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无障碍设施仅是为残障人士服务,于是用一种事不关己的视角和心态来看待它。其实,几乎每个人都会用到无障碍设施。日常生活中,细心的人可以发现:电梯轿厢内装有扶手,过街天桥建了坡道,地铁站出入口标有明显标识,商场配备母婴室……无障碍设施的服务对象并不局限于残疾人,还有老人、儿童、孕妇、哺乳期妈妈等群体,甚至包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面对这一份普遍性的社会需求,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就是一道必答题。
在采访厦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过程中,记者一方面为厦门的用心用情用智鼓与呼,另一方面认为有几方面值得探讨。其一,尽管厦门率先出台《厦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工作制度》,但在制度执行力上依然有进步空间。可引入积分制度,收到整改通知即扣除部分积分,一旦年终积分跌落及格线,该部门就会受到处罚。其二,一些无障碍设施的设计不是从特殊群体的需求出发,在施工过程中还出现了不规范的现象,原因在于它投入大,几乎无产出。对此,可借鉴发达国家的办法,如采用减免税、低息融资等手段鼓励无障碍设施建设。其三,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深入宣传残疾人保障法,普及无障碍设施常识,保护和利用好无障碍设施。
无障碍环境是关乎社会文明和谐的大事。建设无障碍设施,当抱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心态。只有这样,全社会才能消除偏见与歧视,充满和谐友爱,城市发展才更有温度,真正走向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