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自古流传至今的话语,贴切的写出了许多君王与忠臣之间的关系。在古代,皇帝十分重视军权,他们认为军权和武力可以解决一切,无论是权力还是地位。所以皇帝为了保证自己的权益,都将绝大都的军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古今中外,许多将领因为超高的智慧和独特的作战方式。秦朝时期的王翦也是其中一位被世人称赞的将军。但是他作战有一个坏习惯,这个坏习惯竟然秦始皇都担心受怕。但是为了战争胜利,便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他,王翦究竟做了什么?

一、王翦出身
横扫六国的秦始皇手下有四大名将,这四位将领在战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朝堂市井间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其中一位名叫王翦的将军更是战功显赫,出类拔萃,曾横扫五国而闻名于世,在位期间即使手握重兵,也深的秦始皇的信赖。
史料中记载,王翦身世不凡,虽不至于是皇亲国戚,但也并非普通的市井农民。所以在当时大家吃不饱饭的年代,家境优渥的他可以饱读诗书。可是与其他孩子不同,王翦自小酷爱兵书,对其他的书都没有兴趣。
所以他的父亲便请习武的老师到家中,让王翦理论结合实践,期待他长大后可以成为一名武将,成为为国效劳的人才。王翦父亲的做法使得年纪幼小的他对兵法武术方面产生极大的兴趣,加上老师的精心教导,很快便长成一个有勇有谋的少年。
由于他的超高武力被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所称赞,天才少年王翦的消息很快传达一位将领的耳朵里。他很快派人寻来王翦,劝说他归于自己的部队,王翦答应下来。经过在部队中不断学习,他在一次次战斗中,展露出过人的胆识和作战能力,官位一路高升。
二、王翦的坏习惯
渐渐地,在攻打魏国、赵国时,王翦的能力得到了秦始皇的肯定。甚至他不仅自己英勇善战,就连儿子王贲也是忠心为国。俗话说上阵父子兵,大底指的就是他们,他们父子的赫赫战绩也是深的秦始皇的欢心。
既然是秦始皇看好的将军,那么自然少不了带兵出征。可是当时已经灭掉韩、赵、魏三国的秦始皇似乎有些自以为是。他想着不能把兵力都交给王翦,万一哪天他带兵造反了呢?所以,权衡一下,他决定培养新的将军,也就是李信。
史料中记载,当时李信在领兵作战方面也颇有一番作为,但他毕竟年轻,作战经验和技能远远及不上王翦。可是秦始皇又不甘将兵力全部交于王翦,左右为难之下,他在朝堂之上询问二人。“各位将军,现在我有意想要拿下楚国,你们怎么看呐?出兵多少合适啊?”
年轻气盛的李信立即答到,臣认为出兵20万足矣。秦始皇又看向默不作声的王翦,问到:“你怎么看呐?”王翦一脸严肃的回答说:“未到60万人万万不可出兵。”他回答后秦始皇便笑到,王翦将军怕是老了,没有年轻人的果敢,出兵人数竟是李将军的3倍啊!
身为帝王,秦始皇相信王翦的带兵作战能力,但也因身为帝王,他拒绝给王翦60万大军。这60万大军的权利一旦放出去,军队便不再受自己的控制,这便是他所担心的问题。
最终,秦始皇派遣20万精兵跟随李信征讨楚国,而王翦也因看出皇帝的不信任而借口身体抱恙,回老家休养。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时出征楚国的李信因战术策略欠佳,落得个落荒而逃的下场。
李信伐楚失败的消息汇报给秦始皇后,简直把他气的直跺脚。这是他也顾不得面子问题,立即动身,亲自到王翦的老家,给王翦赔礼道歉,请他带兵出征。
王翦心里正因为皇帝的不信任而恼怒,当即拒绝了他。并说到:“老臣现在身体抱恙,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请陛下另择贤士吧。”皇上自知臣子气不过,放下面子,再一次道歉,并承诺只要将军亲自领兵,任何条件我都答应。
三、王翦请田
他见皇帝诚心,也就顺着皇帝的话说:“还是老样子,我需要60万大军。”秦始皇立即调遣兵力,将举国之兵力都交于王翦之手,听从他的调令。甚至在他出征之时,秦始皇亲自为其送行,期待他的凯旋归来。
送行之时,秦始皇问王翦,你还有何想要之物?王翦毫不顾忌的说到,良田美玉,美酒佳人,皆是我心之所属。皇帝不假思索的全部赏赐于他。谁知贪心的王翦在行军途中三番五次给皇帝寄书信。请求皇帝多赏赐些金银珠宝,田地宅子等。
可是谁知皇帝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将王翦所要之物一一赏赐。可是其他人却不明白,为何王翦敢如此嚣张,多次向皇帝索要田地钱财。后来王翦告诉儿子说,伴君如伴虎,皇帝本就多疑,现在我更是带着举国兵力攻打楚国。
如果不给皇帝留下一个爱钱贪财的印象,怕是回去的日子便不好过喽。这时他儿子才恍然大悟,原来有时贪财也是可以保命的。经过三年的奋战,王翦平定楚国,圆满完成了秦始皇交给他的任务。
总结:
王翦出征前索要超多兵力的坏习惯不止一次,虽然秦始皇每次都心生怀疑,但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他愿意选择相信王翦。而王翦也每次都以喜欢良田美玉,贪财好色的形象得到皇帝的信任。
他用实力行动证明,将领不仅要学会带兵打仗,用兵如神,还要取得皇帝的信任,只有处理好上下级的关系,懂得把握分寸,才会赢得领导者的信任。从古至今,把握好合适恰当的分寸都尤为重要,如果只是个人能力超群,但不懂得把握分寸,效果也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