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这种农村老话就一定有道理吗?

过去有一些农村俗语,现在人发现太过于绝对化了,与现实生活并不符合,甚至有相矛盾的地方。“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就是这样的农村俗语,说的只是旧时代农村社会的部分现象,而不是普遍现象。

“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这种农村老话就一定有道理吗?

姐去门槛断

过去农村,把男方和女方之间的婚姻比喻为“连门槛”,也就是两家之间的门槛连在了一起,互相之间的来往频繁而密切。

因此,“姐去门槛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姐姐去世后,小舅子与姐夫,或者女婿与岳父母之间就断亲了,不来往了。这就像连在一起的门槛一样,两家门槛相连的有一木枋,木枋没了,两个门槛也就自然断开了。这个门槛就是嫁出去的姐或妹。农村现实社会果真像这句俗语说的这样吗?事实上并非如此,不仅是过去的农村,就是现在的农村,可以否定这句俗语说法的事例比比皆是。

比如,姐姐和姐妹与丈夫是到头的夫妻,人老了百年后,总要入黄土,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挡不住。过去恩爱夫妻信誓旦旦,说什么“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真正能够做到恰好是“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夫妻,不是没有,而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的夫妻,白头偕老时,总有一个在先走,一个在后走。假如是女人先走,对于小舅子大舅子来说,也算是“姐死”或“妹死”,难道农村人就这样绝情,门槛就真的断了吗?

事实并非如此。过去农村习俗,老姑娘(很多地方把嫁出去的女儿称为姑娘)和老姑爷上了年纪,不管哪个先走时,娘家接到报丧后,都要先去“看活”或“看生”,也就是既走与去世者见最后一面,还要去看望安慰夫妻中活着的那个人。不管最后走的是姑娘还是姑爷,娘家都要去隆重祭奠和送行。

“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这种农村老话就一定有道理吗?

再比如,旧时农村有一句俗语说“四十不娶妻,五十不制衣”。有的男人中年丧妻之后,就没有再续弦,与岳父家的来往,与妻子在世时一样,依然非常频繁和亲密,并尽到了孝敬岳父母的义务。

以上个事例,过去农村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在农村,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姐去门槛断”。实际上,过去农村人们的亲戚观念比现在人要浓厚得多,亲戚与亲戚之间也亲热得多。

过去农村,还存在一种比较人性化的习俗,假如嫁出去的姑娘早逝,而姑娘在女婿家生儿育女,女婿后来续弦,原来的岳父母认女婿续弦之妻为“替名女儿”,原来的小舅子大舅子认续弦之妻为“替名姐姐”或“替名妹妹”。他们之间依然作为亲戚来往不断,并不存在断亲,自家姑娘的骨肉留在那里,俗话说“亲人骨肉香”,亲情也就留在那里。

在农村会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一个男性老人去世后,发丧时要到两处娘舅家报丧,前来送葬的也有两个娘舅的队伍,而且两个队伍都是名正言顺的娘舅。这就是因为这位老人生前娶了两个妻子,是因为前妻去世后,再娶了一个,并且前妻和后妻都生有儿子,前妻的儿子和后妻的儿子有各自的亲娘舅。当然,如果是离婚后再娶后妻,也就不会出现家里情况,离婚后亲戚自然就断了,即便前妻留有后代,一般都不会来往了,也没有意思再来往了,名不正则言不顺。

“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这种农村老话就一定有道理吗?

“姐去门槛断”现象,在过去农村,通常指姑娘嫁到男方后,没有生育后代就去世了,娘家人也就没有什么牵挂,女婿这边也与岳父母这边没有了亲情的纽带,也就不再来往了。当然,如果是姑娘与女婿离婚(旧时解除婚姻有两种,一种是丈夫休妻,另一种是“和离”)也就自然断亲,现在也同样如此,离了婚也就没有了亲戚的纽带,也就不能算是亲戚了。从“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这句话的前后语意来看,“姐去”指的是姐姐去世,并不是指离婚,夫妻离婚不属于这句俗语的所说的范畴,应该另当别论了。

不过,农村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言难尽。不管是过去的农村,还是现在的农村,也有一些男人,在妻子去世后,又另娶妻子,即使前妻与他们生儿育女,他们也很少与前面的岳父家来往了。但是,这种人只是一部分,并非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也就是因为有这种社会现象存在,才有了“姐去门槛断”的感叹。

实际上,如果兄弟姐妹之间不相互谦让,不和睦相处,姐去门槛断,姐还在世也同样门槛断。即便是兄弟姐妹之间非常和睦,感情也非常好,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也没有永远连在一起不断的门槛。老话说“一代姑,二代表,三代四代不来往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种客观事实。

“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这种农村老话就一定有道理吗?

兄死叔就嫂

这句话里的意思,说的是旧时代农村的一种人们普遍认为“合情合理”的婚俗,即所谓的“转亲”习俗,是封建社会的陋俗。“叔就嫂”之中的“叔”,嫂子以自己儿女来称呼丈夫的弟弟。因此,“叔就嫂”也就是小叔子要与死了丈夫的嫂子组建新家庭。这个“就”字非常有深意,就是说只要小叔子没有娶妻,不管他愿不愿意,都得与新寡的嫂子成亲,当然,作为新寡的嫂子就更没有选择权。

封建社会时期,女人的地位非常低,男人只要家庭条件允许,也就是那些富贵人家,可以娶三妻四妾,而把女人禁锢在“从一而终”、“守贞节”的封建礼教之中。妇女的丈夫死了后,要求不能再嫁人,就是再嫁人也往往受到社会的歧视,有一些地方农村规矩,寡妇再嫁,死后连再嫁丈夫家的祖坟都进不了。

然而,旧时农村,富裕家庭的男人可以拥有多个妻妾,而家庭贫穷的男人则很难娶到妻子,只能打单身。我们来看看1930年,伟人通过对江西兴国县农民进行了访谈,写出著名之作《兴国调查》,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兴国,地主和富农不仅有妻,还有若干妾,中农的百分之十,贫农和手工业者百分之三十,游民的百分之九十,雇农的百分之九十九,连妻子都没有。”
“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这种农村老话就一定有道理吗?

从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旧时代农村婚姻状况,同时也不难看出清代农村的婚姻状况,那个时代,农民娶不到老婆的人,大有人在。于是,社会就出现了一种新的婚俗“转亲”,即从嫂子转为妻子,或由弟妹转为妻子。按照当时农村的说法,兄长去世后,嫂子嫁给别人,叫不“守节”。但是,如果是与丈夫未婚的亲兄弟组成新的家庭,不算是再嫁,依然算是“守节”,不会受到社会的歧视,反而认为是“合情合理”。这种妇女去世后,因为对家族作出了“贡献”,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祖坟。

“转亲”这种习俗,在旧时的农村,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规矩。比如,有的地方的“转亲”仅限于同胞兄弟之间,不是同胞兄弟,哪怕是亲堂兄弟,依然被视为再嫁。而有的地方则是,分为先后,优先同胞兄弟“转亲”,如果没有同胞兄弟,或者同胞兄弟都已娶妻,那就从亲堂兄弟(共爷爷奶奶的兄弟)之中选取未婚的兄弟来“转亲”。

旧时代的农村的这种“转亲”习俗,在当时人们看来有三大好处:一是解决了年轻妇女守寡之苦,又保全了寡妇的“名节”;二是家庭不散,与前面丈夫生育的儿女,有人像亲生父母那样尽心尽力地抚养;三是解决了部分家庭中的兄弟,因为困难娶妻难的问题。

“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这种农村老话就一定有道理吗?

然而,这种“转亲”习俗也是非常残酷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寡妇完全失去了再嫁的自由,不管丈夫未婚的兄弟是什么样的人,都得与其组成家庭;二是未婚的兄弟失去了选择娶妻的自由,旧时代农村,往往是兄弟长去世后,由未婚的弟弟与嫂子转亲,一些本来可以正常娶未婚女子为妻弟弟,在家庭和家族的逼迫之下,不得不将嫂子转为妻子,有苦难言。因此,在旧时代的农村,“转亲”习俗,不仅仅只是寡妇是受害人,也有一些兄弟也同样是受害人。

这就是为什么说,旧时代农村的“转亲”习俗,是因当时人们思想观念中,有一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也就产生了这种陋俗。

不过旧时代农村的“转亲”陋俗,现在的农村早就在农村消失了。即便现在有一些个别现象,比如,妇女的丈夫去世后,嫂子嫁给未婚的丈夫的弟弟,或弟妹嫁给丈夫的兄长,那也是在男女双方自愿的基上,也就是在符合现行婚姻法的基础上,结为合法夫妻。严格地说,这种婚姻与旧时代的“转亲”有根本性的区别。

“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这种农村老话就一定有道理吗?

总而言之,对于“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这类的过去农村俗语,在解读时,我们要加以认真甄别,不要一叶障目,以偏概全,要去伪存真,以科学的态度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