;

1860年10月24日的《北京条约》,赔款英国1300万两白银;赔款法国800万两白银;

1881年2月24日的《伊犁条约》,赔偿俄国900万两白银;

1895年4月7日的《马关条约》,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1895年11月8日的《辽南条约》,赔偿日本3000万两白银;

1901年9月7日的《辛丑条约》,赔偿列强八国4亿5000万两白银;

清朝灭亡之后留下的数亿烂账,最后是怎么处理的?全数还清了吗?

条约中规定的赔偿数额还仅仅只是本金,由于清政府并不能一次性赔付完毕,在分期赔付的过程中还会产生高额的利息。所以,最终赔付的数额要远远多于条约中写明的额度。

更何况赔款仅仅是其中一项,每一份不平等条约的背后,还有割地、租界、关税以及政府驻军等诸多利益的割让。加在一起的损失,高达数十亿两白银。

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前,清政府赔付英法的额度加在一起光是本金就超过了5000万两白银。这几笔赔款还未完毕,日本人就狮子大张口,一下子要了两亿两白银。没钱赔付,要么割地,要么增设租界,要么把各地开矿和修铁路的权益让渡给列强,要么再向列强的银行借款。

总之,清政府想尽一切办法,最终并没有还清列强的钱款。在王朝最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清政府年年入不敷出,财政赤字越滚越大。

二、“还债”产生的亏空

从1840年开始,清政府每年的财政盈余就在递减。最低的时候,国库里每年只剩下36万两白银。然而,更窘迫的局面还在后面。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政府的国库已经收不抵支。在1852-1863年期间,国库每年的平均收入只有900多万两,这点钱只有道光前期常年收入的70.4%。更为可怕的是,这900多万仅仅是账面数字而非实银收入,真正到国库里的钱居然只有48万两。

清朝灭亡之后留下的数亿烂账,最后是怎么处理的?全数还清了吗?

一方面要维持庞大的政府机构运转,另一方面每年还要支付巨额赔款,此时的清政府真的是无处搞钱了。天下已经大乱,又不敢过度向农民搜刮。

于是从1861年开始,一个叫赫德的英国人开始掌管中国的海关。海关每年产生的收益,需按比例和定额支付列强的赔款。到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实际的财政赤字已经高达1500万两,到1903年,清政府年收支亏额更是高达3000万两。

彼时,《辛丑条约》已经签订两年,清政府3000万的亏额里,其中每年有2000万是被八国列强搜刮走了。

因为在条约签署之前,按照赫德当年向八国提交的一份中国赔偿报告,他认为每年的赔付数额不能超过2000万两。此时的赫德已经执掌中国海关三十多年,他对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是了如指掌的。

但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列强还是强行要走了4.5亿两白银,清政府没钱,只能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本息加在一起接近10亿两白银。根据条约的规定,清政府自1902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偿还,到1940年12月31日全部结清。而且,每年规定的偿还数额为2121万两白银。

为了处理这笔巨额的资金,每年的偿还都在上海经办,由汇丰、德华、道胜、汇理、正金五家银行具体负责收钱。后来,美国的花旗银行也加入其中。

清朝灭亡之后留下的数亿烂账,最后是怎么处理的?全数还清了吗?

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是破罐子破摔的状态。每年又额外支出两千多万两白银,清政府就将这笔钱分摊到了各个省份和海关。如此一来,田赋、丁漕、粮捐、契税、当税、关税、厘金、统税等各种苛捐杂税纷纷增加,老百姓苦不堪言。

纵使如此,清政府还是凑不够每年的定额。尤其那期间全球银价跌落,列强们坚持按“应还日期之市价易金付给”。所以到1905年的时候,清政府又积欠了800多万两。

为了支付多出来的这笔差额,清政府只好又向汇丰银行借款100万英镑,年息5 厘,分20年还清,本息合计1525000 镑。为了能顺利借到钱,清政府用关税和山西的烟酒税以及厘金抵押给了汇丰银行。

所以不难看出,这笔钱在清王朝覆灭前夕已经越滚越大,无论如何清廷是偿付不清了。而再次向列强的银行借款,就是在透支自己的未来。

最终,清王朝赔得一干二净,没有了任何未来。这笔巨额的赔款,也成了糊涂账。

三、民国时期实际支付超过5亿两白银

清王朝覆灭之后,这笔糊涂账就由民国政府完全继承。不过,在其后长达近40年的赔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况。

首先是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赔款停止支付。原本按照列强各自分赃,德国分得1.966亿两白银,奥匈帝国分得873万两白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国参与了协约国一方,对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赔偿自然就停止了。

清朝灭亡之后留下的数亿烂账,最后是怎么处理的?全数还清了吗?

1917年7月14日,段祺瑞政府正式向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随即也宣布停止赔款。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分裂成为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国家,他们也陆续宣布放弃这笔赔款。

而随着沙俄的覆灭,我国与苏联在1924年签订了《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根据协定,苏联放弃赔款的要求。

1925年6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了“中国赔款案”,根据该法案,英国的退款总额为1118万英镑。该笔退款,其后主要用在了铁路、公路、电信等交通事业的兴建上。

此外,美国在这一时期也退还1254.5万美元,主要用于教育事业,这导致中国赴美留学的人数激增,仅仅从1909年到1929年,通过清华学校赴美的留学生就达到了1031人。

上述几个列强,不管是虚情假意,好歹退还了一部分钱,或者是将这笔钱用在中国的教育和发展上。唯独日本,没有退还一分钱。

清朝灭亡之后留下的数亿烂账,最后是怎么处理的?全数还清了吗?

日本非但没有退款,民国政府还一直持续向日本支付赔款。哪怕是到了1937年中日战争已经爆发,但民国政府依然在向日本支付赔款,并一直持续到1938年。

讽刺的是,日本人拿到这笔钱,又将它用于侵华战争。尤其在汪精卫时期,这笔钱还被用于培植亲日分子。

综合来看,民国政府接手清政府遗留的烂账后,继续支付了6.64亿两白银,扣除英国和美国的部分退款,中国共向各列强支付了5.76亿两白银。

虽然美英等国用部分赔款发展中国教育,但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方面的隐蔽侵略。而通过这笔钱培养出来的一些中国留学生,确实也在某种程度上一直犯“软骨病”。

清朝灭亡之后留下的数亿烂账,最后是怎么处理的?全数还清了吗?

▲1935年的上海地图,可清楚见到公共租界与法租界的划分

所以,无论有没有退款,无论在其后如何支配这笔钱款,都改变不了列强帝国主义对我国赤裸裸侵略的事实。另一方面,这也是清政府以及民国政府对外软弱无能的表现,羊毛出在羊身上,巨额的资金压力毫无疑问都压在了中国人民的肩头。

文/许平野

参考资料:

1、《浅谈晚清财政》,刘佳

2、《晚清不平等条约中厘金条款的考察与思考》,崔禄春

3、《近现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来龙去脉》,高放

4、《

与庚子赔款退还始末》,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