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差不多是在30岁左右成家立业的,所谓“三十而立”。
三四年后,他换了份更好的工作,去大贵族家里当了家庭教师,事业可谓是前途无量。
但这份工作只做了一年多,孔子就选择了流亡齐国,从此,他陷入了长达十五年的人生低潮。而这一年,孔子才35岁。
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孔子的人生遇到了拐点呢?

鲁国的政权,长期是三桓家族在控制。
国君鲁昭公肯定很不满。
加上三桓横行霸道,鲁国其他贵族对他们也有不少怨气。
这些不满跟怨气日积月累,终于在孔子35岁这年爆发了。
不得志的贵族们跟鲁昭公家族联合起来,准备发动内战,消灭三桓寡头们。
但可惜,打了还不到一天,国君这边就失败了。
然后,鲁昭公这一派就逃去了齐国。
如此一来,鲁国就没了国君,三桓里的头号人物,季平子,就成了实际的掌权者。
对于关心政治秩序的孔子来说,无疑也是件大事。
更何况,孔子现在正好是三桓里孟孙氏的家庭老师。
孔子是没资格直接参加内战的,因为他现在只是个家庭教师,地位低,也没有私家武装。
不过,等内战打完,孔子总要在三桓跟昭公之间做个选择。
在这个时候,孔子放弃了大家都能看见的好前途,辞去了孟孙家的工作,离开鲁国,去了齐国。
关于孔子这个决定,司马迁的《史记》只记载了六个字:“鲁乱,孔子适齐”。翻译一下,就是鲁国发生了动乱,孔子到了齐国。
根据最权威的史书《左传》的记载,鲁国并没有发生长期动乱。
因为鲁昭公和三桓的内战,充其量只是曲阜城内的一场巷战。
而且,也只打了一个白天,当天晚上,鲁昭公一伙人就逃到齐国去了。
这之后,三桓完全掌控了鲁国,国内的局势不但没有变得混乱,甚至可以说比国君在的时候还稳定。
毕竟三桓的对立面都出局了,不是被杀死,就是逃到了国外。
所以,孔子不可能是因为鲁国局势动荡、担心不安全,才去齐国避难的。
孔子去齐国,是去追随流亡的鲁昭公。
根据已有的史料,完全能够推测出这个答案。
为了道义去齐国,追随逃亡的国君,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这跟孔子的常见人设太一致了。
但孔子这么做,并不只是为了道义。
事实上,他还有现实层面的考虑。简单来说,就是“政治投资”。
这之前孔子的地位很低,根本没有为国君服务的资格,但现在,鲁昭公已经被赶到了国外,只有一个小小的流亡朝廷,那应该就比较容易接近了,甚至在流亡朝廷那儿获得一个官衔,想来也不会太困难。
如果鲁昭公日后能杀回国内掌权,孔子就成了劳苦功高的“佐命元勋”,前途一片光明。
当时经常出现贵族打内战、把国君赶出去的情况。
一般来说,国际社会都会进行干预,要么是出兵帮忙,要么是施加外交压力,总之,要尽量帮助流亡的国君重新回国掌权。
那些跟着国君流亡的大臣,也往往都有不错的前程。
可以说,追随流亡的国君,是一种政治投资行为,回报率很大、成功率也很高。
君臣道义跟现实回报率,既符合人情事理,也符合春秋那时候的政治游戏规则,更别说还有很多成功先例。
所以,孔子那个时候的人,都比较理解孔子的这个选择。
据学者考证,孔子追随昭公去齐国,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隐秘的、非常个人化的原因。
那就是,他要和阳虎针锋相对。
孔子一直把阳虎看作是自己最大的假想敌。
阳虎本来在季孙家当雇员。内战的时候,他就选择继续给老板、也就是季平子当打手。
在三桓跟国君之间,阳虎主动选择了三桓。
对阳虎来说,给三桓打仗就是他的人生机遇。
阳虎这个人,身强力壮,勇武善战。很快,他就脱颖而出,成了三桓的心腹干将。
既然孔子把阳虎作为自己的参照,那么,看到阳虎的这个选择,孔子于公于私,自然都会投奔正统的国君一方。
选择了国君,就意味着他站在了三桓的对立面,也就是在阳虎的对立面。
个人恩怨跟家国情怀,在孔子这里都纠缠在一起了。
要是孔子的政治投资能成功,等鲁昭公成功杀回鲁国掌权的时候,孔子就很有可能荣归故里、加官进爵。而阳虎呢,不出意外,会变成一个彻底失败的反面人物。如此一来,孔子算是一雪前耻、报了仇了,这会是何等的快意恩仇!
所以学者考证孔子这次去齐国的原因,不是《史记》说的什么躲避战乱。
事实上,他是基于道义、现实和私人恩怨三方面的考量,自愿去齐国追随流亡的鲁昭公。
说起来,孔子去齐国的这个决定非常大胆,而且很有创意。这样来看,孔子并不只是一般印象里那个拘谨的老学究,更不是光会说不会做的书呆子。
他其实非常有冒险精神:作为一个事业上升期的年轻人,他敢拿自己的前途进行一场大赌博,期待道义和仕途的双赢,甚至还要借机洗刷自己受到的耻辱。