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娱乐项目有很多,比如蹴鞠、行酒令、以及很多棋牌类游戏。最为典型的有象棋,象棋其实是古代战争在棋盘上的再次展现。大部分人可能知道象棋的基本规则,但象棋及其规则的来源可能就没有那么清楚了。
其实象棋中的楚河汉界就是与刘邦项羽的争夺有关。公园202年楚汉讲和,决定休养生息便平分天下。而象棋还有关于将帅不能面对面的小规矩也是和项羽刘邦二人有关,毕竟两军的将帅直接会面,可能会一击毙命,那仗也不用打了。

一、刘邦金蝉脱壳
项羽和刘邦真是打了一辈子的仗,最后项羽也丧命江中。但其实早期的时候,项羽得了西楚霸王的称号屡战屡捷,不管是名号还是军事实力都在刘邦阵营的上风。但刘邦却总是在劣势的情况下依旧找到一条生路,就好比鸿门宴的完美脱身,又比如被围城中时的金蝉脱壳。
公园204年,项羽举兵将刘邦围困于一座城中;刘邦看着外面的局势也觉得硬拼不过,所以派人找项羽求和。项羽经过了和刘邦的多次打交道,尤其是在鸿门宴未能得手后就对刘邦的狡猾铭记在心;他觉得这可能又是刘邦的计谋,遂没有答应他求和的请求。
项羽不仅不答应求和,还加大了对城中施加的压力,他自认为自己的包围是水泄不通的,但刘邦还是找到了逃脱的办法。刘邦找来一个和自己身形容貌都相似的手下,与他互换了衣服,随即手下佯装成刘邦吸引视线,而刘邦却早已悄悄地潜出了城外。
这边的项羽还在觉得自己包围圈天衣无缝,那边的刘邦却早已逃出生天。而且刘邦也在这时候遇到了能帮助自己打胜仗的得力干将——韩信。但刘邦一开始并不相信韩信,因为韩信本来是项羽阵营的,得不到重视才投靠来了刘邦的阵营。
但这毕竟是他的一面之词,刘邦不敢轻信,最后还是萧何看中了韩信的战斗才能才提议让刘邦任用他。后来的事实很显然证明萧何看人是准的,韩信由此成为了刘邦阵营的一员大将,也在后来和项羽的多次战斗中发挥勇猛,重创敌军。
二、辱骂项羽大将
所以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刘邦军队整装待发,他再次有了足够的资格和项羽直接对抗。但刘备打仗从来都不是全靠武力的,就像项羽对他狡猾的评价一样,只要能打胜仗,他什么招都出。就好比派人少项羽军队的粮草,或是偶尔偷袭一下,再就是打心理战术。
刘备和项羽中途形成了长时间的对峙情况,而项羽此时后山着火,另外一边又打起了仗。项羽不得不率军亲征,而和刘邦对抗这边他留下了手下的一员大将镇守。
临走之前,项羽反复叮嘱手下不要轻举妄动,更不要冲动;只需要观察刘邦阵营的动向,然后安静的等他回来即可。因为他带兵亲征是没有大肆宣扬的,所以外面的人应当是不知道的,只不过刘邦还是得知了这一消息。
于是刘邦也不举兵发动进攻,只是每天派人去项羽部队的城门下骂那位守城将军的家人。这样的行为日复一日,而骂的话也是越来越不堪入耳,留下来镇守的那位将军最后也是忍无可忍,早已忘了项羽临走前的嘱咐了。
又是一日刘邦的手下带人来骂他,他没忍住便带着人马冲了出来。但其实这都是刘邦的计谋,他早已在外面布置好了陷阱;只要这个将军忍不住冲出来,他就直接会落入陷阱。
所以这位将军落入陷阱的那一刻才明白,自己真正落入了刘邦心理的陷阱。但他已经来不及后悔了,他也深知自己对不起项羽的信任,无言再面对他,便只能自刎谢罪了。打完仗的项羽听闻这则消息十分气愤,既有对手下不争气的气愤,也有对刘邦无耻的气愤。
三、将帅不能相见
于是项羽快马加鞭赶回了大军驻扎地,他选择问刘邦讨回公道,但也不是正面进攻。因为他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刘邦利用亲人,他也反过来利用刘邦的亲人。
随即项羽派人抓来了刘邦的父母,然后在城口架了一口大锅。项羽派人通知刘邦,同样也是威胁,说要将刘邦的父母活生生的给煮死。可刘邦好像对这个不痛不痒的威胁毫无反应,只是轻飘飘的说“他和项羽结拜过,所以他的父母就是项羽的父母”。
这样一来,如果项羽真的将刘邦的父母给煮了,反而成了他大逆不道了。项羽实在是没想到刘邦的脸皮能厚到如此地步,竟然可以置父母的性命于不顾。
这也成功的激怒了项羽,他提起箭就射向了刘邦,刘邦应声倒地,好在这箭并未正中心脏,刘邦也没有因此丧命。但这个历史典故也成为了后来象棋中将帅不能相见的重要原因,毕竟在象棋中,将和帅被吃了就意味着棋局输了。
那放到战场上而言,两个阵营的将帅直面相对,一方一击毙命,那另一方则意味着全军覆没。而关于象棋,刘邦和项羽还有很多与之相关的事件,比如颜色的选择。
刘邦代表的是红色方,因为他起义路上斩白蛇后自称为赤帝子的后代,也是自此后格外喜欢红色。而项羽自然代表黑色的一方,不管是他日常的穿着还是军队的旗帜,甚至他骑的战马都是黑色的。
四、总结
项羽之所以最后没能斗过刘邦,不是输在了军事装备实力上,而是输在了心理战术上。刘邦和他比起来,在战场上更加灵活,打仗也不死板,更加注重战斗的结果,而非过程;项羽则是相反的。
而项羽有过好几次斩杀刘邦的机会,不管是鸿门宴上,还是这次的城门口的一箭。但刘邦却一直没有死掉,可能这就是两个人的命数,也注定了他们最后的结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